王琦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在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面,我國逐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仍舊在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面存在諸多不足還有待完善。對于外國的先進經驗應積極學習,借鑒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歷程和特征所帶來的思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根據對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發現,在起步階段時期,日本政府對日本的循環經濟轉變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和實施的是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戰略方針,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才逐漸向管端預防轉換,通過加強對生產和消費源頭的有效控制,避免發生污染問題。這一戰略有效改善了原有的發展戰略弊端問題,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并獲取了顯著的發展成績和積極的效果。但是總體來講,傳統的經濟流程并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仍舊是以資源到產品、產品到廢物排放流程為主。直到進入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開始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新突破,針對原有的發展戰略進行改革和創新,日本內閣針對環境基本計劃展開制定,實現以循環為基調的經濟社會體制也在1994年12月被首次提出。
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階段,要從日本制定的新千年計劃作為起點,這是在1998年提出的新計劃,日本社會將21世紀日本社會發展的目標設定在了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并且在環境白皮書中明確提出了新的戰略指導思想,要以環境立國為新戰略,始終堅持環境立國的重要地位,使其與科技立國、貿易立國這兩大戰略指導思想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日本在2000年的5月份組織召開了環保國會,多項法律法規通過此次環保國會,由參眾兩院表決通過并提出了相應的修正案,包括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及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在內的多項法律,均是在環保國會中通過表決和修正的,日本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目標建立在了創建循環型社會這一重點上。
日本環境廳在2002年初升級為環境省,此次日本環境廳的升級也帶來了行政職能的變化,使得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成熟和持續發展的新階段,這一時期環境省統一劃歸了許多職能,原本由多部門執掌的廢棄物管理職能,經過統一的劃分,由環境省的下屬部門進行統一管理,也就是環境省下屬的廢棄物與回收利用對策部。日本環境廳的升級突出了環境省的發展重點,環境省立足于環境管理的視角作為重要的出發點,大力倡導和強調環境省與相關省廳之間的聯合和協調,開展和實施綜合性的環境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環境省的突出發展重點還落實在了全球變暖等環境事務的防止方面,強化環境省的職能作用,促進國際間的更進一步深入合作與協作,推動日本循環經濟的更進一步建設與長足發展[1]。
日本循環經濟具有顯著的特征,首先體現在了立法方面,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十分注重立法,并且在發達國家中循環經濟立法方面,日本是最全面、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在循環經濟立法中將目標設定在了建立一個資源循環型社會上,早在2001年4月,日本就開始了七項法律的實施,比其他國家起步時間更早,七項法律的實施,注重資源的再次利用,加強對垃圾數量的有效控制。與此同時,這一舉措為建立循環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制定有關日本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并將其貫徹和實施到實際的社會建設與發展進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效避免發生資源浪費的情況。
日本十分注重科學技術的力量,在發展日本循環經濟時,體現出了注重科學技術、依靠科學技術的特征,在開發資源方面,利用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先進的技術手段,致力于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效率,使資源的價值能夠被充分的挖掘和運用起來,提高對環境的保護效果,循環經濟和建設循環型社會體系的進程得到更進一步的推進。日本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體現在了科研經費的投入方面,日本在環境科研經費以及相關計劃中投入了日益增多的經費和資源,例如月光計劃、陽光計劃、綠色行星計劃等相繼出臺。
政府的職能作用是日本循環經濟建設與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大要點,體現出了日本政府的職能作用和價值。日本政府通過對環之國會議機制的設置,致力于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和循環型社會體系。環之國會議機制組成是由日本的內閣成員聯合了日本民間有識之士共同組建起來的,其基本理念明確,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簡潔、高質量的循環型社會,始終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致力于發揮出政府的職能作用,使循環經濟體系和循環型社會體系更加完善。
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體現出了市場調節特點,主要的市場調節手段是通過建立和實施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等方式展開的,包括稅收政策、資金投入政策等,均有助于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合理調節。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對循環利用的項目進行積極的鼓勵和支持,通過有效的市場調節手段,發揮出不可忽視的激勵作用。例如常見的返還制度就是激勵政策下,一種有效的制度方式,通過實施返還制度,日本的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
對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歷程特征進行分析,借鑒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首先要擴大生產者的責任,企業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下運行和發展,應強化自身作為生產者的職責和使命,不僅要擔負起第一位責任的主體作用,承擔管控生產產品過程中循環利用所排放出的廢棄物這一職責,而且還要擴大生產者的責任范圍,覆蓋和延伸到產品被消費之后的環節當中,消費之后仍舊要由生產者對產品擔負起管理職責。產品的物質循環利用是生產者需要關注的重點,針對企業作為生產者的責任,日本的循環型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中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企業作為生產者需要擴大責任范圍,擔負起時代的使命,遵照一定的法律法規,提高對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效果,實現物質循環和有效的管理。
借鑒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驗,應針對日本的循環經濟法規和政策現狀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進程,實現依法治理。針對我國社會各個行業領域的現狀,我國不僅要制定和實施針對不同行業的專項法規,而且還要盡快地出臺和實施基礎性的核心法律。借鑒日本的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我國目前仍舊沒有這樣一部核心法律,作為基礎性的依據展開循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探索。除此之外,我國應結合實際的國情,在循環經濟的政策方面,引進日本的先進經驗,進行充分地借鑒和研究,逐漸構建起具備獨特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配套實施各項政策,例如金融、財稅、價格、產業等政策內容,實現全方位的合力效果,從整體上使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得到有力的推進[3]。
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是值得國家關注的一大要素,因為借鑒日本的回收情報網絡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日本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回收情報網絡聯合其他公共機構共同采取和實施了多種方式方法,對于廢棄物的回收加強了處理效果,有效治理了污染源,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獲取了顯著的成績。回收情報網絡運用下,回收廢棄物和排放廢棄物等事項內容更具規范性,逐漸走上了規范化、合理化的新道路,對于貫徹和實施政府的循環經濟政策起著有益的推進作用。利用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構建起市民、企業和政府的一體化組織,增加信息溝通,使垃圾減量運動得到更進一步地持續推進和發展。
日本的政府各機關在2001年4月份開始按照綠色采購法中規定的內容、對產品購買活動進行了重新的選擇和定位,日本政府各機關的商品采購活動,要以環境友好型產品為主,致力于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荷和負面影響。在市場的帶動作用下,由于消費規模較大,日本政府這一綠色采購理念對我國的綠色消費模式建設與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根據對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發展實踐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為了將政府這一市場上的大客戶發展為自己的業務,供應商會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使產品的綠色度有所強化,企業也會在綠色產品的技術方面進行創新,提高企業的綠色化管理水平,避免發生污染物排放和增加環境負荷的問題。
日本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對于公眾意識培養,運用了多種宣傳手段,加大了媒體宣傳的力度,使公眾能夠樹立起零排放、低排放的循環經濟社會發展意識,普及循環經濟的相關知識,將環境友好產品的標志以及循環利用產品標志,大力地推行出去,通過教育、培訓、宣傳活動,對居民形成鼓勵和引導的作用,使居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生活垃圾的分類分揀活動中。國家會獎勵沒有利用價值卻具有較強危害性廢棄物的回收行為,或是采取有償回收的方式,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綠色化。文明消費得到了大力的推行,公眾在鼓勵和引導下,對于循環經濟產品愈發重視,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實施,公眾具有監督職責和權利,對企業和政府環境進行管控,公眾參與下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也會由此受到借鑒,而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究。
結論:綜上所述,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體現出了其特有的特征,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對于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與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我國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仍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仍舊要持續探索和研究,推進循環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