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彥
(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皮膚科,重慶 402760)
瘢痕疙瘩屬于良性皮膚腫瘤之一,其病因為創傷導致的皮膚表面結締組織功能異常出現增生,致使創傷范圍擴大,且通常伴有透明質改變現象。臨床上多采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透明質酸治療,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但部分患者的痛癢癥狀無明顯緩解,且治療后患者病情易反復發作。A型肉毒素是整形外科常用于創面修復的藥物,除了具有良好的制約瘢痕疙瘩纖維細胞增殖的功能之外,其還可促進傷口修復,減少瘢痕形成,并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痛癢程度[1]。本研究旨在探究A型肉毒素對瘢痕疙瘩患者痛癢程度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治療的118例瘢痕疙瘩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病程0.5~10 年,平均(5.34±2.14)年;年齡 18~51 歲,平均(34.12±3.58)歲;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例、39例。觀察組患者病程 1~12 年,平均(5.85±2.26)年;年齡18~55 歲,平均(35.52±3.91)歲;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例、37例。對比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皮膚病學》[2]中關于瘢痕疙瘩的診斷標準;皮損面積≤10 cm2,皮損厚度為1~5 mm者;入院前未在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患者免疫功能不足;患者伴有其他內科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12,規格:1 mL:5 mg)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93,規格:2.5 mL:25 mg)治療,將兩藥混合后于瘢痕疙瘩處進行皮損內注射,單次注射劑量為0.2 mL/cm3,單次用藥劑量在1 mL以內,1次/30 d,共注射3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蘭州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37,規格:100 U/支)治療,取2.5 mL的0.9%生理鹽水稀釋至40 U/mL,以1 cm為間距在瘢痕疙瘩周圍進行皮下注射,4 U/點,總注射量≤100 U,僅注射1次。復方倍他米松、透明質酸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90 d臨床療效,顯效:皮損面積消退50%以上,皮損厚度為1~2 mm,無不良反應;有效:皮損面積消退30%~50%,皮損厚度為3~5 mm,有輕微不良反應;無效:皮損面積與厚度未改變,伴有嚴重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30、60、90 d的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3],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越疼痛。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30、60、90 d的皮損厚度,采用超聲檢測,所有皮損均檢測3個不同位置后取平均值。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90 d炎性因子水平,抽取兩組患者3mL 空腹靜脈血,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 ,時間為5 min)后取上層血清,運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進行測定。⑤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色素沉著、紫癜與點狀壞死、色素減退、血管擴張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例(%)]、(±s)表示,并分別行χ2、t檢驗,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90 d,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VAS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0至90 d對照組患者VAS評分先降后升,而觀察組患者逐漸降低,且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s, 分)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相較于治療后30 d,#P<0.05;相較于治療后60 d,△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3 0 d 治療后6 0 d 治療后9 0 d對照組 5 9 8.6 3±0.5 5 6.3 0±0.6 4* 7.1 4±0.2 8*# 7.6 5±0.6 9*#△觀察組 5 9 8.4 9±0.9 4 5.4 3±0.5 9* 4.7 6±0.9 2*# 4.2 0±0.7 3*#△t值 0.9 8 7 7.6 7 7 1 9.0 1 0 2 6.3 8 2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
2.3 皮損厚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0至90 d對照組患者皮損厚度先降后升再降,而觀察組患者逐漸降低,且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皮損厚度比較( ±s, mm)
表3 兩組患者皮損厚度比較( ±s, mm)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相較于治療后30 d,#P<0.05;相較于治療后60 d,△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30 d 治療后60 d 治療后90 d對照組 59 4.83±0.92 4.42±0.37* 4.63±0.68# 4.12±0.52*#△觀察組 59 4.72±1.13 4.16±0.62* 3.65±0.92*# 2.55±0.74*#△t值 0.580 2.766 6.580 13.334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水平 兩組患者治療后90 d血清TNF-α、IL-6、IL-8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pg/mL)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pg/mL)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組別 例數 TNF-α IL-6 IL-8治療前 治療后90 d 治療前 治療后90 d 治療前 治療后90 d對照組 59 910.57±67.28 636.38±41.17* 121.59±21.87 100.52±11.43* 40.25±4.37 29.41±2.85*觀察組 59 905.26±63.46 452.81±39.29* 120.67±20.32 85.23±10.16* 40.31±4.26 11.27±1.38*t值 0.441 24.777 0.237 7.680 0.076 44.0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不良反應 對比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瘢痕疙瘩的發病機制與皮膚表面發生創傷后纖維細胞出現膠原沉積有關,無法自行消除。臨床通常于皮損內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透明質酸可直接作用于纖維細胞,抑制膠原與外基質合成,但使用該藥物治療后疾病易復發,且復發后會使皮損厚度增加,瘙癢感強烈。A型肉毒素通過局部注射給藥,可直接作用于纖維細胞,將大量細胞始終控制在G1期或G0期,使其逐漸消亡[4]。在本研究中,治療后90 d,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A型肉毒素可提升瘢痕疙瘩患者治療效果,降低瘢痕疙瘩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利于患者恢復。
瘢痕疙瘩患者通常伴隨著痛癢癥狀,其與P物質的表達密不可分,而A型肉毒素對感覺神經末梢和非膽堿能神經元具有直接作用,可抑制P物質釋放[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0至90 d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和皮損厚度均低于對照組,表明A型肉毒素可減輕瘢痕疙瘩患者痛癢程度和改善臨床癥狀。TNF-α水平升高提示機體組織細胞炎癥反應加劇;IL-6可促進黏附因子局部釋放,進一步加重血管炎癥;IL-8通過影響下游單核細胞的浸潤,可加重病情。A型肉毒素可通過抑制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釋放從而麻痹局部橫紋肌,減少因肌肉牽拉引起的皮膚張力,降低瘢痕周圍炎癥嚴重程度[6-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90 d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表明A型肉毒素可抑制瘢痕疙瘩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A型肉毒素可提升瘢痕疙瘩患者治療效果,減輕痛癢程度,同時抑制炎癥反應,安全性較高,臨床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