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韜
[摘 要] 在我國的社會和教育飛速發展的當下,高職院校步入了全新的紀元。這雖然為教育教學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但同時也對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標準。在此情況之下,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明確社會服務的目標和要求,從新公共管理視角,了解高職院校的教育優勢和服務特性,有效地對其社會服務形式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創新和改進,也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發展、專業發展、行業發展的特性,構建全新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視角;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4-0092-03
現階段,高職院校須充分掌握社會服務的特殊職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基于社會公共管理下的文化服務能力、技術服務能力、技術培訓能力、人才服務能力,對社會服務過程當中的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進行規劃,通過創新其方法、模式、內容、形式,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還需充分考慮不同社會群體對其服務能力提出的要求,制定針對企業事業單位、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地方經濟機構的社會服務方針,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教師優勢和現有資源,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側重性、個性化的社會服務。
一、基于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能力有限
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和高職院校教育體制的影響,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雖然不缺乏具有較高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其能根據相關的制度和要求完成日常的社會服務。但在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服務對教師的綜合實力和素養提出更多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師的社會服務中心集中在人才培養方面,本身的能力素養、信息素養,其技術創新能力、科研水平普遍偏低。當社會服務當中出現一些突發狀況的問題時,難以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斷,并采取科學的措施進行解決。并且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人數有限,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社會服務要求,但受教育資金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大批量優秀的專業教師的招聘。同時,新入職的教師雖然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但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教學經驗缺乏,難以及時根據公共管理需求進行工作轉換和創新。這將使得高職院校的教育與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二)校企合作較為淺顯
現階段,雖然大部分的高職院校認識到校企合作重要性,也根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要求,做出了一系列的教學規劃和創新。但在實際執行過程當中,有的企業和高職院校沒有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且合作過程當中缺乏溝通和交流。在信息出現不對等的情況下,難以對學生進行全方面指導,更別提對社會服務進行有效的創新和升級了。有的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前并未對企業進行全方面調查和了解,選擇合作的企業資質不足或者存在某些問題,且在學生實踐實訓中并未根據相關要求簽訂有效的合同。這會嚴重的損害學生的利益,使校企合作趨于形式化發展。部分高職院校雖然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了校外實訓范圍,但本校所開展的一系列教學和科研項目,與企業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現有的核心研究成果和技術成果,無法解決企業在生產和運營過程當中的技術性難題。而企業現有經驗和重要研究項目,雖然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但卻無法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提供借鑒和參考。這樣難以達到合作共贏,進而會使校企合作的關系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1]。
(三)缺乏有效實踐平臺
此外,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方式和途徑較為單一,即便是在社會、經濟、科技、政治、快速發展當下,部分高職院校也沒有根據實際的趨勢對社會服務進行有效的調整。除了一些知名或歷史悠久的高職院校之外,普通的高職院校建校時間相對較短。在高職院校建設和教育管理社會服務的過程當中,除了不斷進行摸索和研究之外,更多的是以其他高職院校的建設形勢和服務方式為參照。這導致了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具有較強的相似性或雷同性,沒有深入挖掘本校的特色和優勢。甚至有的高職院校沒有對綜合的發展趨勢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整體方向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而是盲目的跟風,導致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方面耗費了較多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財力,但整體取得的效果不佳。這也會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2]。
二、新公共管理視角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教師社會服務素養
在新公共管理視角下,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聯網+”途徑進行社會服務能力的推廣和宣傳,引入前沿的信息和理論,并在其中嵌入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價值觀念、方法途徑等內容,引導教師利用多樣化的渠道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以加深教師對社會服務能力的感知和理解,并促使其形成全新的社會服務觀念和創新服務思想。高職院校可聘請在社會服務領域或公共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教師、專家、學者、企業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為社會服務的開展提供理論、技術、法律等的指導和援助。在原有的線下培訓基礎上引入線上培訓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絡的影響力號召力,高效、快捷、及時進行教師招聘信息的傳播,更好地獲取社會上優秀的教師人才,或者結合高職的特性開展企業聯合招聘,從根本入手提升招聘考核的標準,對其的能力、素養、思維、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并根據高職院校教學特征和社會服務能力的要求設置崗前培訓,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工作內容和相關信息,并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高職院校也可以從新公共管理角度出發,對原有的教師培訓體系進行全面的完善,在其中增加與先進的信息技術有關的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或者通過有效開展企業培訓、社會講座、典型案例、樹立標桿人物等的方式,對教師產生正向的影響,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業務能力、實踐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社會服務成果,并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的過程當中累積豐富的社會服務經驗[3]。遵循引人與引技相結合,培養與培訓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與第三方優秀的培訓機構進行合作,充分地借助其培訓環境和設施,引導參與培訓的相關教師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實踐,也可加強基于互聯網絡的信息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訓系統的構建,根據不同階段的專業教學需求和社會服務目標預測培訓任務。在教師通過階段性的培訓,并完成可相應的系統考核之后,則可進一步的解鎖下一階段的培訓內容。教師可利用手機端或電腦端進行學習,使自身社會服務能力能都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和發展。另外,高職院校也可以建立全新的獎懲機制,將其具體結果和教師的晉升、薪資、福利等掛鉤,全面激發教師的社會服務主動性和熱情。
(二)全面加強校企合作創新
高職院校須堅持以實踐為導向,了解公共組織和政府的內部結構,對其的公共管理方式和供給形式進行全面了解。立足于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現狀,掌握其校企合作過程當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有效降低社會服務過程當中的費用和人力資源的消耗,實現更高效的社會服務目標為目的,引進基于社會服務和新公共管理的全新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可與本地區的企事業單位進行有效的溝通協商,掌握其急需的人才類型,及其崗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通過簽訂合同或確定訂單的方式,為其培養急需的技術復合型人才。確保學生在完成高職院校的學習之后,能更快地投身到企業崗位工作中,實現成功就業和長遠就業。在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過程當中,高職院校可與企業進行深入交流,由高職院校優秀教師和企業優秀人員組成全新的校企合作指導隊伍。全面加強對學生的實習動態的關注,積極進行工作經驗的傳授,并根據其存在的具體問題對其進行相應的輔導和指導。在這期間,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認知等各方面情況的了解,結合實際崗位的特性和企業崗位需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敬業愛業教育、責任意識教育、崗位精神教育等。而高職院校在開展相關的科研項目的過程當中,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項目的設置,通過和企業協商達成一致,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資金,也可以讓企業選擇優秀的技術人員參與到實際的學術研究過程當中,將理論和技術進行有效結合,提升科研成果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三)構建全新社會服務平臺
現階段,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技術供給、人才供給、人才培養,高職院校可和行業、企業、政府形成合作關系,有效構建全新的人才培訓平臺。利用互聯網絡和大數據技術進行社會服務調查和調研,了解其實際情況,有目的性地提供城鎮待業人員上崗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員工培訓、轉崗培訓等服務。或根據特殊群體、各類教師、失業人員、外務工人員、農民、企業員工等不同群體的要求,以專業教學為主,考慮鑒定、培養、科研、生產等的各方面需求,遵循五位一體的原則,科學地進行虛擬型、產學結合型、生產型的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例如,利用高職院校的多媒體教室、模擬實驗室、校內實訓基地等培訓環境,以及校外實訓基地、虛擬網絡、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繼續教育中心,開展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培訓服務。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的掌握本校的辦學特色和社會服務的特性,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獲取各項專業信息、前沿資訊、科研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統計,構建基于社會服務的全新數據平臺,及時對其內容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更新,依托于數據提供免費公開課、資源免費下載、素質圖書館開放訪問等的功能,或者充分借助QQ、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進行相關內容的推送。利用新媒體渠道和互聯網絡平臺,有效的為社區、企業、機構、單位提供一些文化服務、科技普及、理論咨詢等服務,充分借助全新的渠道方式提升社會服務的影響力和擴散面。另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全面的構建基于社會公共管理的溝通反饋平臺,在其中設置討論板塊、在線咨詢、微話題等功能。引導與之有關的各群體積極溝通和探討,掌握社會服務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可以開設專門的反饋通道和監督通道,引導相關人員積極發表自己對社會服務的一些意見和看法,借助群眾的力量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進行全面的監督和管理。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必須對新公共管理進行充分剖析和解讀,對實際的社會服務進行重新定位,并結合實際情況推出具有可行性、針對性、創新性、多元性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方案。另外,高職院校還需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方針、制度,全面加強優秀的社會服務隊伍的建設,與本地區優秀的企業和機構形成穩定、和諧、持久的合作關系,全面構建基于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社會服務平臺,有效拓展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廣度與深度。這樣不僅能完善政府職能、發揮其“掌舵”引領作用,同時也能為基于社會服務視角下的高職院校的全面發展,及其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銳.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20(21):160-161.
[2]崔晶飛.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途徑探析[J].科學與財富,2020,(23):141.
[3]胡麗娜,孟莉,金明盛.“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提升社會服務能力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20(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