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濱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校園貸最早可追溯于1999年國家為支持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而安排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向學生提供的免息貸款,且允許學生畢業后通過工作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償還,這是一種合法的校園貸。近幾年,非法校園貸伴隨著民間借貸的興起而在校園內泛濫,不僅破壞了國家的金融秩序,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鑒于非法校園貸的嚴重危害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非法校園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正確界定高校非法校園貸。
高校非法校園貸是貸款人通過締結借款合同的形式向大學生發放借款,到期后向大學生收回本金和收取高額非法利息的貸款行為。非法校園貸的主體與一般借款合同的主體也一樣,分為借款人和貸款人。非法校園貸的借款人是大學生,大學生一般都已經年滿十八周歲,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從法律上,具有締結借款合同的行為能力。但大學生又屬于特殊群體,雖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絕大部分沒有正常收入,依靠父母資助進行學習和生活,相比社會上一般的成年人又屬于相對弱勢群體。貸款人又稱出借人,是發放貸款的主體。非法校園貸的貸款人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放貸公司,該類公司的成立是以發放高利貸為主要經營目的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小額貸款公司;二是其他放貸組織,也是以發放貸款為目的,但沒有公司資質,一般是幾個人一起合伙湊錢,一起向大學生發放貸款、催收和分享利益;三是單個的自然人,一些大學生為牟取非法利益,個人經常向其他同學發放貸款,并采取非法催收手段收取高額利息。平時媒體所報道的貸款平臺是貸款人為發放貸款而在互聯網上建立的集宣傳、發放貸款、收取本金和利息于一體的媒介,貸款平臺的背后主體既可能是貸款公司、也可能是其他放貸組織、單個的自然人。國家商業銀行向大學生發放的貸款不屬于非法校園貸,其不僅有放貸的合法資質,而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放貸,不具有社會危害性。
非法校園貸品種繁多,五花八門,例如“美容貸”、“創業貸”、“培訓貸”等等,經過歸納整理,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線下現金貸款。這是一種傳統貸款方式,但在網絡平臺貸款盛行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主要是適用于貸款人為個人的情形,他們缺乏公司組織形式,也缺乏網絡平臺技術手段,但又覬覦大學生貸款市場,于是通過在校園內張貼“牛皮癬”廣告來尋找目標市場。在國家不斷對非法校園貸的打擊下,2019年底,教育部又開通了不良“校園貸”舉報渠道,很多非法放貸機構開展放貸也更加謹慎,有的只通過在學生當中發展兼職促銷員,通過學生來開拓學生貸款市場;二是線下消費貸款。某些公司本身有自己的正當業務,為了也在大學生貸款市場分一杯羹,于是也面向大學生推出消費分期貸,在獲取經營利潤的同時,還收取超出法律規定的高額利息;三是線上現金貸款。又可分為網貸平臺直接貸款和網貸平臺搓合貸款。網貸平臺直接貸款是指平臺直接作為貸款人,大學生通過在平臺注冊,提交身份信息和貸款具體需求,平臺采用轉賬或其他方式直接向學生發放貸款,借款法律關系是發生在網貸平臺和大學生之間。網貸平臺撮合貸款又稱作P2P貸款平臺,即該平臺不充當貸款人,不向學生發放貸款,只充當交易媒介,大學生和貸款人均在平臺進行注冊,大學生在平臺提交個人貸款需求,貸款人在平臺提交貸款服務信息,大學生和貸款人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相互選擇以實現各自目的,借款法律關系不是發生在網貸平臺和大學生之間,這種模式可將社會上大量閑錢吸引到校園貸市場。目前采用P2P模式的不少,例如投投貸、名校貸等。隨著國家將民間職業放貸定為非法經營罪,P2P網貸平臺如不加強審核,導致高利貸、套路貸等情況的發生,很容易觸犯國家法律,被認定為非法經營罪的共犯。四是線上消費貸款。線上消費貸款是目前最流行的,也是利潤最高的模式。線上消費貸款又可分為平臺既放貸又賣產品模式和平臺放貸兼商品展示模式。在前者模式中,平臺既是借款合同的貸款方,又是買賣合同的賣方,不僅可以向學生收取高額利息、手續費,還可對違約的學生收取滯納金、違約金,還可以賺取商品進貨價和銷售價之間的差價,利潤非常豐厚。在后者模式中,平臺作為商家產品的展示平臺和交易平臺,同時還直接向學生因購買平臺上產品發放貸款,既可以收取高額利息、手續費,還可對違約的學生收取滯納金、違約金,還可以向商家收取平臺使用費或加盟費,利潤率也不低。實際上,高額的利息、手續費、滯納金和違約金加到一起遠遠超過年利率24%,甚至超過了年率36%,已屬于高利貸范疇。
非法校園貸因其侵害大學生人身權、財產權,破壞國家正常金融秩序,現已成為社會一大“毒瘤”,為人們所痛恨。非法校園貸的違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沒有放貸資質。貸款分為商業貸款和民間借貸。商業貸款就是國家正規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發放的貸款,正規金融機構都有經過國家批準的放貸資質。非法校園貸屬于民間借貸,大學生之間偶爾發生的相互無息或利息很低的借款是不需要放貸資質的,這體現的是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但如果某位同學經常向其他同學放貸就變成職業放貸了,就可能構成違法。如某放貸機構未獲得國家批準的放貸資質,又長期從事校園貸行為,就屬于違法行為,就屬于應被取締的對象;二是錯誤的放貸對象。2016年,教育部聯合其他5個部門一起發文,要求網絡借貸平臺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大學生發放貸款,也不得在未征得第二還款來源方同意前提下向已滿18周歲大學生進行貸款。該文件是部門規章,屬于行政法規的范疇,該規定屬于強行性和禁止性規定。如校園貸的放貸對象不符合該文件規定,則因違反國家禁止性規定,而被認定為無效合同,不受國家法律保護;四是學生隱私被泄露。放貸機構要求以學生個人隱私作為擔保,當學生逾期還款或無法還款時,就對外泄露學生隱私逼迫學生還貸。隱私權是公民人身權的一種,是受法律保護的。放貸機構通過互聯網泄露大學生隱私,輕則構成民事侵權,要承擔侵權責任,重則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重的可以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將學生裸照發到網絡上還可能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可判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五是利率違反法律規定。
大量學生深陷非法校園貸泥沼,是因為非法校園貸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非法校園貸的欺騙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謊稱零利息、低利息,實則高利貸。有的放貸機構宣稱“一年內免息”或月息低至0.99%,一些大學生信以為真,就不再去細看貸款合同,實際上合同上還約定了要收取服務費和“砍頭息”,如逾期還款,則還要繳納滯納金和催收費,最后折合年利率居然高達40%,遠超國家規定的合法利率;二是謊稱零抵押,實則以暴力催收為手段保證資金安全。很多放貸機構考慮到大學生無房產、無汽車、無其他資產進行抵押、質押的客觀現實,只要大學生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學生證復印件、親屬和同學的聯系方式就直接發放貸款,還有的要求女學生提供“裸照”,就直接向學生發放貸款。當學生發生逾期還貸情形,放貸機構首先通過不斷向學生本人、親屬、同學打電話或發信息進行施壓,逼迫學生還貸,如達不到效果,則進而上門暴力催收或實施拘禁、毆打,甚至逼迫女學生提供性服務來達到目的;三是謊稱不按期還款將征信受限。有的放貸機構宣稱其貸款平臺已與中國人民銀行對接,逾期還款或不還款,將影響學生今后向銀行貸款、按揭購房和就業。實際上,放貸機構因未獲得國家頒發的放貸資質進行放貸,屬于國家嚴厲打擊的對象,中國人民銀行根本不會與其進行數據對接,也就不會對大學生的征信進行任何限制。四是打著“老鄉”、“校友”、“學長”的幌子,騙取到學生信任后放貸。最后,這些學生不但沒有找到工作,反而貸了款去進行并無多少價值含量的培訓,后因學校及時發現和介入,責令該培訓機構廢除了該培訓合同。六是部分商家與放貸機構勾結,宣稱商品或服務低價出售,但要求必須采用借貸形式進行消費。大學生涉世不深,看不到商家和放貸機構的真實目的,他們的真實目的不是獲取商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獲取利息、手續費和違約后高額的違約金。例如常見的美容貸,要求學生分期付款,當學生逾期還款,就迅速收取高額的違約金,最后利息越滾越高,導致學生無力還清。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以欺詐手段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愿訂立的合同屬于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受欺詐方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合同或變更合同之訴。因此,采用欺詐手段訂立的校園貸合同屬于可撤銷合同或可變更合同。
非法校園貸引起社會普遍反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催收的暴力性,不斷侵害大學生的人權和挑戰法律的權威。催收的暴力性既有硬暴力,也有軟暴力,人們對毆打、拘禁等硬暴力非常熟悉,而對軟暴力則比較陌生。軟暴力索債行為是一種具有非暴力表征,以脅迫、恐嚇、騷擾等手段向債務人施加精神暴力,以達到清償債務目的的行為[1]。非法校園貸催收的暴力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采用信息轟炸形式逼迫學生償還。當大學生發生逾期還款,放貸機構就通過事先收集的聯系方式不停向學生本人、家長、親屬和同學打電話和發信息,實施信息轟炸,這也是一種軟暴力,給學生不斷施加心理壓力,從而逼迫學生還貸和支付高額利息;二是宣傳學生隱私逼迫學生償還。有的放貸機構在放貸之前要求女學生提供自己的裸照做抵押,如該女學生不能按約還貸,則將其裸照放到網絡上去,給該產生制造負面影響,這也是一種軟暴力,從而逼迫學生就范;三是采取盯梢、跟蹤和上門討賬的形式進行催賬,不斷的給欠貸學生制造麻煩,使該學生在其朋友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和評價降低,這也屬于一種軟暴力,從而促使欠貸學生不堪騷擾而克服困難進行還貸;四是采用非法拘禁形式逼迫學生還貸。放貸機構找到欠貸學生,將其帶到封閉的房間,限制其人身自由,逼迫學生不停聯系親戚、朋友、同學進行籌款,從而還清欠款和支付高額利息。非法拘禁是一種違法行為,嚴重的將構成非法拘禁罪;五是采用毆打方式逼迫學生償還。對欠貸不還的學生進行毆打,使其遭受皮肉之苦,從而促使其克服困難進行還貸。這是一種典型的硬暴力,具有非法性,輕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重則構成故意傷害罪;六是強迫學生打工進行償還。對于無力償還借款的學生,有的放貸機構逼迫學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去工廠打工來還債,放貸機構通過逼迫學生打工,不但可以收回借款和高額利息,而且還可以榨取學生勞動的剩余價值,從而獲取比其他方式更高額的利潤。逼迫學生打工,嚴重的構成強迫勞動罪;七是逼迫女學生向放貸者提供性服務或向不確定的第三人提供性服務。這是一種嚴重的暴力犯罪,可構成強奸罪。如組織女學生向不確定的第三人提供性服務,則構成組織賣淫罪。
非法校園貸因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視為校園里的一大“毒瘤”。非法校園貸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危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非法校園貸誘導學生提前消費、過度消費、攀比消費,容易形成錯誤的消費觀,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難以成為今后建設社會的棟梁之才[2]。非法校園貸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知識學習上轉移到貪圖享受和其他事情上,從而導致浪費大學時光,荒廢學業。非法校園貸的暴力催債行為還將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二是危害國家的正常金融秩序。從事非法校園貸的放貸機構沒有獲得國家許可的金融牌照,簡化放貸手續,收取高額利息,與國家正規金融機構搶奪業務,嚴重擾亂國家金融秩序,也不利于國家對金融市場進行監控和宏觀調控,極易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嚴重危害國家金融安全;三是影響平安校園的建設。非法校園貸嚴重擾亂大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秩序,影響大學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也影響大學教書育人目的的實現;四是滋生了違法犯罪行為。非法校園貸滋生了一系列的違法犯罪行為,常見的有非法經營罪、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詐騙罪、高利轉貸罪,另外,刑法修正案(十一)又將采取暴力、“軟暴力”等手段催收高利放貸等產生的非法債務的行為增設為單獨的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