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汪清縣中醫院,吉林 汪清 133200)
腦卒中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常發于中老年人群,具有病發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于致死率高的特點,近年來隨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該病癥的臨床病發率顯著上升[1]。而失語癥是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口語表達不流利,對讀、說、閱讀理解與書寫等能力存在較大缺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亦對患者工作能力與家庭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及時恢復患者語言功能尤為重要。有數據表明,對患者實施頭皮針聯合言語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恢復患者語言功能[2]。本文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66例患者為例,進一步分析二者聯合治療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66例,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3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頭顱影像學確診者;②經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確診患者為運動性失語者;③病情穩定,依從性良好,可積極配合完成實驗探究者;④知曉探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⑤首次病發、文化水平在小學與小學以上,母語為漢語,且臨床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嚴重視聽障礙、認知障礙、溝通困難者;②合并嚴重心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缺損者;③合并嚴重并發癥者(如尿路與肺部感染);④患有癲癇疾病史者;⑤有惡性腫瘤或癌細胞擴散者;⑥中途退出,臨床資料丟失者。對照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36~74歲,平均(56.32±3.62)歲;病程16~41 d,平均(22.43±2.31)d。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35~73歲,平均(56.36±3.52)歲;病程12~43 d;平均(22.35±2.53)d。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為言語訓練,包含:①心理干預:在訓練開始之前,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安撫患煩躁、焦慮等方面情緒,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行訓練,提高患者依從性。②發音器官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音、舌與唇訓練,囑咐患者頻繁伸舌、鼓腮,繼而提高軟腭的靈活度;訓練患者臉部肌肉,尤其是反復伸縮舌頭,提高舌頭的靈活度;反復進行噘嘴、抿唇等唇部訓練,其頻率保持由慢到快、由大到小的輕度進行訓練。③發音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面部肌肉與軟腭鍛煉,促使患者語言功能恢復;結合示范、模仿、反復鍛煉等多種方法督促患者逐步練習,可先從韻母開始,然后練習聲母,逐漸增加難度,直至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頭皮針治療,取穴:言語一區(上點為前后正中線的中點,向后平移約0.5 cm,下點為眉枕線、鬢角發際線二者的交點,將上下兩點連接,取線下的2/5為言語一區)、言語三區(耳尖直上約1.5 cm位置,向后畫4 cm的水平線);操作措施:患者保持仰臥位,將施針處消毒,以0.30×40 mm無菌針灸針穿刺,保持毫針與頭皮呈20°角,采用手腕背屈再掌屈的針刺方法快速進針,手下感覺觸及帽狀腔隙后,緩緩推進1-1.2寸,然后以拇指與食指快速捻轉200次左右,2 min/次;有酸麻重脹感為得氣,共重復3次,留針30 min,因頭皮血管豐富,在起針后,以干棉簽按壓針眼。患者經頭皮針治療后,實施言語訓練,1次/d,6次/周,二者每次治療均為30 min,6 d/療程,共治療8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3]:患者經治療后語言表達流利,可立即他人述說的含義,與他人正常溝通無障礙為治愈;經治療后需醫生與家屬輔助溝通,與他人對對話雖不流利但吐字清晰,可準確讀出單字或短句,但理解能力稍有不足為有效;經治療患者仍無法表達、溝通無效。(顯效+有效)/例數×100%=總有效率。②語言功能評分[4]: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評估,其中包含8項,依據題意將其分為口語表達、聽說理解、閱讀、書寫4項,每項25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越好。
表2 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表2 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口語表達 聽說理解 閱讀 書寫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3 9.32±2.16 19.31±2.13 10.23±2.32 18.65±3.26 8.65±3.21 18.65±2.43 8.65±2.31 18.65±3.24觀察組 33 9.23±2.11 21.12±2.11 10.65±2.33 22.13±2.64 8.66±3.26 22.46±2.44 8.56±2.13 22.65±2.34 t - 0.171 3.468 0.734 4.766 0.013 6.356 0.165 5.749 P - 0.865 0.001 0.466 0.000 0.990 0.000 0.870 0.000
1.4 統計學方法。以SPSS 22.0分析,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率(%)、平均數±標準差()描述,取χ2、t檢驗,組間比較P<0.05為有差異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組間比較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各項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指標比較P<0.05,見表2。
運動性失語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中醫學中為“喑痱”“不語”等范疇,人體頭部是機體的中要組成部位,與面部氣血運行、全身經絡均關系密切,且全身經絡均走形過頭,同時督脈屬于腦,因此針對患者病情進行頭皮針治療,其效果顯著。而患者的頭與五臟功能若失調,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語言功能,導致患者語言錯亂,甚至使患者語言功能發生障礙,最終造成患者失語[5]。
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發展,結合患者病情尋求有效的治療措施,是保障運動性失語患者的恢復率提升的關鍵。基于大腦神經的生理特征,對大腦皮層刺激區進針,可使患者病灶氣血運行,繼而激活對應的語言傳導功能,促使病變腦內神經突觸再生,受損神經纖維與神經細胞功能恢復[6]。表明經針灸治療,可對有效激活患者語言功能,促使受損神經纖維、大腦皮質功能恢復,繼而在腦部建立側支循環,改善受損功能區域,促使語言功能的重新建立[7]。
本文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各項語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言語一區為頭面部的運動功能,經刺激患者發音障礙與語調異常狀況改善,而言語三區為暈聽區,經刺激對患者聽力障礙有顯著的改善作用,亦對患者理解長句、復雜指令能力有積極作用;故選取言語一區與言語三區進行針灸刺激,其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語言表達、閱讀與書寫能力,同時配合言語康復治療,可促使患者口、唇、舌得到有效訓練,結合聽覺刺激,促使患者熟悉語言表達,從而獲取準確發音,對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患者實施頭皮針聯合言語康復治療,二者相輔相成,經頭皮針被動刺激與訓練過程中聽覺、視覺與觸覺刺激,可有效開發患者殘存的言語功能,促使患者語言功能恢復,其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