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輝

【摘 要】 在日常教學中發現,教師使用的習題較為單一,缺乏層次性和創新性,習題的內涵和功能的開發較不足,習題與知識本身的聯系也比較單薄,未能達到提升學生思維的效果,本文結合具體習題變式案例,闡述了習題變式的作用,創新的題型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加強知識與習題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 習題變式? 思維提升? 創新能力? 應用
習題是日常教學中師生每天都要接觸的教學用具,學生通過習題進行鞏固和提升,教師通過習題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調整教學進度和改變教學方法,但從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師生對于習題的應用上存在以下現狀:
1. 學生就題練題,只著眼于題目的解答,對題目中考察的知識沒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于知識的內涵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思維定勢較為明顯;
2. 教師對習題的使用普遍較單一,基本以課本或練習冊的習題為主導進行講練,習題缺乏靈活性,教師沒有對習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忽略了習題的價值;
3. 習題的創新性不足,導致學生的思考范圍過于狹隘,對習題與知識的聯系理解不透徹,從而弱化了習題的功能。
從以上存在的現狀可以看出,習題變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習題變式可以為學生呈現類型迥異的題型,提供給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及思考方向,幫助學生感受習題與知識的關系。本文將從以下兩點闡述習題變式的應用:
一、計算習題要重視算理的滲透
計算教學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領域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新課標降低了對一些運算的復雜性、技巧性和熟練程度的要求,反而更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因此對于計算教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算法上的講解,還應在習題上滲透算理,使學生通過習題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常見的習題大多是筆算:23×34、78×82,糾錯題的形式,或者從解決問題中進行計算訓練,這幾種習題的練習基本上只包含了算法的訓練,完全忽略了算理的滲透,我們需要對這種題型進行變式,如下題:一包糖果有15顆糖,小明媽媽買了12盒,一共有幾顆糖果?在以下圖中,方框中的5與點子圖對應的部分是(? ? ?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以上習題的題型是選擇題,載體則是解決問題,主旨是不再讓學生過分的注重算法的訓練,通過習題引導學生對算式和點子圖進行分析,在計算教學中要重視算理的內化,通過習題變式,將算理滲透在習題當中,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從而鞏固算法。
二、運算定律習題要注重思維的提升
運算定律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會探索規律,發現規律,而不是死記結論、死套公式和法則,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除了要在課堂教師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探究運算規律,也要對課后習題進行變式,讓學生通過習題感受運算定律的原理,提升學生運用定律的靈活性。例如在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的教學中,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習題設計大多以熟練使用定律為主,如簡便計算:99×38+38,17×23-23×7,88×125,類似的題目大多以運用乘法分配律為主,容易導致學生針對題型進行死記硬背,將幾種特殊的簡便計算進行記憶,從而死套公式,因此我們需要對習題進行變式,例如:
小明在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算45×8=360,再算45×20=900,最后計算360+900=1260,小明計算的這道題是(? ? ?)。
A. 45×82? ? ? B. 45×20
C. 45×28? ? ? D. 25×48
通過簡單的變式,將乘法分配律隱藏在題目的條件當中,學生做題時需要將乘法分配律從題目中剝離出來,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使用過程,突出前后知識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知識與習題之間的聯系,提高習題的鞏固作用。
再如:小明在用計算器計算49×78時,但是按鍵“9”不靈了,還可以這樣算(? ? ?)。
A. 78×50-1 B. 78×40+78×9
C. 78×7×7? ? ? D. 50-1×78
此題將乘法運算定律與計算器的使用結合,體現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新課標強調通過現實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代數”的含義,通過習題變式,我們能夠很好的將生活實際與數學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習題中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數學不是獨立而枯燥的學科,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習題的設計應注重習題的層次性,通過提升習題的思考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創新意識是新課標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學生數學能力中最難培養的。創新意識不僅要在數學課堂中培養,也要在學生的課后練習中滲透,而這樣的滲透便需要教師的習題引導,教師對習題的創新能夠帶動學生的思考,間接的影響學生的數學思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精心設計習題,在習題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