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縣金江實驗學校 汪承波
大數據、云計算、社會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移動互聯網的新發展。互聯網+已經成就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子平臺—互聯網+商店超市成就了“淘寶”;互聯網+傳統銀行成就了“支付寶”;互聯網+傳統交通成就了“滴滴打車”;互聯網+餐飲成就了“美團外賣”……這些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客戶的生活,節省了客戶的時間。教育也應和互聯網緊緊擁抱,互聯網+教育正在顛覆著傳統教育。
互聯網+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識的碎片與重構!教學的時間與地點、內容與形式、手段與目標,乃至教育觀念都會發生深刻變革。那么,在互聯網時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究竟都有哪些策略呢?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活力,給學生帶來了視聽刺激,挑動了神經,觸動了心靈,激活了思維細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如此美妙!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吃透教材,精準把握教學目標,在海量的信息中、龐雜的材料中做出甄別篩選,再以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制作高品質的電子課件。
例如,運用傳統教學手段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時,往往效率低下。我是這樣嘗試的:先制作一個“王老師買獎品”的小視頻—王老師要給5 名同學頒發獎品,每人一支鋼筆、一本筆記本。王老師買了5 本筆記本,每本5 元;還買了5 支鋼筆,每支15 元 。王老師一共花了多少錢?
1.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解題方法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
2.你還能寫出像這樣的算式嗎?
3.說說這些算式的特點。
我用幻燈片呈現字母表達式時,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將加數a和b 都用同一種字體顏色藍色標注,而乘數c 用醒目的紅色字體標注。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以準確區分加數和乘數;其次,將等式右側分三次動態呈現:先同時呈現兩個加數a 和b,接著同時呈現“×c”,最后呈現“+”號。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動態理解乘法分配律。
5.利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出示幻燈片)
6.依據乘法分配律判斷。(出示幻燈片)
7.簡便計算。(學生獨立計算后集體交流,易錯題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
8.說說你的收獲、困惑。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思維強的學科。對于邏輯思維薄弱的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難度可想而知。
“教師課前精心準備課件,將原來的白紙黑字變成了絢麗多彩的畫面,色彩和畫面的沖擊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來理解數學的抽象性知識。”
情境要根據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創設,情境要緊扣教學目標而創設。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地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努力讓學生既能進入情境,又能跳出情境。一節課創設的情境一般不超過兩個,過多會讓學生“心似平原野馬,易放難收”,從而影響學生思維的深度。
生活之中有數學,數學之中有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創設合理的、有價值的數學生活情境,能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能幫助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去發現、探索與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學有所用。
比如學習“認識百分率”,我們可以調查同學們衣服的含棉率、養雞場的小雞孵化率、第一中學2020 年高考一本達標率……將這些生活中真實的材料制成一組圖片或是一個微視頻,將會遠遠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苦口婆心。
“數學知識本身是有結構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都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方式聯系著,客觀上存在著一種結構。數學知識的結構如何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把學過的知識梳理、整合、溝通聯系,構建知識網絡。”這種新的認識結構不僅是原有認知結構的延續,而且是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建。
知識建構模型化的一般策略:合理創設建構情境;適時展開建構“行動”;細節入手,想象建構;重視練習,內化建構;及時展示,建構成果;系統梳理,整體建構。
例如,在六年級總復習時教學圖形的認識,我是這樣設計的:制作動態圖——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運用運動的觀念建立了點、線、面、體之間的演變關系;建立了線與線之間的關系(相交、垂直、平行);建立了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之間周長、面積的關系;建立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之間側面積、表面積、體積的關系。小小的制作不僅僅搭建出縱橫交錯的知識模型,而且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舉多得的系統整理效果。
“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算法多樣化是實現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各種算法,而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算法多樣化的一般策略:鼓勵算法多樣化;通過比較,形成基本算法;運用基本算法,形成計算技能;加強比較練習,實時優化反思策略;處理好算法創新和算法溫故的關系。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首先出示課件一:今有雉兔同籠,上有35 頭,下有94 足,問雉兔各幾何?
問同學們難不難?大家都說難!于是,我順勢而下,說:“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問題開始。”
接著出示課件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 個頭,從下面數,有26 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你們有勇氣挑戰自己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方法一:畫圖法
A 方式:添腿法;B 方式:砍腿法。
方法二:假設法
A 方式:假設全是雞,先算出兔的只數:(26-8×2)÷(4-2)=5(只)。
B 方式:假設全是兔,先算出雞的只數:(8×4-26)÷(4-2)=3(只)。
方法三:列表法
A方式:逐一列表法;B方式:取中列表法;C方式:跳躍式列表法。
方法四:列方程
A 方式:解:設雞為x 只,則兔為(8-x)只。
列方程為2x+4(8-x)=26。
B 方式:解:設兔為y 只,則雞為(8-y)只。
列方程為4y+2(8-y)=26。
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最后,再次回到課件一:今有雉兔同籠,上有35 頭,下有94 足,問雉兔各幾何?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解答。
課后小結:說說“雞兔同籠問題”的解題方法,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互聯網+教育已經走進了家庭、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如果教育工作者能擁有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策略,那么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高效的、智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