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丹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企業成本管理不僅是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更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綜合全面的管理,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同時企業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循環經濟指的是對現有資源循環利用,使資源節約與持續發展并存,它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推動保護環境和降低資源消耗,從而支持企業綠色、健康以及長久持續的發展。
自然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在尋求不斷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盲目開發和利用,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來換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有限資源所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需從社會、經濟和環境綜合來考慮發展的問題,進而轉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研究以及探索中產生了循環經濟的理念,逐步來降低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經濟活動與環境更好的融合起來,從整體上優化資源配置。
循環經濟理念的提出讓參與經濟活動的企業同樣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其二者可以相互協同,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轉變管理理念來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平衡發展。同時,循環經濟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它是將生產結構由單線型變為反復循環型,在實現經濟閉環的同時重新構建經濟發展理念,以生態鏈為原型,設計出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基于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也重新審視內部成本管理的問題,在尊重生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降低成本和資源循環利用結合起來,在產生內部經濟效益和外部社會效益的同時,使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相互聯系、共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國際、國內的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企業為了獲得和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對生產和銷售過于激進,并未對產品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從而導致產能過剩等的問題。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從短期看企業的成本管理也面臨著多重壓力和挑戰,企業在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與獲得更高的利潤之間無法兩全,致使對成本不能進行合理的定位,無法形成與循環經濟相適應的成本管理理念。
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必備元素。若企業缺乏人才,那么企業的重大決策和生產活動會處于無合適的人可用的尷尬境地。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而爭搶引進優秀的人才,對人才的需求在與日俱增,從而也迫使人力成本預算在不斷提升,這種外部誘因致使企業自身對人力成本控制能力逐步降低。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急需一批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才來推動循環經濟理論在企業中的實踐,如此,會對企業產生極強的人才壓力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管理壓力[1]。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產品的競爭,產品質量對于企業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其關乎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在循環經濟下,需要企業對成本管理進行合理的規劃運用,例如企業生產過剩的產品或者廢棄的資源進行重新利用,二次生產,在節約資源、減少消耗的基礎上為企業獲取額外的經濟效益。當然,企業的循環經濟發展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具備超過原有生產水平的技術,并且還增加了企業現有的生產成本,進而會導致企業的質量管理成本有所提高。往往在現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致力于經濟效益的增漲,而循環經濟在短期內卻無法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增漲動力,反而致使質量管理的成本增加。
隨著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綠色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關注及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的提出,在國內,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并將環境保護列入相應的法律和政策。從企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來說,除了需要改變過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更需要從理念、技術、管理等各方面整體的轉變來適應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國際化跨國企業為例,從生產制造、銷售等環節除了需符合ISO相應的標準,還需符合勞工權益相關規定,并對ESG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企業除了需從自身內部來提升產品質量和成本管理,也需要承載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來適應循環經濟發展,而前者是通過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來進行相應的投入及產出調節,而外部的標準或是環境的變更是企業自身無法去主導或是管控的。
循環經濟的目的在于通過先進的技術、高效的工藝防止廢棄物的產生,通過再循環、再利用來減低資源的消耗。對于企業來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激發了企業自身對產品做出明確的定位,將產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提升,爭取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另外,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需要,企業也需要重新界定成本和成本管理,樹立與之相適應的成本管理理念,以克服企業轉變過程中的成本障礙,從而推動循環經濟型企業的建設。同時,企業在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過程中可對市場進行再次的細分,重新的規劃和定位,尋找新的市場機遇。
企業成本管理工作覆蓋面很廣,它已經不是以前企業所認為的削減成本,其已經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針對市場的變化,企業也會隨其改變自身成本管理方案。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企業發展過程中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導向,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從而選用適合企業發展的成本管理方案。企業有加強思維建設,又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積極接納先進的成本管理手段以及模式,要具有開拓精神,勇于創新,從而創造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成本管理方案。此外,企業要有完善的獎懲機制,此機制對于企業成本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獎懲機制的有效實行可以有效的約束員工的行為,起著一定的規范作用,并且其還會極大的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于企業成本管理的創新有著積極影響[2]。
由于我國初期缺乏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長久以來,我國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經濟的,但是在我國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后,才逐漸懂得環境保護對于國家以及民族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國的企業循環經濟開展較為落后。對此,我國企業可以對國際上較為成熟以及新進的成本管理手段或模式進行學習,加強企業對于成本管理的認識。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時要對市場以及客戶進行了解,要具有效益思維,一起要以滿足市場需求作為導向,要圍繞著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要充分的提高產品質量、品質以及性價比等元素,要盡量的爭取市場份額,進而使企業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循環經濟市場背景下,成本管理的工作有著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其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3]。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工作時,除了外部的環境變化影響,內部也需及時調整和轉變管理方式,培養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要求更高。企業需要一批專業素質強、能力過硬,具備良好的觀察和學習能力的優秀人才,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支持企業正常經營發展。除了在人才市場引進優秀的專業成本管理人才,也需要結合自身的行業特點、自身優勢、發展戰略等,加強對成本管理人員的培養,塑造一支精英隊伍和打造靈活的運營模式。同時,也需要對企業的各個部門和業務單元進行相關的培訓,讓員工認識和了解循環經濟理念,調動及激勵及所有員工的參與循環經濟工作的積極性。
從企業成本管理工作模塊來講,并不是由企業某部門、某些人就單獨來負責完成,它需要全體員工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企業的不同級別成本管理任務也有所差別,企業往往會采取對成本評估的方式來探究成本管理中的漏洞,來進行局部的完善。若實現企業上下協同,首先需要建設監督機制,優化企業的內部管理,從流程上對企業經營成本進行梳理,從而使成本管理變得更為科學、高效。其次要實行封閉督辦制,從而有效落實企業的每一項制度,企業可建設專門的督辦平臺,負責督促成本管理實施的各項工作,并處理相應的后續問題。
成本管理工作管理的不僅僅只是資源、物力的成本,其中還包含人力成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人力資源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企業應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首先,企業是由個人組成的有機整體,企業在了解員工的職業需求上,透過企業文化營造出和諧的團隊氛圍,詮釋企業始終堅守的價值標準和基本信念,既增加員工歸屬感也提升了企業的凝聚力,進而控制了相應成本。其次,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成本的管理需要所有人員參與及配合,因此,企業要在內部弘揚學習精神,營造優秀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員工從內心深處接受循環經濟理念[4]。
結論:綜上所述,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成本管理有著豐富的研究意義,我國目前的企業管理有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企業應該強化企業產品市場定位,采用多元化方式進行成本管理,樹立正確的成本管理觀念,增強企業員工能力與素質,健全監督系統,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從而達到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效率的目的,進而保障企業環保、健康以及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