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卿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1+X”證書制度是指除了學歷證書,鼓勵職業院校學生積極取得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的“1”指學歷證書,“X”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接職業標準,依據崗位層級和技術復雜程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分別對應學歷證書中的中專、大專和應用型本科。目前,教育部已公布三批共92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下17683個1+X證書試點,“1+X”試點工作已經在各院校陸續開啟。
“1+X”證書制度強調不同證書的有機銜接、有機融合的“書證融通”。在“書證融通”要求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會主動適應就業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積極融入新工藝、新規范、新技術。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勢必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其中,課程體系的重構、優化是其中的重點。
云計算專業原有的課程體系主要由職業素養課(思想道德修養、國防教育、心理健康、形式與政策、大學英語等)、專業基礎課(計算機網絡、Linux操作系統、Python、Mysql數據庫、虛擬化技術等)、專業核心課(Openstack基礎架構、Docker容器技術、公有云實訓等)和實習等環節組成。
從課程設置上看,課程內容知識點零散,課程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專業核心技能的培養無從談起,給考取證書帶來很大的難度,證書通過率難以提高。
從教學內容上看,由于缺少企業和行業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專業教學長期以來由校內老師擔任,他們較少接觸當前企業中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也就無法更新課堂教學內容。由于課時的限制,傳統的課程內容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廣度,只能滿足職業資格初級證書中考核到的內容,而中級和考級證書考察到的知識和技能點往往沒有足夠時間涉及到。
從課程的實踐環節來看,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往往圍繞當堂課或幾次課的內容設置,融合技能點少,比較碎片化,缺少復合型的實訓項目。實訓項目的設計也多是由任課教師使用多年的閉門造車的項目,脫離企業實際生產環境。
因此,為保證云計算專業人才培養更適合“1+X”證書考核要求,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非常必要。
教育部公布的《關于做好第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包括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我們對其中級證書的考核內容進行了整理,提煉了證書涉及的四個工作領域,按照工作領域的職業技能要求得到對應的數門專業核心課程;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項目的實訓任務,確定課程教學標準。
首先,我們解讀證書考核要求,梳理出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崗位,如云運維工程師,其典型工作任務為私有云平臺、容器云平臺、云安全的運維,然后歸納出相應崗位所屬的知識技能模塊,再細化到每個模塊對應的課程(如表1)。

其次,分析整合后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實訓項目等,優化課程標準。以《Linux操作系統》課程為例,傳統課程僅涉及到Linux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按照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課程內容可以進一步深化,增加Linux操作系統高級應用等內容,滿足學生考取證書的技能要求。
綜上所述,在“1+X”書證融合背景下,我們試圖將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經過重構、優化,應用到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中,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成功率,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