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湘
(湖北省陽新縣婦幼保健院,湖北 陽新 435200)
小兒岔氣也可以叫做小兒腹股溝岔氣,其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其多發生于早產兒,且男孩的發病率相較于女孩要高,下腹脹、嘔吐、便血、哭鬧等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主要是由于胎兒胎兒分娩之后,存在著鞘狀突關閉不完全的現象,由此導致“岔氣”。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傳統的切口手術治療效果還存在不足,患兒極易出現一些并發癥,且會出現疾病復發現象,因此,臨床應針對傳統治療的不足予以改進,以此為患兒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奠定基礎[1]。本次研究通過納入300例小兒岔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納入的人數共有300例,均為我院收治的小兒岔氣患者,隨機將患兒分為兩組,即150例對照組、150例觀察組;對照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5~13歲,平均(7.56±2.41)歲;觀察組男77例,女73例,年齡6~14歲,平均(8.23±2.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性較高。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患兒傳統切口手術治療,首先讓患者采取平臥位的體位接受手術治療,可將軟物墊于患兒臀部,之后選取患兒腹股溝韌帶平行處做切口,切口的長度大約50 mm。對患兒皮下組織予以鈍性分離,充分暴力岔囊,在患兒腹股溝斜岔的地方進行高位結扎、修補,之后縫合患兒切口[2]。手術結束之后對阿混入采取5天的抗生素治療,并對患兒是否存在異樣進行觀察。觀察組:將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應用于患兒臨床中,患兒采取仰臥位的體位方式接受手術治療,在患兒下腹橫紋的地方做一個長度約為20 mm的切口。將患兒皮下組織予以鈍性分離,將精索露出,并對岔囊位置露出[3]。切開筋膜之后,將外環口腹外斜肌腱膜內外兩個角尋找,鈍性分離提囊肌、固有鞘膜,將岔囊提出。切開距岔囊頸約2 cm處橫斷岔囊,然后將近端岔囊進行結扎,并朝著內環扣進行剝離。然后至腹膜外脂肪處貫穿縫扎岔囊頸,牽拉同側囊丸,達到精索復位的效果,最后將淺筋膜進行縫合,在切口的地方將無菌敷貼予以覆蓋。手術結束之后,對患兒展開3天的常規抗生素治療[4]。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兒臨床手術指標進行比較,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包括傷口感染、腹脹、切口局部麻木;對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經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影像學檢查顯示脫出的臟器與正常水平相接近;②有效:經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好轉,影像學檢查結果也有所好轉;③無效: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性。
1.4 統計學處理。相關數據的分析采取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將()作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指標,t、χ2檢驗分別應用于組間對比、計數資料組間對比分析中,差異顯著以P<0.05表示。
2.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自主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150 34.51±5.21 18.73±3.42 15.36±2.41 3.45±1.35觀察組 150 15.43±5.32 10.43±4.32 8.73±2.42 1.95±1.41 t - 6.241 5.364 5.463 5.132 P -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2.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小兒岔氣是臨床常見的疾病,患有該疾病的患兒會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如,下腹部墜脹、腹脹、腹痛等,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將導致病情加重,將對患兒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帶來一定影響,因此,臨床應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此為促進患者疾病的盡快康復奠定基礎。
對于小兒岔氣患者來說,其由于年齡比較小,臨床一般對患兒采取常規保守治療法,如果患兒臨床療效較差,則考慮采取手術治療[5]。傳統的開口手術不利于患兒術后良好康復,其極易出現一些并發癥,且會導致患兒出現疾病復發的現象,因此,臨床有必要對患兒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此為促進患兒疾病的盡快康復奠定基礎。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法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其切口比較小,對腹外斜肌腱膜的影響較小,不會較大的損傷腹股溝管,該手術的切口是在患兒下腹部、皮膚紋理一致的地方,患兒手術后不會出現嚴重的瘢痕,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因此,將其應用于小兒岔氣疾病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均更優,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另外,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說明,將腹橫紋小切口術應用于小兒岔氣臨床治療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該治療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李力農[6]等通過納入80例岔氣患兒作為研究主體人員,隨機將患兒分為分數相等的兩組,即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例);將常規手術、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分別應用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臨床中,對兩組患兒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VAS平均均更低,差異顯著(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由此得出結論:將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應用于小兒岔氣患兒臨床中能取得顯著效果,其有助于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由此認為該治療法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腹橫紋小切口術具有的諸多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