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旖
(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 兒科,上海 200062)
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是我國兒科臨床中最為常見、多發的疾病之一,在肺炎的眾多類型中,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病率較高[1]。MP感染患兒不僅會引起肺部炎癥,亦會導致肺外多系統受損,因此應予以關注。本文對我院兒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5例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5例確診為MPP的住院患兒,其中男171例,女154例;年齡在10個月至13歲。患兒與其家屬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中,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觀察組:將出現肺外并發癥的MPP納入觀察組。MP 感染的肺外并發癥出現時間可早于、同時或晚于肺部癥狀。肺外并發癥組肺外表現均在入院前至住院期間出現,包括癥狀、體征以及醫技檢查結果異常等。
1.1.2 對照組:除肺部損害外無其他系統受累表現的MPP納入對照組。
1.2 方法。采取調查問卷的方法,對患者病例資料進行調查,在本院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制定合理的調查表。觀察肺外并發癥組的臨床特點,并與對照組比較,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肺外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2.1 觀察組患兒肺外并發癥的情況分析。本次研究共納入325例,其中發生肺外并發癥者134例(41.23%),無肺外并發癥者191例(58.77%)。肺外并發癥累及系統分別為:泌尿系統49例(15.08%)、心血管系統26例(8.00%)、消化系統15例(4.62%)、血液系統19例(5.85%)、神經系統2例(0.62%)、肌肉骨骼肌系統2例(0.62%)與皮膚黏膜3例(0.92%)。
2.2 單因素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節段性或大葉性肺炎、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起始時間上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生肺外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的相關數據單因素分析結果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經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節段性或大葉性肺炎、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起始時間均是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出現肺外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在本研究中,MPP發生肺外并發癥者共134例,共占MPP總人數的41.23%,與目前國內外研究中的發病率基本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節段性或大葉性肺炎、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起始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是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出現肺外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上述6項仍是MPP出現肺外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大環內脂類抗生素開始治療時間對MPP臨床轉歸存在影響,是MPP患兒出現肺外并發癥的獨立影響因素[2],本研究中出現肺外并發癥組初始使用大環內脂類抗生素時間明顯較對照組晚,入院前病程相對于對照組來說也更長,對MPP患兒的預后存在一定影響,與上述結論一致。
同時有研究表明,年齡因素可能是導致肺外并發癥發生的一種原因,而小兒肺炎中,將患兒分為0~3歲與3歲之后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個年齡段的患兒在MP感染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疾病體征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0~3歲一個幼兒的支氣管發育不完整,管腔十分狹窄,這導致炎性介質在釋放的時候與支氣管的分泌物共同致使氣管阻塞,患兒表現出明顯的喘息以及肺部濕啰音,同時在影像學檢查當中能夠明顯觀察到肺部浸潤的程度明顯較高。而在對年長兒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年長患兒的支氣管更粗,患兒更傾向于干咳,肺部浸潤程度明顯低于嬰幼兒,但是肺外并發癥種類卻多且表現嚴重,分析MP免疫應答機制,我們認為由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并不完善,因此對于MP的抗原敏感性較低,因此肺外病癥相抵較少,而年長的患兒免疫系統相比嬰幼兒更加成熟,因此免疫反應更容易出現且表現十分明顯,導致各種肺外并發癥的出現。在實際的研究當中,我們采用回歸分析后,在年齡段方面并不屬于關鍵的危險因素,這是就平均年齡而言,在臨床治療中不同年齡段出現肺外并發癥的幾率以及預防性治療仍是需要采用有效的預防手段。
MPP患兒肺部影像學表現多樣,本研究顯示節段性或大葉性肺炎是MPP患兒出現肺外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文獻報道相符[3]。分析認為,葉或節段性MPP患兒的呼吸道內可能存在高含量MP;而高含量的MP則更容易通過損傷的呼吸道上皮間隙被動進入血液,轉移到機體各組織器官,通過細胞上的載脂蛋白誘導產生細胞因子,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炎性反應,機體炎性反應局部放大后可釋放入血液,進而引起系統性炎性反應或肺外并發癥[4],但上述是否是節段性或大葉性肺炎易發生肺外并發癥的主要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作為實驗室檢查指標,CRP是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急性蛋白,支原體作為一種病原體,它具類似革蘭陰性菌的內毒素及脂多糖作用,達到誘導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PCT的效應,使血清PCT水平出現增高。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體內的CRP和PCT顯著升高,且二者水平越高,表示患兒的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情越嚴重。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生肺外表現時,患兒機體的炎性反應逐漸增強,二者水平不斷升高,提示患兒可能出現肺外并發癥[5]。結合MP-IgM及早期PCR檢測,對了解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病情進展,確定臨床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監測PCT與CRP水平可輔助判斷肺炎支原體肺炎其病情嚴重程度,如二者水平不斷升高,可提示出現肺外并發癥可能,因此,可以此作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使用依據及觀察療程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