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愉
[摘 要] 如何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較好地實現傳承和發展,是擺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課題,而通識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研究視野。高校通識教育與地域文化教育有深刻的關聯性,把通識教育的內涵與地域文化資源實現對接,是通識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藝術院校而言,必須加強藝術課程的整合開發,通過相關通識課程知識和特色技能的引入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地域文化價值,激發他們關注鄉土、熱愛家鄉的人文情懷。本文在集中論述通識教育視野下的藝術課程資源整合內涵及地域傳統藝術課程資源的整合系統后,在分析課程整合困境的基礎上試圖探索一條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藝術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的整合路徑。
[關鍵詞] 地域文化;藝術院校;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4-0068-02
近年來,伴隨藝術院校的擴招出現了通識教育資源緊缺的現實困境,學生藝術技能亟待優化提升和藝術教育的特殊性都對其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另外,傳統藝術課程中民族地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隱性課程資源的淡化,導致了藝術院校功利化地追尋文化藝術資本短期經濟效應,這讓學校成為模式化培養藝術表演人才的“加工廠”,弱化了藝術課程整合和開發的需求。因而藝術院?;诘赜蛭幕瘋鞒袑νㄗR教育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已經迫在眉睫。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趨勢分析
當前,藝術院校課程改革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課程資源整合開發作為改革必經環節,在文化資源的擇取利用上尤為關鍵。如何讓在民族歷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革新以及培養學生人文價值,這是藝術院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資源整合開發利用進程中必須深入思考的重大現實課題。
筆者利用CNKI中國知網門戶網站查詢相關資料,當使用“地域文化”“通識教育”“藝術院校課程資源”等作為核心搜索詞時,發現研究高等藝術院校課程資源建設的文章不足30篇,且多側重于某一門課程的資源開發抑或課程設置的研究,對于地域文化傳承對通識課程資源整合開發的影響層面的研究鳳毛麟角,這也引起了筆者對本課題探究的興趣。
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文化中很多經典藝術形式逐漸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如唐山皮影、山東大鼓、蜀繡、江蘇昆舞等,民間藝術面臨著瀕臨消亡的窘境。藝術院校能夠將與地域文化相關的藝術課程添加滲透到通識教育中,通過理論的講授和提煉、實踐的演練和拓展,讓這些獨具地域色彩的非物質遺產得到有效傳承。而藝術院校課程資源對民間藝術的吸納為藝術院校師生熟悉和研究原生態藝術形式的實踐技巧和審美特征提供現實舞臺,有利于地域文化在沉淀和革新中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如何將在民族歷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革新,并挖掘其蘊含的人文價值,這是藝術院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資源整合開發利用進程中必須予以深入研究的。
二、藝術院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通識教育中地域文化要素融入不夠充分
地域文化是基于地理劃分而能夠代表區域歷史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如生成于齊魯大地的儒家文化,川蜀大地的道家文化,代表江蘇特色的吳文化、淮揚文化和南京的故都文化等。而藝術課程資源整合開發中的文化補給、文化傳承及文化互動,均強調地域文化資源在取長補短、相互滲透過程中融合到課程開發中去,成為一種隱性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地域文化要素的整合力度不夠,使之不能較好地融入藝術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若藝術院校能夠將與地域文化相關的藝術成分添加、滲透到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內容中,通過理論的講授和提煉、實踐的演練和拓展,使這些獨具地域色彩的非物質遺產得到有效傳承。
(二)激勵機制不健全
目前,藝術院校的通識課程開展較少,且多以公共任選課的形式展開,本校配套的課程教材資源也不充足。學校缺乏專門的通識課程教研組,一般以文學或藝術學理論的老師兼任的方式進行通識課的教學。授課的形式多以大班選修為主,學生來源不一,因此對學生考核的方式不靈活,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除此之外,學校缺乏相應的通識課教育評價體系,從事相關工作的老師較難獲得相應的榮譽及獎勵,這些“非專業”的人文素養類課程往往在學校中地位不高,且漸漸被邊緣化。綜上因素,教師參與通識教育改革的熱情度不高,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受到極大影響。
(三)課程資源整合投入不足
中國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遺產需要地方政府的參與來實現有效保護和傳承,利用藝術院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實現藝術院校通識課程的整合式開發與人才培養不失為一條好的路徑,這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人才上給予藝術學校更多的支持和激勵。在地域文化融入藝術通識課程實施教育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的進程中,研究經費不足和實踐課時短少成為主要的困擾性因素。經費的緊張與有效實踐課程安排不夠,極大地制約了師生探究地域文化藝術的潛能。
三、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實踐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和學校政策保障力度
藝術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一旦物質保證缺失,很容易導致課程建設延緩,中斷或甚至停滯。目前,課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支持,比如獲得國家級、省級精品(一流)課程稱號的隊伍,都有政府下撥的建設資金,這些建設資金相對充足,能夠滿足需要。不過,要想獲得省級以上精品課程稱號也絕非易事,尤其是對于起步較晚的藝術院校,省級以上精品課程所占比例很小。通識課程建設的發展僅僅依靠學校的投入也很困難,畢竟學校的投資十分有限,這就必然導致了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落后、網絡教學資源匱乏、團隊成員間交流協作不足等各種被動局面。簡言之,這些資金不足的課程建設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沒有實際的行動和發展,課程建設“重申報,輕建設”的情況不可避免。因此,必須明確方針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和學校配套政策保障,通識教育課程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構建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和激勵制度
要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和激勵制度必不可缺。學??蓜澐忠徊糠纸虒W建設資金用于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也可用于優秀教師的獎金獎勵。與此同時,可以鼓勵相關部門設置通識教育課程的評選,有示范作用的好的隊伍給予適當的表彰。這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意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也會以更加積極向上的態度投入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課程資源整合
通過課程體系的整合革新來實現地域文化的傳承是提升藝術人才綜合素養的基礎工程。在藝術通識課程資源的這種整合中,需要遵循藝術人才成長規律,鑄造人文精神,以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為根本原則,在評價方式上要注重引入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藝術通識課程資源整合開發需要教育行政部門、藝術院校和教師共同參與完成。教育行政部門主要通過創建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來進行宏觀調控,藝術院校配合政府機構通過項目課題的發布和經費撥付來鼓勵教師實施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
參考文獻:
[1]張明.高等藝術院校通識教育改革初探——以吉林藝術學院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1)90-94.
[2]陳平.高等藝術教育中通識教育的現狀與未來[J].藝術教育,2012(6):32-34.
[3]李詠梅.對藝術院校如何踐行通識教育理念的思考[J].宜賓學院學報,2014(7):113-117,125.
[4]梁倩.藝術類院校通識課程體系研究[J].藝術評鑒,2016(13):157-160.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