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學麗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為宮頸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高居第二位,每年大約有50000 例患者因宮頸癌死去,對女性的生命健康形成嚴重威脅。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與宮頸癌浸潤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屬于一組可實時反映宮頸癌全程的病變,共分為I~III 級,其中高級的CIN 被臨床認為具備癌變潛質,被視為癌前病變。隨著近年來不斷普及和推廣宮頸癌篩查,CIN 的檢出率持續增高,而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快速清除CIN 可合理預防宮頸癌,對降低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治療CIN 的重要方式為宮頸環形電切術,具有無壓切割、操作精準、保留生育功能等手術優勢。為探究宮頸環形電切術對CIN 的臨床作用,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58 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開展本組研究,研究內容如下。
入組對象為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58 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 例,年齡24~47 歲,平均(37.65±4.62)歲,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白帶增多和白帶異味等癥狀,接觸性出血5 例,伴腰骶部疼痛12 例,慢性宮頸炎3,宮頸息肉10 例。對照組28 例,年齡26~47 歲,平均(38.42±4.65)歲,接觸性出血8 例,伴腰骶部疼痛10 例,慢性宮頸炎7,宮頸息肉3 例。本次臨床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基線數據無差異可對比,P>0.05。
納入標準:(1)經術前陰道鏡活檢確診為CIN,病變等級II~III 級;(2)手術適應癥;(3)患者知悉研究并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1)合并功能障礙和重要臟器疾病;(2)并發血液疾病;(3)伴內外生殖器急性炎癥;(4)伴隨盆腔炎癥急性發作期。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宮頸冷刀錐切術:采用靜脈全麻或腰麻,術中加強監測生命體征,操作時,采用普通手術刀環形切下外緣病灶5mm 處,2.0~3.0cm 錐底寬和2.0~2.5cm 椎高的錐形宮頸管組織,但應嚴格注意不超過子宮頸內口。采用子宮頸Sturmdorf 縫合法縫合創面,術后采用陰道壓迫止血和常規宮頸填塞,24 小時后取出,患者需預防性應用5~7d 的抗生素,根據病情變化給予止痛和止血藥物[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患者于月經干凈后的3~7d 內實施手術,術前3 天停止性生活,采用0.05%氯己定液對陰道和宮頸進行擦洗和灌洗,每天一次。手術前排空膀胱,手術中,指導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不實施麻醉或局部浸潤麻醉,準備消毒鋪巾,放置窺入器在陰道,充分暴露宮頸,以5%的冰醋酸混合碘液涂抹宮頸部位,劃分移行區,擬定切除范圍。接通系統電源,將開關調至切割位,根據宮頸病變性質和范圍選擇合適的功率和環形電極,在外緣病灶的3~5mm 處連續順行移動電極,然后在宮頸6 點處進刀,按順時針方向,對移行區病變組織實施一次性環形切除,根據病變程度和范圍具體確定切割深度,通常控制在2cm 左右。如較大病變者,可多次進行環形切割,若較深病變者,可先切割淺層組織,然后切割深層組織,確保切除全部病變組織。術后,電凝止血創面,較多出血者多點注射宮縮素,預防性應用2~3d 抗生素,囑咐患者保持日常陰道清潔,術后2~3 個月禁止性生活和盆浴[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陰道出血、下腹部脹痛、宮頸黏連)、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切口痊愈時間。臨床療效標準:術后3 個月,患者復行陰道鏡活檢,根據病理組織學診斷標準和《婦產科學第7 版》[4]有關文獻擬定療效評價:有效:白帶異常等癥狀完全消失,內鏡檢測下可見宮頸口紅潤光滑,有彈性,病理組織學診斷正常,無殘留CIN 病變組織。顯效:白帶等癥狀顯著緩解,內鏡檢測下宮頸口恢復光滑彈性,殘留少量CIN 病變組織。無效:白帶癥狀未緩解,內鏡檢測下未發現光滑彈性組織,CIN 病變組織未有緩解現象。
術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切口痊愈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痊愈時間(d)觀察組(n=30) 7.8±2.7 11.21±4.7 25.60±2.25對照組(n=28) 21.2±5.5 27.8±6.5 37.56±1.25 t 11.901 11.194 24.775 P 0.000 0.000 0.000
術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1.43%),P<0.05,見表2。
術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復發率3.33% 與對照組7.14% 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一組與宮頸浸潤癌存在密切相關性、能夠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過程的一組病變,可分為I~III級,其中高級別CIN 具有癌變潛能,被視為癌前病變。近年來,隨著宮頸癌篩查的推廣和實施,CIN 檢出率提高,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徹底清除病變對預防宮頸癌發生、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診斷與治療宮頸類疾病的重要方式為宮頸環形電切術,手術操作原理是采用高頻電刀,由環形鎢絲電極尖端產生定向的超高頻微電波,在與組織接觸的瞬間,組織內液態極性分子因射頻能刺激產生離子震蕩,導致分子鍵斷裂,同時射頻能量抗阻會形成高熱由組織吸收,進而產生分子博振摩擦熱效應,蒸發細胞水分形成蒸汽,產生止血和切割的效果[5]。宮頸環形電切術屬于無壓切割,操作精確度高,與傳統頸錐切術相比較具有以下優勢:(1)宮頸環形電切術組織損傷輕微,盡可能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且術后形成纖維的概率低,可合理降低出血量,避免發生肉芽形成、黏連、感染疤痕等并發癥,患者康復速度快;(2)宮頸環形電切術通常只需要輕微麻醉或不麻醉,手術疼痛小,幾乎無麻醉風險,對手術條件要求低,幾乎基層醫院的婦科門診都可進行操作,操作方便簡單;(3)宮頸環形電切術切割力度準確完整,手術操作時間短,對切割組織的邊緣不造成明顯影響,并且病理組織學檢查滿意,無需負極和地線進行輔助操作,操作安全高效,無灼燒和觸電風險[6]。術后標本的病理組織學檢查術后 切緣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是評價手術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對切除組織應及時定位標記固定,鏡下觀察切緣是否足夠,若切緣陽性可為殘存CIN 的預兆。對宮頸錐切后陽性切緣的患者應反復細胞學涂片、陰道鏡檢查、活檢術和宮頸管診刮追蹤隨訪,若顯示明顯殘存病灶可重復LEEP 手術或冷刀錐切術。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宮頸環形電切術在切割宮頸癌前病變上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宮頸錐切術,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而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切口痊愈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來看,觀察組明顯更占優勢,這說明宮頸環形電切術操作全程使用電刀操作,屬于高精度微創治療,無需麻醉和傳統手術刀開口,手術方式簡易明確,手術損傷程度低,并發癥和復發率低,手術安全程度高,患者術后痊愈速度快。但仍需注意的是,雖然該術具有確切效果,但仍需明確適應癥和禁忌癥,增強手術安全性,阻斷CIN 發展情況,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綜上所述,對宮頸癌前病變患者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切口痊愈時間,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