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
日照港口醫院病理科,山東日照 276800
胃黏膜上皮內瘤變是癌前病變,一共有兩種,分別是低級別與高級別的上皮內瘤病變。《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徑診治共識意見》中明確指出,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具有較高的發展為胃癌風險,建議確診后及時實施內鏡下切除治療[1]。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發展為胃癌的風險比較低,但也需要進一步檢查,并及時選擇合理的內鏡下手術方案,治療患者疾病,并對患者實施定期隨訪,有效預防患者疾病發展為胃癌。因此,有必要做好胃黏膜上皮內瘤變的術前活檢病理檢查。臨床用于胃黏膜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術前活檢病理的輔助診斷方法有白光內鏡、色素內鏡及放大內鏡等,術后病理則主要依靠手術病理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2]。早期胃癌一旦確診,多通過內鏡下切除手術進行治療。但是,臨床有文獻明確指出[3-4],有時胃黏膜上皮內瘤變與早期胃癌患者的術前活檢病理檢查結果存在一定誤差,難以反映患者的實際病變情況,導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時間,對預后造成嚴重影響?;诖?,該研究方便選取 2019 年 2 月—2020 年 5 月該院收治的 141 例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或內鏡下切除手術、 術后病理學確診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活檢病理與術后病理差異的危險因素。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41 例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或內鏡下切除手術、 術后病理學確診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81 例、女 60例;年齡 50~80 歲,平均(65.23±4.28)歲。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符合胃黏膜上皮內瘤變、早期胃癌診斷標準患者;術前經多層螺旋CT 檢驗顯示腫瘤無全身轉移、淋巴結未轉移患者;患者的活檢病理檢查與術后病理學檢測時間不超過1 月患者;均自愿參與該研究患者。排除標準:術后病理學確診為胃黏膜炎癥患者;術后病理學確診為胃黏膜上皮內瘤變與早期胃癌之外疾病患者;有既往胃癌診斷史患者。
術前活檢病理:經患者同意后,應用白光胃鏡實施初步檢查,在患者的每個病灶部位取1 塊或3 塊進行活檢?;顧z結果顯示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或是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則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或是內鏡下切除術治療。術后獲取標本,立刻將標本置入含有10%的中性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進行組織固定。固定12~48 h,固定后每隔2 mm 實施連續平行切開標本,然后進行術后病理學診斷。
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灶部位大小、病灶位置、病變大體形態、病變顏色、有無結節、有無糜爛及潰瘍以及組織學類型等。
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數據包中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活檢病理顯示,141 例患者中有82 例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百分比為58.2%;有59 例早期胃癌(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百分比為41.8%。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術前活檢病理檢出的82 例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中僅有71 例患者的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符合,符合率為86.6%(71/82);術前活檢病理檢出的59 例早期胃癌 (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中僅有47 例患者的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符合,符合率為79.7%(47/59);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有83 例,早期胃癌患者有58 例。
將術前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一致的118 例患者設為一致組,將檢查結果存在顯著差異的23 例患者設為差異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病灶部位大小、病灶位置、病變大體形態、病變顏色、有無結節、 有無糜爛及潰瘍以及組織學類型是導致活檢病理與術后病理差異的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術前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病理學結果一致性的單因素分析[n(%)]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病變大體形態、病變顏色、有無結節、 有無糜爛及潰瘍以及組織學類型是導致活檢病理與術后病理差異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術前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病理差異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既往研究認為,內鏡活檢屬于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與早期胃癌的金標準診斷方法[5-6]。但是,從實際應用情況可以看出,內鏡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病理學檢測結果對比,往往存在一定差異性。這一發現表明內鏡活檢并不能作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與早期胃癌的診斷金標準,并奠定了術后病理學的金標準診斷地位。
臨床有研究[7-9]指出,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與早期胃癌的內鏡活檢病理和術后病理學檢測結果存在差異主要受內鏡方面與病理方面因素的影響。內鏡活檢本身的取材方式受到一定限制,活檢標本的組織比較小,每次活檢能夠獲取1 mg 大小的表層胃黏膜,但是很難獲取胃黏膜下層的標本,這一情況導致內鏡活檢獲取的標本存在局限性,導致內鏡活檢的準確性受到影響。術后病理獲取的標本往往體積較大,往往能夠獲取胃黏膜下層的標本,標本能夠為臨床準確檢測提供更為豐富、更為準確的信息[10-12]。譬如胃癌的脈管侵犯以及組織均勻性均只能通過術后的病理學標本進行評估。再者,患者的實際病變情況、病變組織的類型、生物學的特性均會導致內鏡活檢難以獲取真正的病變組織,因此容易造成誤診。譬如彌散性胃癌患者的病變組織具有上皮下生長的生物學特點,若是內鏡活檢的取材表比較淺,則容易導致檢測結果差異。內鏡醫師的實際工作年齡也會對內鏡活檢結果造成影響,若是內鏡醫師工作經驗不足,操作技能還不夠嫻熟,則會導致活檢難以獲取真正的病變組織,或者獲取到一定病變組織,但是未獲取病變最嚴重的組織,導致檢測結果與術后病理學結果存在明顯差異[13]。
從病理因素方面看,獲取標本后制片質量過差(比如活檢切面不正、脫水不充分等)也會影響內鏡活檢的實際結果。若活檢病理醫師本身缺乏活檢病理經驗,也會導致活檢病理結果和術后病理結果出現明顯差異。因此,想要進一步提高內鏡活檢病理結果的準確性,需安排臨床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獲取標本,盡可能獲取病變最嚴重的部位的標本,獲取標本后進行理想制片,合理保存,安排經驗豐富的活檢病理醫師進行活檢賓利工作,從而提高內鏡活檢病理的質量[14]。
臨床有研究[15-16]指出,活檢塊數過少、病變組織顏色、組織學類型、伴有糜爛及潰瘍是導致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學結果差異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該研究235例患者中有33 例患者的術前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存在差異。該研究贊成以上觀點,但該研究與上述研究有一定差異,這與該研究獲取的患者信息更多存在明顯關系。該研究結果顯示,141 例患者中有22 例患者的術前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存在差異,導致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活檢病理與術后病理差異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病變大體形態、 病變顏色、有無結節、有無糜爛及潰瘍及組織學類型。從實際研究情況可看出,這些危險因素均與患者的實際病變情況、病理表現存在緊密關系。因此,想要提升活檢病理的準確性,減少活檢病理和術后病理的差異,則需通過多方面進一步提高內鏡活檢病理技術,提高結果準確性。
綜上所述,明確、并規避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胃癌活檢病理與術后病理差異的獨立危險因素,可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