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冬梅,張 鵬,張 琰,吳 威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外一科,遼寧 沈陽 110006)
原發性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大多發生于40~50歲的男性,目前臨床對該病的發病機制還未明確,經研究證實其與環境、肝硬化等因素有關,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原發性肝癌患者的患病率明顯上升,患者會出現肝區痛、乏力等癥狀,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臨床中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開腹常規肝切除術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反而會影響預后效果。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通過術前精準規劃、術中精心操作,而使患者的臟器功能得到較大程度的保留,相較于常規手術,其對患者產生的創傷較小,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本次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2例、8例;年齡46~74歲,平均(56.8±6.8)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3例、7例;年齡47~74歲,平均(56.5±6.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3]中關于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者;術前未進行其他手術治療與靶向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不適用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者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開腹肝切除術治療,操作如下:對患者實施手術前指導,并完善各項術前檢查,明確其腫瘤位置與腫瘤大小,患者進入手術室,呈仰臥位實施麻醉,手術切口選擇在右肋下緣,逐層切開皮膚、組織,離斷肝周圍的韌帶,游離肝葉,將止血帶置于肝門處,切開肝被膜并標記肝切線,按照根治性肝切除肝腫瘤與周圍1.0 cm范圍肝組織,完整切除后進行徹底止血,然后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在其表面噴灑生物膠,檢查確認無誤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操作如下:術前應用64排螺旋CT對患者肝臟進行三維重建,確定腫瘤位置,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呈仰臥位實施麻醉,按照腫瘤位置建立氣腹,維持腹壓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以此來觀察患者的腹腔,同時建立4~5個操作孔,游離肝周圍的韌帶,將止血帶置于肝門處,利用腹腔鏡超聲定位切除肝內腫瘤物范圍或行標準肝葉或段切除,切除腫瘤外緣1 cm的腫瘤組織后立即送檢,采用電凝止血與縫合止血后進行清洗,在其表面噴灑生物膠,檢查確認無誤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7 d肝功能指標變化,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其肝功能指標進行檢測,主要包括谷草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7 d免疫功能,血樣采集方法同②,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包括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④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7 d炎性因子水平變化,主要指標有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血樣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同①,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⑤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膽漏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與[例(%)]表示,采用t與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 i n) 術中出血量(m 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 0 1 0 5.3±1.6 2 1 1.8±2 8.4 7.6±0.4對照組 2 0 1 0 5.7±1.5 3 7 6.5±2 7.6 1 1.3±0.6 t值 0.8 1 6 1 8.5 9 9 2 2.9 4 6 P值 >0.0 5 <0.0 5 <0.0 5
2.2 肝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AST:谷草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 例數 AST(U/L) ALT(U/L) TBIL(μmol/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觀察組 20 77.5±13.6 88.5±12.4* 56.5±9.3 63.7±11.2* 36.5±4.3 44.2±5.7*對照組 20 77.8±13.5 97.5±12.7* 56.2±9.5 71.3±11.6* 36.2±4.5 54.3±6.1*t值 0.070 2.268 0.101 2.108 0.218 5.41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免疫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術后7 d CD8+百分比水平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4+(%) CD8+(%) CD4+/CD8+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觀察組 20 36.5±4.1 25.5±3.9* 26.5±3.5 30.3±3.1* 1.3±0.2 0.7±0.1*對照組 20 36.1±3.8 21.2±3.7* 26.8±3.8 35.4±3.4* 1.2±0.1 0.5±0.1*t值 0.320 3.577 0.260 4.957 2.00 6.3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TNF-α(ng/mL) IL-6(pg/mL) CRP(mg/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觀察組 20 13.4±1.4 15.3±3.5* 92.2±9.5 111.3±13.6* 14.2±2.6 22.2±3.4*對照組 20 13.2±1.5 20.2±3.3* 92.6±9.8 128.5±14.3* 14.5±2.5 28.7±3.2*t值 0.436 4.555 0.131 3.898 0.372 6.2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并發癥 術后7 d觀察組患者出現腹腔感染1例(5.0%),膽漏1例(5.0%),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對照組患者出現腹腔感染3例(15.0%),肺部感染2例(10.0%),膽漏3例(15.0%),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0.00%,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5)。
原發性肝癌起病隱匿,疾病早期時其癥狀不明顯,所以患者容易忽略,但病情逐漸發展并不斷加重,增加治療難度,影響預后效果,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4]。臨床主要運用手術治療原發性肝癌,常用的手術是開腹肝切除術,其可對腫瘤進行切除,抑制腫瘤蔓延與擴散,進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患者大多為肝失代償期,開腹手術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創傷,并且也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不利于其預后恢復。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腹腔鏡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患者的治療中,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降低對患者的傷害[5]。應用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手術創傷較小,且符合無瘤原則,對預后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實施前會對腫瘤位置進行準確定位,并對患者的肝功能情況進行評估,通過腹腔鏡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患者腫瘤組織與其周圍組織情況,視野更加廣泛,有利于操作,并且手術過程中通過血管造影可以掌握患者血管的分布,能從多角度對肝臟組織進行觀察,避免對患者大血管造成損傷進而有效減輕對其的創傷,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7 d觀察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以及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可減輕對肝功能的損傷,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且安全性較高。
CRP是一種急性時的相反應蛋白,IL-6、TNF-α是由機體免疫細胞產生的炎性因子,在術后應激反應嚴重時,患者機體內CRP、IL-6、TNF-α水平也會隨之升高[7]。腹腔鏡精準肝切除治療可做到選擇性甚至高選擇性的肝門阻斷,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該手術方式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創傷小,可有效減輕對機體的刺激,保護患者免疫功能,減輕炎性反應[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CD8+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CD4+百分比、CD4+/CD8+比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可減輕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傷,減輕炎性應激。
綜上,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可改善其肝功能與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