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醫院/ 武漢市普仁醫院 婦產科,湖北 武漢 430081)
女性分娩是一種正常生理過程,但是不同分娩方式可能對女性造成不同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分娩是影響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的最大危險因素。盆底肌功能對于女性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如果發生功能障礙性疾病,會導致產婦尿失禁、陰道脫垂、便秘以及性功能障礙等,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陰道分娩過程中產婦用力較多,容易對陰道神經及盆內筋膜等組織產生損傷,而剖宮產可以適當改善對組織損傷的程度,但是是否直接通過剖宮產可避免盆底組織受到損傷,這一點尚存爭議[1]。因此本研究選取735例產婦,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對于產婦早期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并提出合理干預措施。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735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順產組320例、剖宮產組415例。納入標準:①入選產婦均為初產婦;②年齡18~36歲;③孕周≥36周;④足月后分娩單胎存活患兒;⑤分娩過程中沒有使用器械助產;⑥產后6周檢查盆底肌力[3]。排除標準:①分娩過程中使用藥物鎮痛;②妊娠并發癥(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子宮肌瘤等);③有卵巢腫瘤或者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史;④新生兒有先天性疾病;⑤盆底損傷或者泌尿系統感染史[2]。
1.2 治療方法。①產后盆底肌訓練:根據不同產婦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康復治療方案,理療師可以使用引導語幫助產婦全身放松,按照指示進行縮肛訓練,逐漸加強盆底肌肌力,一般收縮10 s后休息20 s,每次訓練時間不少于10 min。一周3次有氧運動,可以選擇產后瑜伽、健身體操等運動,連續1個月。②盆底生物反饋治療儀:治療前囑咐產婦排空膀胱及腸道,呈仰臥位,雙腿可以自由放置,將治療儀電極片貼敷于產婦髂前上棘皮膚處,治療棒放置于陰道內4~6 cm,指導產婦如何判斷屏幕上方肌電信號是否正常,按照儀器屏幕顯示盆底肌正常肌電模型鍛煉,自我感知盆底肌肉收縮情況[3]。治療儀還可以設置肛提肌訓練、排尿功能障礙訓練以及盆底肌訓練,每次鍛煉時間大致為20 min。在生物反饋治療儀治療同時可以根據產婦個人愛好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幫助其放松身體。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產婦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孕周、胎兒重量和產婦體重指數。
1.3.2 統計兩組產婦產后6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幾率,包括子宮脫垂、尿失禁和陰道前壁脫垂和陰道后壁脫垂。
1.3.3 采用Oxford肌力評定法評定Ⅰ類盆底肌肌力,分數為0~5分,分數越高表明盆底肌收縮強度越大。Ⅱ類盆底肌肌力能夠評估產婦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收縮、放松陰道,分數為0~5分,分別代表陰道收縮次數,肌力≤3分可以判定為盆底肌肌力異常,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盆底功能變化情況[4]。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產后6周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對比。兩組子宮脫垂、尿失禁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順產組發生陰道前壁脫垂和陰道后壁脫垂幾率高于剖宮產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孕周(周) 胎重(kg) 體重指數(kg/m2)順產組 320 27.8±2.6 39.6±1.9 3.4±2.3 26.8±2.1剖宮產組 415 28.3±2.5 39.2±1.5 3.6±2.1 25.9±2.3 t - 0.784 0.935 0.363 1.635 P - 0.436 0.354 0.718 0.107

表2 兩組產婦產后6周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對比[n(%)]
2.3 治療前后兩組產婦盆底功能變化對比。治療后順產組和剖宮產組盆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但是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產婦盆底功能變化對比()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產婦盆底功能變化對比()
組別 例數 盆底肌力Ⅰ類 盆底肌力Ⅱ類 肌電壓(μV)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順產組 320 1.9±0.8 3.2±1.5 1.7±0.6 3.3±1.6 6.9±2.4 9.6±2.8剖宮產組 415 1.8±0.7 3.7±1.3 1.8±0.7 3.8±1.5 6.8±2.3 10.5±2.7 t-1.773 1.425 0.614 1.290 0.170 1.309 P-0.077 0.159 0.542 0.202 0.865 0.195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由于盆底肌肉支配神經反射出現異常引起,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盆腔結構隨著子宮增大發生復雜性的結構改變,在重力作用下,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慢性牽拉,而且體內激素水平改變,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盆底肌肉組織膠原代謝水平異常,原有支撐力減弱,增加盆底功能受損風險。而不同分娩方式造成的影響也不同,順產過程中,胎兒頭部擠壓直接損傷盆底組織,隨著肌肉、神經、韌帶以及筋膜等支持結構的過度牽拉和撕裂,肛提肌和盆底肌肉的收縮能力都明顯降低,產后出現陰道脫垂、子宮脫垂、尿失禁、便秘等現象,嚴重降低產婦的生活質量[5]。
本次結果顯示發生子宮脫垂、尿失禁的幾率無明顯差異(P>0.05),順產組發生陰道前壁脫垂和陰道后壁脫垂幾率高于剖宮產組(P<0.05),這就說明剖宮產也會對盆底結構造成損害,并沒有降低發生子宮脫垂和尿失禁的風險,兩種分娩方式均損傷盆底肌力,因此剖宮產對于早期盆底功能是否具有保護作用,仍需要長期實驗證明。
盆底肌力檢測是在產婦分娩6周后,說明分娩胎兒結束后產婦已經出現嚴重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后順產組和剖宮產組盆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但是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產后盆底功能康復訓練旨在恢復正常的盆腔結構,加強肌肉收縮程度,提高盆底肌力,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本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方法進行康復訓練,包括產后有氧運動或者健身操訓練和盆底生物反饋治療儀訓練,能夠提高盆底肌肉收縮程度,增強盆腔結構支撐能力,相比于自行縮肛運動,電刺激治療儀通過儀器改變電流大小來控制電刺激強度,可以幫助盆底肌肉進行被動收縮,喚醒盆底肌肉支配神經的興奮性,刺激生理感受器啟動生物反饋,改善盆底功能,安全性高,治療效果顯著。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能夠增強產婦陰道、肛門、尿道等肌肉群的收縮強度,降低疾病的發生率[6]。
綜上所述,剖宮產和陰道分娩對于盆底肌損傷程度相近,采取有效康復訓練方法能夠促進盆底結構修復,提高肌肉收縮程度,降低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