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林 郭寧月 薛文錚 任麗坤 尹喆
摘 ? 要: “教育、管理、研究”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為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提供了指導。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了解“三位一體”的完善和集成功能,以及動態育人功能,確立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地位。構建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素養培養科學融合,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三位一體,開啟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格局,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 “三位一體”育人模式 ? 高校思政 ? 教育方法 ? 創新
一、引言
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教學方法具有更強的協調性與統一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挖掘這一先進育人模式的優勢與隱藏價值,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積極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進行創新與研究。與此同時,教師需明確“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包含的關鍵要素,即教育、管理、研究三個方面內容的不斷完善,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诖耍咝K颊處熜杈o密圍繞思政教育、學生管理與教育研究三個教學關鍵點,積極革新與優化教學手段與教學結構等。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應正確處理個體教育與集體教育的關系,深入探析個體差異性對有效開展集體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全方位個體成長規律與身心發展特征等。這更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設計出具有一定指向性與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三位一體”的具體功能
(一)完善和集成功能
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高校需對教育要素、教育資源等進行科學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系統的教育機制,使學生能夠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實際開展思政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切實增強思政課堂的趣味性,令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同時,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對學生的思想成長特點、認知規律等全面了解。既要明確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學習訴求,又要不斷探析他們與世界交流的習慣與渠道。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對思政課本與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將線上學習平臺與傳統課堂結合,為他們創建豐富、優質的思政教學模式。
(二)動態育人功能
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三位一體”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發展性與能動性。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更易于體現學生的思想變化現狀與思想成長的規律。由此可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切實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優化與調整思政教育模式與教育流程等?;诖?,充分展現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動態的育人功能。思政教師在知識素養、能力素養、思維素養的培養方面實現三位一體育人功能的同時,需保持連貫性優化與完善教學體系的意識。即對學生的關注點、思想成長與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動態化的跟蹤與了解,確保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令學生能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問題。
三、“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研究策略
(一)重新確立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的地位
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明確教育、管理與研究的意義,以及三個教育要素所發揮的作用?;诖?,高校思政教師應重新確立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以此為切入點,創建新的教育方法。在思政教育層面,應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的個體作用,將其與統一授課教育模式進行科學融合。思政教師應了解學生作為具有獨立人格與思考能力的個體,通過創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構建高效的思政課堂,促使他們成為具備正確思想政治立場、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以引導式、鼓勵式、啟發式的管理形式,令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深度挖掘“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內涵,知曉學生管理在整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開展思政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開放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教學與管理。例如,思政教師可以專題講座、主題辯論等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并能全程自主、踴躍地表達觀點,或者對教學內容提出異議。學生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具備更大的談話效力,才能促進立志教育,培養思辨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利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教師需將社會中的不同形態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融合,令他們能客觀看待真、善、美,并對自我建立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思政教師應通過增強大學生個體意識、競爭意識,令他們積極表達觀點、抒發情緒。教師重視與學生思想交流與溝通,基于潛移默化的熏陶與影響,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真正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通過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令他們更加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思政教學活動中?;趯W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思政知識,并在實踐生活中反思個人行為。通過對學生思想與行為兩方面的正確引導與教育,確保他們成為社會發展、國家繁榮富強的助力。由此,真正發揮三位一體育人模式與優勢,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構建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師在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確保真正發揮“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的價值與優勢。
教師應實現勵志教育。即,高校思政教師需認識到學生無論在提升知識文化水平還是思想成長的過程中,都需為他們注入充足的精神動力,使大學生能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真正踐行思政教育的根本意義。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師應利用勵志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例如,教師可向學生推薦優質、經典的政治理論研究的書籍,令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晒膭顚W生閱讀,不僅夯實其文學功底,還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在實踐活動中磨煉他們的意志,形成一定的服務意識。
深化現實教育的研究工作。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師應全面了解教育、管理與研究對學生思想成長與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所謂的“研究”,主要講的是教師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性格特征、認知習慣等進行全面研究。針對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成長背景甚至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同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實際的思想問題,與他們進行良性的交流、有效的談話,對他們的錯誤思想、偏激行為進行糾正與正確引導,不斷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高校在創新與豐富思政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需將傳統課堂教學、實驗實訓、校園文化活動科學結合,發揮三個不同培養平臺的功能與作用,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在三位一體教學理念下,教育工作者應全面了解理念內涵??茖W利用思政課堂、實驗實訓、校園文化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基于思政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利用實驗實訓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職業使命,使他們在實踐訓練過程中獲得思想成長。同時,高校通過不斷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等。
(三)實現思政教育中知識、能力、素質的三位一體
新時代背景下,關于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優化,教育工作者應能夠建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針對目前社會呈現的多元文化背景,教師應能夠認識到不同性質的信息、不同領域的文化給大學生思想帶來的影響。在實際開展思政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應過于看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需做到將具體的思政知識轉化為學生的人生智慧,令其逐漸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思政教師應能夠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三位一體,全面創新與優化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模式。即利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平臺構建思政“空中課堂”,以此方式極大顛覆傳統教學流程。運用網絡平臺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通過創建具有極強互動性、趣味性的線上課堂,為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诰€上教學,不僅可完成基本的理論教學任務,還可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接下來的教學方案與教學計劃。教師在線上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不僅可自然化地融入思政理論知識,還可全面收集與整理學生思想與心理問題。根據目前學生展現出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制訂與調整教學方案。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增加思政實踐訓練課程比例,令學生在真實的活動場景中獲得思想升華,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更多地參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益活動?;谶@樣的思政實踐教學方式,既可有效檢驗學生理論學習效果,又可如實反映他們的行為特征。當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過程中暴露出不足與缺點時,教師可及時進行教育與指導,由此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端正的品行、良好的道德素養。這樣,利用線上教學、線下實踐訓練對傳統課堂進行豐富與延伸,真正實現思政教育中知識、能力、素養的三位一體。通過科學配置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不僅可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他們的專業發展能力。從各個層面展現思政教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優勢,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高知識水平的人才。
四、結語
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將教育、管理與研究三個關鍵教育要素進行科學的融合與統一,并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在設計教學流程、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更積極地學習、分析、探索思政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劉薇.課堂—網絡—實踐“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協同育人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29-30.
[2]高曉松.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長效機制的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0):12-13.
[3]宮秀琪.“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三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9(29):182-183.
[4]武曉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三位一體”式教學能力的提升探究[A].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114-118.
基金項目:2020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類別:(批準文號202006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