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一
摘? 要:不斷做好社會保障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探究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概述社會保障到公共性的基礎上,分析了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的缺失以及防范措施。
關鍵詞: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防范策略
分類號:D922.1
引言:從公共視角下分析社會保障公共性的缺失,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有利于保障社會保障事業的高科學,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社會保障的公共性
1.社會保障責任主體具有公共性
我國在實施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的過程當中,政府承擔起了責任主體的作用,嚴格法律規范,制定了有法可依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在有法可依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下,對社會保障活動進行組織規劃實施,在實施社會救急的過程當中,國家財政承擔出資責任,作為社會保障責任的主體的政府和國家具有公共性。
2.社會保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服務
社會保障得以組織實施,是在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實現的,國家財政所提供的資金支持,是來源于社會共同收入,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再次分配,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實現了社會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取之于民,而社會支出也用之于民,所以社會保障滿足了社會公共利益而服務[1]。
3.社會保障的開展依托的是國家公共權利
國家和政府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責任主體,通過國家和政府對公共收入再分配,實現了調節社會收入差距的目的,保障了貧困群眾的生存條件。具有公平,公正,透明的特點,實施過程有法可依,接受監督,運用公共權利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目標,所以社會保障的開展依托的是國家公共權利。
4.社會保障產品具有公共性
社會保障體系制度實施,在社會保障產品上具有兩個特點。付費方式上,社會保障的付費方式分為個人付費,個人和政府共同付費,這里的政府付費體現了社會保障的公共性,而社會保障制度規定了社會保障產品是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充分保護了受保人參加社會保障的自主性,同時受保人需要承擔個人費用,才能夠享受社會保障產品所帶來的福利,所以社會保障產品也具有公共性。
二、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
在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社會保障產品供給不足,由于社會保障產品的付費形式分為個人付費以及個人和政府共同承擔付費,所以在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過程當中,存在貧困弱勢群體,無法承擔繳納義務,而導致的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產品內容。其次,現階段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不夠廣泛,仍存在缺乏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地區,部分農民工等靈活就業人員無法覆蓋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內,導致了這類人群無法享受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最后是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較低,現階段養老保險實施省級統籌,省級統籌與全國性統籌存在較遠的目標差距,所以在實施的過程當中效果不完善[2]。
三、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防范措施
1.發揮政府職能部門責任
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服務體系責任主體是國家和政府,但是在社會保障制度落實的過程當中,單純依靠國家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充分的,而是應當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讓社會經濟團體,社區和個人等更多的組織,在政府引導下加入到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當中,發動多方力量共同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政府職能部門充分承擔起相應的職能責任,在資金投入方面,不斷加大對社會保障事業的專項資金投入,為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牢固的資金保障,同時提高社會保障服務的效率,促進社會群體共享社會保障制度所帶來的各項社會福利。政府部門在發揮效應的引導職能的基礎之上,更加應當發揮好管理職責,不僅僅對社會保障事業進行引導,還應當站在政府角度,以大局觀念對社會保障事業進行規劃,維護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當中的公平公正,通過法律加強法律保護,發揮監督作用,有效解決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問題。
2.健全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政府應當發揮相應職能,對社會保障事業進行科學規劃,將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導向,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高效整合社會保障信息,打造現代化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實現我國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智能化發展,在充分接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基礎之上,政府職能部門也應當加強協調和配合,不斷接受群眾的信息反饋,提高社會保障服務質量,健全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3]。
3.落實服務體制機制建設原則
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機制建設應當堅持正式分離和垂直對接原則,社會保障機構應當具有獨立性,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應當做好對接工作。在機制建設方面,應當遵守統籌規劃原則和資源整合原則,加強社會保障事業當中的資金管理,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促進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科學性,通過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社會保障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加強資源整合。
結語:探究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的缺失及其防范對策,能夠促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所以應當不斷結合實踐,避免社會保障貢獻的缺失,通過有效的防范措施,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丹萍.公共管理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分析[J].國際公關,2019(12):16.
[2]孫怡晨.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J].勞動保障世界,2018(24):57.
[3]辛靜.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策略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0):204.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 遼寧? 鐵嶺? 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