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誼,聶信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醫院 骨科,新疆 北屯 836000)
脛腓骨骨折常常是由于外部高能量暴力對小腿部位作用而引起,在交通運輸業、機械化發展的今天,增加了該病發生概率,同時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骨外露或軟組織挫傷,并且該病具有預后不理想和治療難度大的特點[1-2]。現階段,內固定術是治療復雜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方式,臨床實踐表示,盡管傳統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可精準復位骨折位置,但是需高度剝離骨膜,易導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同時骨不愈合發生率較高,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目前,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各種新型治療方式隨之而出,其中彈性髓內釘符合骨生物力學體征,具有操作簡單、切口小、手術時間短且并發癥少等優勢,普遍應用于骨腓骨骨折中[3-4]。因此,本研究選取94例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彈性髓內釘治療的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94例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脛骨骨折患者(時間: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隨機分為觀察組47例,對照組47例。納入標準: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骨折位置是距離外踝6 cm或腓骨下端1/3處;股骨頸骨折位置存在移位明顯情況同時存在腓總神經受損;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癥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者;哺乳期者;認知存在障礙者。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1.2 方法。對照組: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麻醉后,在小腿外側骨折位置行4 cm左右的縱向切口,將皮膚切開,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將創面清理干凈。骨折位置復位。確定復位效果滿意后采用適合的鋼板對腓骨進行固定,將其長度恢復。后將鋼板置于脛骨后用克氏針暫時固定。于鋼板近端和遠端的皮膚投影位置行3 cm的切口。采取螺釘固定鋼板對兩端切口固定,將克氏針拔出,獲得滿意固定效果后將切口縫合。觀察組:彈性髓內釘微創。在小腿外側做一3 cm左右切口,腓骨解剖復位,主要切口是趾伸肌、腓骨肌,管狀鋼板1/3和張力帶鋼絲固定,力線恢復和小腿長度利用X線查看。結合腓骨髓腔而選擇適合的彈性髓內釘插入,對于輕微骨折移位者可試著使用閉合插釘,而移位者明顯者則采取切開復位,將骨折端為中心,在外踝尖端行縱向切口1 cm,按照45度進入1 cm左右,在將彈性髓內釘插入。經透視將其暫停在骨折處平面,明確良好復位后將彈性釘旋轉后進針,經過骨折處至其近端髓腔。穿過骨折近端髓腔插入彈性釘頭到腓骨近端骨內同時敲擊。檢查骨折位置的穩定性后折彎針尾部,將皮質外0.5~1 cm保留,剪除其他裸露位置,清洗切口后縫合。

表1 基本資料
1.3 療效判定標準。①手術有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②術后恢復情況:利用Johner-Wruhs對兩組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評價。膝關節活動良好、沒有痛感且皮膚愈合較好為優;皮膚愈合佳、骨折處沒有顯著成角,骨折功能對位,小腿肢體縮減不大于2 cm為良;膝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皮膚愈合不佳,發生骨不愈或骨感染情況。③并發癥:骨不愈合、成角、骨感染、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SPSS 18.0分析數據,計數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用()表示,行t檢驗,P<0.05統計學成立。
2.1 手術有關指標。觀察組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手術有關指標

表2 手術有關指標
分組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w)手術時間(min)觀察組 47 15.12±1.18 5.13±2.98 22.13±7.97 10.48±5.97對照組 47 17.62±1.11 18.48±4.49 110.46±15.13 32.13±7.86 t - 4.035 4.502 5.021 5.702 P - <0.05 <0.05 <0.05 <0.05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
2.2 術后恢復效果。治療有效率,觀察組有97.87%高于對照組85.11%(P<0.05),見表3。

表3 術后恢復效果[n(%)]
2.3 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2.13%低于對照組的14.89%,(P<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n(%)]
目前,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發生率較高,該類患者常常是多位開放性骨折,并合并骨外露、皮膚撕脫、肌肉損傷等,臨床具有較高治療難度,且較多并發癥[5]。傳統的治療方式效果不理想,同時切口大,嚴重損傷軟組織,對骨折端血供造成不利影響,增加了軟組織感染的概率,影響骨折愈合,乃至出現截肢。所以選擇一種牢固復位固定、創傷小的治療方式對于提升脛腓骨骨折預后效果非常有利[6-7]。彈性髓內釘微創為中央型髓內釘固定,鈦合金結構引起的彈性恢復力較好,利用髓腔接觸點變為壓力或推理,利于復位骨折部位,此方式對于生物力學結構符合度較高,橫、軸向抗完效果良好,可防止固定后出現骨折端成角或移位情況,同時具有創傷快、恢復快等優勢[8]。
觀察組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表示彈性髓內釘優于其存在的彈性良好,會對骨折端出現應力刺激,利于固定骨折,促進療效的提升。此外,觀察組手術有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示彈性髓內釘可有效改善手術指標,分析原因是由于彈性髓內釘存在以下優點:①彈性髓內釘對骨折位置產生應力作用,降低干擾肢體正常生物力學程度;②骨折端不需要切開,在外踝開口就可使髓內釘完成固定,防止二次損傷骨折處皮膚和軟組織;③彈性髓內釘頂端特有的弧形設計便于閉合復位的完成;④在骨折愈合后將固定物取出不但簡單同時創傷小。但是在利用彈性髓內釘治療需對以下事項注意:①固定順序:脛骨先固定,在其復位良好后便于復位腓骨粉碎性骨折;②在選擇彈性髓內釘直徑時需選取腓骨髓腔最窄位置1/2~2/3的直徑。若太細影響固定強度,太粗則弧形尖端不能到達指定位置;③對于存在腓總神經損傷的則不適合進行閉合復位,防止損傷加重。并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是因其特別的微創優勢破壞骨膜程度小,使骨感染發生率降低;促進切口愈合,使皮膚感染概率減少,并且其力學結構良好,增強固定效果,減少骨不愈合和成角出現概率。
總而言之,在合并脛骨骨折的腓骨粉碎性骨折治療中采取彈性髓內釘微創治療效果良好,手術切口小,同時操作簡單,對于并發癥的降低非常有利,促進膝關節功能改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