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春 王楷舒 方明 梁江皖 楊文 周婷
宿州學院環境與測繪工程學院
新時代的消費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消費需要為導向,基于此時代背景,筆者選取安徽省宿州市S高校展開相關消費類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日常消費支出、生活費用等,了解大學生現階段消費狀況,并進行相關可能影響因素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議。
筆者以宿州S高校為依托點,對高校大學生開展線上問卷調查和線下實地采訪,并對調查結果做出了相關統計分析,對新時代大學生消費特點與可能影響因素有了部分認識。本次問卷共計344份,其中有效問卷210份,另設有線下采訪。此外,本次調查主要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群體,主要年齡段為 18-25 歲,總占比 99.25%;立足宿州某高校,涵蓋文史類、理工科、教育類、藝術類四大專業體系,調查對象廣泛,包括城市、鄉鎮、農村生源學生。基于此探析新時代大學生消費特點與影響因素,調査及分析程序符合抽樣調查的基本要求。
調查顯示,在購物方式選擇上,87%的學生選擇使用主要的購物方式為互聯網線上購物,只有少部分學生選擇主要的購物方式為在實體店線下購買商品。我們通過采訪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使用移動端購物方便快捷、自主選擇性高;而堅持線下購物的學生則更加側重商品的實際性能體驗和工作人員的銷售服務;在購物平臺方面,有91.43% 的學生選擇使用淘寶,4.76% 的學生選擇使用京東購物,還有 3.81%的學生選擇使用拼多多購買商品。上述軟件作為移動端主要購物平臺,是當代大學生網絡購物的首選,符合當前絕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水平。
此外,多數大學生熱衷于互聯網直播購物,針對部分明星代言商品不過多追求性價比以及商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更多關注的是商品代言人本身。
目前,大學生生活費主要來源于家庭,總占比 90.84%,月生活費在 500-1000 的占19.05%,1000-1200的有 41.9%,1200-1500之間的是 23.81%,另外 15.24% 是1500 以上。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79.05% 的學生在消費時主要出自求實心理,此類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商品自身的性價比,是否滿足消費者的購物初衷,售后服務保障等;20.98% 的學生以綠色消費為主,主張環保低碳、節能減排,并盡可能多的推廣,不追求盲目跟風,整體消費理念健康理性;74.28% 的學生有每月攢錢的習慣,堅持記賬的學生占總比例的65.71 %。除此以外,部分學生還表示,日常攢錢是為了能和朋友們在假期的時候外出旅游,也有同學表示是出于防患心理等。
在支出比例方面,除卻正常伙食、交通通訊費用外,另有 14.29% 的同學更注重于圖書消費,選擇購買專業或興趣愛好方面的書籍,調查顯示該類學生多為大三或大四學生,還有 30.48% 的學生會用于日常交友上面,大學課外活動相對高中較多,接觸人群也比較多樣,適時擴大交友圈層有利于個人今后的發展。在商品選擇上面,性價比(84.76% )、質量(78.1% )是學生購物主要考慮方面;在大額商品的選擇上,72.38%的學生更多抱有“金錢來之不易”的心理,59.05% 的學生比較擔心商品質量以及售后服務問題[1];就當前消費狀態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持滿意態度的。由此觀之,大學生消費理念側重理性、健康、求實、綠色,善于考慮自身實際條件,合理做出健康消費分析。
調查顯示,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在消費理念上主要表現為健康、理性、文明消費,在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加大精神層面的追求,例如:假期外出旅游、購買相關愛好類課程、與同學朋友外出郊游等。此外,受政治因素影響,部分學生更多關注國貨品牌,最近的華為、蘋果手機,微信等事件,無一不激起了大學生們的愛國情懷,關鍵時刻,還是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不盲從聽信他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導向,做理性消費者。
調查顯示,注重商品質量與性價比的同學表示,平時會更傾向于和家長一起購物,學著如何挑選商品、貨比三家以及優質售后;在大額商品的購買方面,月生活費在2000 以上的學生購買比例普遍較高與其他學生。還有些學生會更多的考慮家庭經濟水平,在學有余力的同時,選擇合適的兼職,一方面鍛煉個人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家庭負擔,家庭觀念在大學生日常消費中占據很大比例。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指出截至2019年6月,網絡直播等應用的用戶規模半年增長均超三千萬,網絡直播帶貨漸成潮流。以李佳琪、薇婭為主的網紅帶貨主播以專業性、高銷售額出名;現下娛樂行業緊跟消費潮流,推出明星直播,“飯圈消費”、抽獎等,極大的吸引了消費者目光。大學生群體作為消費用戶的組成部分,相對其他消費群體而言,接觸網絡時間長,信息波及面廣,且不乏部分追星學生,熱衷于購買明星代言產品。每年的購物節也是商品熱銷的重要時間,例如:雙十一、雙十二、618、818購物節等,商家會提前放出滿減優惠、先訂制后付款等價格活動,吸引消費者關注購買。就大學生而言,每年的購物節基本上是我們囤積生活用品的主要時間,當然也不乏各種大額商品的買進。由此觀之,商品的宣傳力度以及價格策略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情況[2]。
1.缺少合理理財規劃理念
現今,大學生消費主要來源于家庭,消費理念整體方向上以積極健康綠色消費為主,但在支出理財方面則顯得過于缺失。
據調查,26.67% 的學生基本沒有堅持記賬的習慣,48.57% 的同學表示只是偶爾會記賬,并沒有就此形成長期習慣;另有25.71% 的同學從未有過攢錢的想法。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團體,生活費用是每日不能避免的話題。就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不能對自己的生活費用做到合理規劃,月頭的時候大量購物,以至于臨近月底生活費不夠用,花唄欠款、京東白條,更有甚者鋌而走險,選擇網絡貸款等,一個月壓一個月,等到下個月又陷入此類惡性循環,最終結果只會是打亂正常生活學習節奏[3]。
2.盲目跟風消費
大學生多為住宿制,學生長時間聚集在一起,交流共同喜好,分享生活見聞。一個商品的出現往往可能會引起周圍群眾對該商品的購物熱潮,鏈接分享快捷便利,雙人拼單價格優惠,商品使用者的親身體驗式介紹,加之學生消費群體辨別商品真偽能力不高,極易引起部分學生盲目跟風消費。
3.“變味的”人情消費
人們常常以為,人情消費一般只會出現在大人的世界里,殊不知學生群體也是如此。中國社會自古講究禮尚往來,這點在我們身上可見一斑。例如:朋友生日、社團聚會等。生日和節日互相往來禮物,社團組織間頻繁聚會,明知這樣做不明智,然而在接受邀請的時候還是不懂拒絕,依舊本著將“面子工程”進行到底的原則,“變味的”人情消費正在一步步蠶食大學生的正常生活[4]。
4.精神文化投入與物質享樂消費不對等
調查表明,66.27% 的同學會更側重服裝類消費,只有 14.29% 的學生會購買圖書類用品,且集中為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眾所周知,大三大四年級學生是集中考級考證的主要時段,該階段圖書需求量相對較多;對比之下,其他年級學生對圖書類的關注與購買量較少。在大學階段,學生經濟尚未實現完全獨立,精神文化類投入較為單一,圖書、旅游成為大學生群體主要精神消費支出。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大學生又多熱衷追求時尚潮流,物質商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商品選擇面更廣,極易引發大學生攀比消費心理,助長享樂風氣。就目前調查來看,當前大學生精神文化投入與物質享樂消費呈不對等態勢,且該趨勢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1.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堅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要避免盲目跟風,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只注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保護環境,綠色消費,面對嚴峻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我們應該樹立生態文明觀,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5]。
當代大學生作為思想健全身心健康的一代,理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堅持正確健康的消費觀念,不盲從,不偏聽偏信,自覺綠色健康消費,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踐行科學健康消費理念。
2.制定合理的理財規劃
養成記賬的好習慣,大學生可以提前對現有金錢做出合理規劃,在滿足當前生活需要的同時,盡可能的余出一部分資金,這份資金既可以用于個人興趣愛好培養,也可以備不時之需。鼓勵學生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進行兼職,在拓展個人能力的同時,親身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勞動成果。不盲目拜金跟風,學會拒絕奢侈品誘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3.打造干凈人際關系網
學會拒絕不必要的聚會往來,勇敢說“不”;打破“面子工程”,踏實走好科學健康理性消費路線。我們要在復雜的人群交往中保持初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隨波逐流,始終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編織干凈純潔的人際關系網,健康理性消費。
4.適當增加精神文化消費
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發生轉變,大學生作為消費的主體之一,應緊跟社會發展趨勢,適時調整消費側重方向,加大精神層面的輸出,提升個人消費層次;家庭應注重健康消費觀念的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學校也可開設相關課程教育、主題講座,開展類似主題類活動等,從學生現實需求出發,引領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消費觀念;各級政府應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宣傳攀比、功利、拜金的商品理念;全社會要積極營造健康文明的消費氛圍,大力提倡科學消費觀,強化大學生消費主體責任意識,拒絕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借貸消費,爭做新時代校園文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