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共育”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學校教育價值和功能的具體體現。在一系列教育問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班主任的教育視野不能局限于班級和課堂,而是要主動翻越“家庭與社會”那座山,不斷看到學校外面的世界,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家校共育;班主任;文化實踐;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4-0037-02
【作者簡介】齊學紅,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簡單道理,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也成為現代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與學校教育的統一規范化要求之間存在著本源性的悖論。這樣的悖論可視為家庭教育的差異性多元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統一定制性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張力。學校教育就置身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多元文化場域中,在此意義上,學校教育可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或文化實踐,即將其所代表的社會主流文化通過學生向家庭和社會輻射(傳播),由此發揮學校教育在社會發展、文化進步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班主任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其核心工作就是要把一群有著不同家庭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孩子,融入一個有著共同目標和價值追求的班集體中。在此過程中,班主任面對的教育對象不僅有班級里的不同學生,還有這些學生背后的原生家庭(家長)。因此,班主任所從事的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精神勞動,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構建和諧家庭與社會的重任。
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教育自覺
顧琳老師自覺地將不同學生及不同家庭納入班集體建設的目標體系中。她對于家長在聯系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作用,以及在學生思想教育和習慣養成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有著深刻認識與體悟,進而主動承擔起更新家長教育理念、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督促家長改善親子關系的責任,這也是新時代賦予班主任的特殊職業要求。為此,顧琳老師堅持舉辦“班級家長學校”,每月一期,利用晚上時間,精心設計了“情景再現”“大家來說”“好文薦讀”“堅持行動”四大板塊,推進活動的深度開展。“班級家長學校”為家長搭建起家校溝通、親師溝通、親子溝通、同伴互助的平臺,讓家長成為家長學校的主人。她將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作為探討對象,以問題解決作為家長學校的基本目標,讓家長們在互動交流中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通過推薦閱讀、溝通方法指導等專業化的引領,為家長排憂解難,而不是一味地將學校的教育任務轉嫁給家長。這樣的家庭教育指導無疑是雪中送炭,因而贏得了家長的高度認可。
二、基于家長需要開展親子活動
在現代家校關系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往往處于強勢的一方,主導著家校關系的進程;家校關系建立之初時的家長需求,逐漸代之以班主任對家長的強勢命令。顧琳老師始終把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自覺扮演著“協調者”“引領者”的角色,努力調動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與學生、家長一起建設溫馨和諧的班集體。正如李吉林老師所說,從學生需要出發,教師就找到了教育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換句話說,班主任如果能夠從家長的需要出發,就找到了家校共育的動力與源泉。正是從家長的需要出發,顧琳老師看到了“愛的缺失”的原生家庭、外來務工子女家庭的問題。面對這一系列家庭教育問題,班主任不能采取批評教育、施加壓力等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而是需要有持續的關注力和行動力。為此,顧琳老師開展了“我愛家鄉行”的親子共游系列活動,一學期一次,邀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開展遠足活動,一方面讓學生們走出家門增長見識,另一方面為家長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通過有意識地引導一位外來務工父親講述自己在南京的打工經歷,讓孩子更了解父親,增進了父子之間的感情;通過不斷推介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引導家長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在這一系列做法的背后,是顧琳老師對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的持續不斷的努力和追求。實踐證明,班級家校活動的開展,有效協調了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如一位家長在給顧琳老師的留言中所說:“孩子的進步讓我和孩子爸爸越來越明白,只有我們懂得如何為人父母,孩子才有可能變得更加優秀。”
三、家校共育中的班主任角色扮演
“家校共育”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學校教育價值和功能的具體體現。在全社會都在倡導家校共育這一時代背景下,顧琳老師自覺地成為一個“看得見孩子、想得到家長”的貼心班主任,通過對學生的全面深入了解,對于家庭教育的持續關注,適時地給予學生和家長以正確的引導、適切的幫助。
在一系列學生教育問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而智慧地化解一個個親子矛盾沖突的過程,也是一項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的教育行動。在此意義上,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可視為班主任的教育素養和教育自覺的具體體現,也是從普通班主任成長為未來教育家道路上必須經歷的一個生命之旅。班主任的教育視野不能局限于班級、課堂、學校,而是要主動翻越“家庭與社會”那座山,不斷看到學校外面的世界。在此意義上,“家校共育”拓展了學校教育的時間與空間、內涵與外延,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斷走向融合的必然結果。顧琳老師將自己的帶班主張定位于“讓家校共育為學生成長奠基”,無疑體現了這樣一種教育自覺和教育視野。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很多班主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