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駱娟
(茂名市中醫院 腫瘤一科,廣東 茂名 525000)
胃癌患者在通過化療、手術等方式治療時會損傷肝、脾導致其氣機不利、運化失司,嚴重影響患者恢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其損傷程度與個人體質密切相關[1]。常規護理在護理過程中缺乏對人、病、證三者的辯證,不能有效結合患者疾病的具體癥候,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中醫辨證施護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整體護理理論為導向,重視整體觀念和辯證思想,但其應用于胃癌患者能否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營養狀態,目前臨床上無確切研究報道。故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胃癌患者中探討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簡單隨機化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5.21±5.28)歲,Borrmann分型:Ⅰ型20例,Ⅱ型:15例,Ⅲ型:8例,Ⅳ型:7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6.24±5.02)歲,Borrmann分型:Ⅰ型22例,Ⅱ型:16例,Ⅲ型:6例,Ⅳ型: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行手術治療,且處術后化療階段;②經臨床醫生判斷,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③年齡40~50歲。排出標準:①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近期接受過抗焦慮、抑郁藥物等治療者。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常規基礎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辨證施護。具體方法如下:①專業護理小組:共有10名醫護人員組成,主要包括主治醫師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3名以及護士4名。入選標準:臨床經驗豐富,熟練掌握中醫辨證施護技術及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熱情的醫護人員。對所有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并進行考核。成績合格者入選專業護理小組。②具體干預措施:醫師辯證分型后予以辨證施護。肝郁脾虛型:以疏肝解郁為施護原則;心脾兩虛以健脾養心為施護原則;脾腎陽虛以健脾補腎、溫陽為施護原則。對于肝郁脾虛型:告知患者飲食清淡,多食用理氣食物,如山藥、小米、茉莉花茶等,忌食辛辣肥甘,不易消化的食物;心脾兩虛型:告知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紅棗、花生、當歸、山藥等,忌食生冷、刺激之品;脾腎陽虛型:告知患者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補氣溫陽之品,如山藥、黑木耳、糯米、黃豆等,忌食寒涼。指導所有患者進行穴位按摩:指導患者揉按中脘、神闕、足三里、天樞、關元、肝俞、膽俞等穴位;情志護理:給予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基礎的以情勝情的護理,向患者講解五志過極之弊;通過言語誘導,心理暗示、安慰、鼓勵等促進患者情緒改善。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營養狀態、生活質量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營養狀態:抽取患者干預前后外周靜脈血,離心靜置后使用多參數細胞分析儀測量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評估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來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使用本院自制護理工作度滿意調查問卷于患者出院時填寫,0~59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81-90分為滿意;91~100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處理。兩組實驗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營養狀態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增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狀態比較

表1 兩組營養狀態比較
組別 例數 白蛋白 血紅蛋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50 105.73±14.81 132.40±21.27 26.64±5.52 38.54±5.95對照組 50 106.40±14.94 118.44±20.31 26.70±5.58 33.56±6.22 t - 0.225 3.356 0.054 4.091 P - 0.822 0.001 0.957 <0.001
2.2 兩組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GQOLI-74評分量表中各項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的護理措施,不斷改善患者心性,提高生活質量[3]。
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是臨床上檢驗患者營養狀況的金標準,在本研究中干預后試驗組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辨證施護應用于胃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辨證施護根據臨床辨證分型給予患者不同膳食指導,遵循虛則補之、濕則導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減輕臨床癥狀的同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4]。
消化道疾病患者長期飲食不暢,易引發患者抑郁、焦慮等情緒,過度的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多個生理系統,影響患者恢復,而恢復不良又加重患者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經干預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辨證施護應用于胃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在實施過程中常規護理干預予以患者語言開導,逐步幫助患者適應當前情況,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調動其積極
表2 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
組別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 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38.52±5.60 59.35±7.76 35.46±5.11 49.72±7.13 46.58±8.30 53.47±8.30 43.06±5.49 62.58±8.26對照組 38.98±5.23 51.72±7.20 36.15±5.26 44.18±6.36 46.52±7.74 47.42±8.75 43.44±5.69 55.63±7.74 t 0.424 5.097 0.665 4.100 0.037 3.547 0.340 4.341 P 0.672 <0.001 0.507 <0.001 0.970 0.001 0.765 <0.001
2.3 兩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92.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n(%)]
胃癌治療周期較長,且在短時間內效果不盡人意,導致患者失去治療信心,依從性降低,生活質量降低,負性情緒油然而生,嚴重影響其恢復。常規護理以患者疾病為中心,缺乏辯證思想,在護理工作過程中給予不同患者相同的護理干預措施,無法根據不同患者需求,給予針對性、個性化護理[3]。辨證施護強調辯證思想,重視整體觀念但其應用于胃癌患者能否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和營養狀態,現臨床少鮮有研究。辨證施護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理論基礎,結合現代整體護理,既強調中醫辨證思想,也重視現代護理的整體觀念。其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人、病、癥三者的關系,根據辨證施治原則,結合相同疾病不同人群的具體癥候,給予個性化和針對性性和主動性,同時辨證施護給予患者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基礎的以情勝情療法幫助患者緩解心理負擔,促進患者負性情緒解除,從而提升患者社會、心理等功能。在本研究中試驗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92.00%(P<0.05),說明辨證施護應用于胃癌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辨證施護給予不同證型患者不同護理干預,讓患者切身體會到自己所接受到的護理措施是護理人員精心設計并實施的,且在護理過程中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等。
綜上所述,辨證施護應用于胃癌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