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潤,蒼宏宇
(1.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腫瘤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腫瘤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惡性腫瘤,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2]。由于胃癌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患者臨床表現明顯,但是此時患者已經處于中晚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無法通過外科手術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主要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式延長生命時限[3]。所以需要加強對胃癌疾病的臨床治療研究,胃胃癌患者盡早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及時控制病情發展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多西他賽聯合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在治療晚期胃癌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為了進一步了解多西他賽聯合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現對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晚期胃癌患者以分組對照的方式進行了治療研究,對照組患者給予多西他賽聯合替吉奧治療方案,觀察組患者的給予多西他賽聯合氟尿嘧啶治療方案,將兩種不同化療方案最終獲得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進行了詳細對比,希望能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數據,以下是詳細內容。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0例參與研究,將這80例患者按照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分組:對照組、觀察組,每組中的患者人數分別有40例。所有晚期胃癌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34~75歲,平均(65.5±3.3)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的年齡35~74歲,平均(65.6±3.4)歲。對比上述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性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診斷核實確診符合晚期胃癌患者;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化療病史;③患者能夠正常溝通且智力功能正常;④所有參與治療的患者和家屬均對本次研究進行詳細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先天性語言功能障礙以及智力問題;②存在傳染性疾病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患者;④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腎臟器功能病變患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⑥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⑦合并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患者;⑧無法積極配合治療過程的患者。
1.2 方法。觀察組給予多西他賽聯合氟尿嘧啶治療,多西他賽75 mg/m2第一天靜脈滴注;氟尿嘧啶注750 mg/m2,ivgtt(持續),d1-5,化療周期為21 d。對照組采用多西他賽聯合替吉奧治療,多西他賽使用方式與觀察組相同,替吉奧用量,體表面積<1.25 m2為40 mg/每次,1.25~1.5 m2為50 mg/每次,>1.5 m2為60 mg/每次,化療期間在第1~14 d餐后服用替吉奧片,2次/天,化療周期同樣為21 d。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晚期胃癌患者臨床療效、毒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療效根據E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總有效率=100%-進展率。毒副反應包括: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血小板減少、腎功能損傷、肝功能損害等。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晚期胃癌患者臨床療效。通過對比后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獲得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87.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獲得的治療總有效率僅為65.0%,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卡方值=5.5910P=0.0018,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晚期胃癌患者臨床療效
2.2 比較2組晚期胃癌患者毒副反應。觀察組晚期胃癌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發生率為12.50%;對照組晚期胃癌患者毒副反應發生率為:27.50%,組建數據結果對比后,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化療安全性更高:兩組之間數據結果差異性顯示卡方值=2.8125,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晚期胃癌患者毒副反應[n(%)]
胃癌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高發疾病,臨床根據胃癌的腫瘤發生部位主要分成三種類型,其中包括胃下部、中部以及上部癌,而胃上部癌的發病率較高,該病的發生與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聯,近年來,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原因,導致胃癌疾病發生率有所升高,并且呈現年輕化趨勢[4]。目前臨床上治療晚期胃癌患者的最佳方式主要為手術治療,但是胃癌早期臨床癥狀并不存在顯著特異性,患者往往難以及時確診,確診時已經屬于中晚期,由于中晚期患者癌組織已經浸潤其周圍組織,不能進行根治性切除,導致患者復發率較高,生存期限較短。隨著新輔助化療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新輔助化療在胃癌患者治療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新輔助化療能夠顯著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術后轉移以及復發率,對患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5-6]。
目前臨床上針對胃癌化療方案中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予以高度評價,并將其認定為晚期胃癌患者基礎化療手段。氟尿嘧啶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半衰期為10~20 min,持續靜脈灌注氟尿嘧啶能夠有效作用于腫瘤細胞,有助于促使腫瘤細胞死亡,同時還能夠延長胸苷酸合成酶抑制時間,進一步提高氟尿嘧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7]。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晚期胃癌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顯效高于對照組晚期胃癌患者,P<0.05;觀察組晚期胃癌患者治療后毒副反應發生率為12.50%,低于對照組的27.50%,但是差異性對比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安全性無差異。
總之,多西他賽作為一種半合成抗腫瘤藥物,其藥理作用是能夠加快微管蛋白合成微管速率,還能夠促進微管蛋白聚合而使微管穩定,從而抑制微管網正常動力學重組導致細胞分裂受阻,因此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與分裂,與氟尿嘧啶具有協同作用,聯合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療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消化道腫瘤中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但因本文的研究資料有限,所以望臨床相關專家和學者能夠再對晚期胃癌的臨床治療方式做更深入的探討分析,探尋一種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從而降低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發生率,使患者治療后身體能夠得到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