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在不斷向世界知識產權大國轉變。有關實用藝術作品不同國家的法律保護實踐有所不同,我國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存在理論不清晰、立法缺失等問題,這導致司法實踐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相當棘手。本文以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為研究核心,界定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實用藝術作品在司法實踐中的法律保護現狀及問題,探討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必要性,旨在為理論界和司法實踐處理實用藝術作品糾紛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模式;必要性;法律保護建議
中圖分類號:D2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2
0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然而我國關于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體系不完善,不能有效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利,導致實用藝術作品的違法侵權行為時有發生,社會各界對于完善實用藝術作品相關立法的呼聲日漸高漲。本文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為如何進一步完善法律,做好對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提出合理建議。
1 實用藝術作品概述
1.1 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
實用藝術作品是“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藝術作品”[1]。關于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不管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沒有形成統一觀點。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實用藝術作品的含義,其可以歸屬于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藝術的思想表達,同時它也融合了實用功能,是實用功能與藝術表達完美結合的人類智力成果。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有實用功能,因此,只要具有欣賞價值,且能實現人們的某種實用需要,就可稱為實用藝術作品。
1.2 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特征
基于上文對實用藝術作品概念的界定,下文進一步從實用藝術作品的特征深入理解其內涵。根據《著作權法》對作品共有特征的闡釋及實用藝術作品的有關立法規定可知,實用藝術作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實用藝術作品具備實用性與藝術性。這一特征是其區別于其他類似作品的本質特征。實用性是指物品能在實際生活中為人所用,具有實際使用價值,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滿足收藏或者觀賞需求。藝術性是指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要求其能帶來感官上美的享受。總之,實用藝術作品能夠滿足公眾的日常生活需求,并能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不僅使其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同時也為傳統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實用藝術作品必須同時具備實用性和藝術性,缺少其中任何一種特征都不能被稱為實用藝術作品。
實用藝術作品具備獨創性與可復制性。我國《著作權法》并沒有對獨創性進行具體規定,也沒有統一的定論。創作使一種腦力勞動,需要創作者不斷運用自己的智力,沒有腦力活動參與的作品不具備獨創性[2]。具體來說,獨創性要求創作者獨立創作作品,創作出的作品應具有新意,而不是對其他的作品的抄襲或篡改,這也是實用藝術作品創作的要求。創造性指創新意識,創作者要在其作品中加入個性元素,展現自己的個性。可復制性是指一件作品能夠通過復制的形式加以表現,不僅包括平面到平面的復制,也包括平面到立體的復制,以及立體到立體的復制。對具有可復制性的實用藝術作品進行法律保護具有正當性,如果只是意識形成的創意,沒有對其進行加工形成可以復制的實體,法律是無法對其進行保護的。實用藝術作品需要具備可復制性,要能在現實生活中被使用、被接受,這樣才能接受法律保護。
2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模式
實用藝術作品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特征,其中,藝術性處于優先地位。近年來,我國加入了許多國際公約,其中,部分公約強調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法律保護,但對保護的方式并未作統一要求。各國在遵守公約的基礎上,會根據本國的國情對實用藝術作品采取不同的法律保護模式。在我國,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主要法律保護模式有兩種,其一是著作權保護,其二是外觀設計保護。在我國現行語境下,此種雙重保護模式與法國所要求的絕對雙重保護模式有極大差別,只有同一客體在賦權環節同時符合兩種權利各自要求的條件時才能實現[3]。其中,著作權保護強調作品是作者獨立創作的,保護重心在于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并非保護創作者的思想;而外觀設計不僅強調保護作品的美感,對作品設計的新穎性亦有極高要求,其重點在于工業再現性。然而,在日常的司法實踐中,學者對是否將著作權保護以及外觀設計保護的雙重保護模式作為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模式持不同觀點[4]。在筆者看來,實現從單一保護到雙重保護,符合當前國際社會對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要求。雙重保護能夠使作品被賦予兩項以上的權利,可以使實用藝術作品權益得到更為全面的保護,是公平正義的體現。
3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3.1 對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認識不清
實踐中,法院經常會混淆“實用藝術品”與“實用藝術作品”“美術品”“工藝美術品”等概念,這些概念并沒有得到明確的區分。有學者提出,區分這些概念可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進行多次調查取證,減少主觀影響,盡可能實現概念辨析的客觀化[5]。但司法實踐中,圍繞實用藝術作品概念的審判往往根據主流觀點或者是法官的主觀意愿衡量,造成被告在抗辯時缺乏法律依據,雖然案件最終能得到公正的審理,但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內容不能依據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審判,會造成被告對審判結果的不滿,加大了司法工作的難度。因此,對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進行明確的規定,有利于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矛盾與沖突,提高司法審判的公信力。
3.2 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法律規范的缺失
梳理我國相關立法的規定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制度仍處于空白狀態。在司法實踐中,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認識通常是從日常觀念出發,沒有較為明確的標準。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加,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立法進程卻遠滯后于社會發展。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依據的空白和制度保護體系的確實定然會帶來相應的后果: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指導,學術界以及司法界對于實用藝術作品與其他相似概念的界分、如何區分認定標準等問題不能達成明確共識,會導致司法實踐中的分歧和混亂;另一方面,司法實踐人員將實用藝術作品不加區分地納入特定的保護范圍,容易造成對此類作品藝術性要求的提高,這不僅影響了我國實用藝術作品創造者的創作積極性,損害了他們的合法權利,而且會嚴重阻礙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產業的發展。
3.3 國內外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期限不統一
《伯爾尼公約》中明確規定,各個國家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年限不得低于25年。我國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一直認真履行公約中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保護的相關規定。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我國僅針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達到了25年最低年限這一保護標準,卻未強調如何對本國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保護。從當前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在處理這類問題往往會以美術作品的保護年限標準即50年的保護年限來保護實用藝術作品,換言之,我國從作品的審美價值以及獨創性來衡量實用藝術作品是否具備美術作品的保護標準,從而進行保護[6]。兩者的保護期限并不相同,標準的混用導致在相關司法實踐中,實用藝術作品適用的保護期限標準不同,影響了司法權威。
4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第一,基于公平原則進行。《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中超國民待遇的規定一直頗受爭議,規定中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制為自作品完成之日起的25年,這僅對他國創作者的實用藝術作品施加法律保護,沒有對本國創作者的實用藝術作品予以法律保護,造成了外國實用藝術作品超國民待遇的尷尬境地,嚴重損害了創作者的權利,違反了公平原則。
第二,弘揚民族文化。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實用藝術采用群眾性的藝術表達形式,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國三大名折扇之一的榮昌折扇,既能作為夏季拂涼的工具,又能作為裝飾的藝術品,是人們日常使用的佳品,彰顯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第三,加快立法進程。人們對實用藝術作品需求的增加,為實用藝術作品的經營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部分經營者為獲得更多收益,游走在法律的邊緣,企圖通過非法手段牟取利益。而審判人員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在審判中形成統一的處理意見,加大了司法處理實用藝術作品糾紛的難度。
5 完善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的建議
5.1 明確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
實用藝術作品同其他類似的知識產權概念難以分辨,導致立法上的實用藝術作品定義含糊不清。“實用藝術品”與“實用藝術作品”概念的區分是最為常見的問題,實用藝術作品相比實用藝術品更為廣泛,前者包括所有具備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物品,同時拋開實用性來說,其具有更強的藝術性。需要嚴格區分“實用藝術作品”與“實用藝術品”,用法律手段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明確保護。實用藝術品與實用藝術作品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不應忽視兩者的區別而將實用藝術品納入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保護的范圍進行保護,應區分實用藝術作品與實用藝術品,明確各自的概念,通過其他法律法規對藝術性不強的實用藝術品進行保護。
5.2 完善實用藝術作品相關法律保護制度
我國著作權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需求,但難免會出現一些漏洞,然而目前立法層面還無法為實用藝術作品單獨立法。因此,當前仍然要沿用著作權法的法律保護模式保護實用藝術作品,并將外觀設計保護作為輔助,這符合當下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現狀,能促進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推動進經濟的快速發展[7]。
5.3 統一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
目前法律尚未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進行明確規定,在實踐中,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應堅持50年的保護期限。首選in,國際公約中規定各國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至少為25年,并沒有規定保護年限的上限,25年只是最低要求,而實用藝術作品的上位概念“作品”的保護期限為50年,因而實用藝術作品應與其他作品類型保持一致,享有50年保護期。其次,實用藝術作品雖具有實用功能,但不能因此忽視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成分,只給予藝術價值能夠與美術作品相媲美的實用藝術作品25年的保護期是有失偏頗的。
6 結語
當前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作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我國有關實用藝術作品的立法規定不清晰以及司法實務操作不規范造成權利人無法及時維護其權利,我國關于實用藝術作品的立法研究較晚且后期發展不完善,無形中挫傷創作者的創作熱情,阻礙了實用藝術作品的發展。因此,要通過探討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把握實用藝術作品的特征,分析實用藝術作品在當前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避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盡可能地填補法律的空白和漏洞,維護當事人的正當權利,維護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楊慧.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現實困境及其消解[J].財經法學,2018(04):125-136.
[2] 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3.
[3] 阮水清.論實用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模式[J].傳播與版權,2020(02):162-164.
[4] 徐曉雁,張鵬.外觀設計專利與實用藝術品著作權競合沖突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4(08):84-89.
[5] 賈薛飛.實用藝術作品實質性相似的判斷分析:以美國普通觀察者法為借鑒[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7):72-74.
[6] 張憲.中美實用藝術品著作權保護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實用藝術品著作權保護的路徑[J].法學評論,2020,38(02):175-184.
[7] 高陽,陳靜.論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05):544.
作者簡介:周育如(1993—),女,廣東揭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