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欽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考察調研時多次“打卡”博物館,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強調博物館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工作時講道:“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中這樣寫道:“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100多年歷史。”這段話充分說明了當下博物館在功能定位與價值訴求上有了較大改變,博物館應當成為大眾學習與教育的場所,應該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與價值。
《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一書的作者艾琳·胡珀-格林希爾是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名譽教授,從事博物館的研究、教學至今已有30余年。在英國的民眾對學習、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看法與要求的當下,英國博物館的運營也有了較大的改變。從前的英國博物館注重藏品與展覽,經營者認為博物館與觀眾應當是施教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而如今博物館學界認為博物館應當以觀眾為中心,打造觀眾與博物館平等互動的關系。作者通過解讀調查的數據,闡釋了“后博物館時代”下,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博物館與師生之間應當怎樣合作,以達到最優的教育效果。對比其他博物館類著作,本書的特點在于其討論的內容不限于博物館學范疇,而是從社會思想文化的角度去探討博物館教育職能發展的可能,這讓博物館的發展更趨向重視公眾、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我們應運用國外的一些成熟研究與成功經驗,為我國的博物館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上帶來有益的幫助與指導。
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這意味著博物館“進”校園將成為可能,學生將有機會通過校內博物館開展系列課程學習,足不出戶“瀏覽”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通過學習《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一書,筆者發現書中直接展示了調查后的數據結果,卻沒有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另外,李克特量表在個體研究時對態度差異具有研究上的缺陷,但總體瑕不掩瑜。
盡管本書所探討的問題源自英國21世紀初期所面臨的一個思潮,其中的內容對于我國當代博物館的發展仍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國自古以來就強調歷史與博物的教化作用,當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同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201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利用展廳創設“探索角實驗室”,對6至10歲兒童開放。在家長的陪同下、在名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拓寬知識面,通過“做中學”的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2019年,上海博物館陸續推出“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課程:新悅讀、新藝術、新城記、新物語、新美育等,邀請名師為學生解讀文本、藝術、城市、文物等主題。2018年,南京的博物館課程開展得如火如荼,例如南京市第一幼兒園在博物館課程理念引領下,依托園本課程的框架進行建構,以主題為主、各學科領域為輔的形式開展,分別從“班級微型博物館”和“幼兒園博物館”兩條線開展實踐和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南京市第一幼兒園研發了一套成熟的“兒童主題博物館”課程,梳理出多樣化的研究路徑,形成自然博物館、生活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三大主題館,并每年向全國幼教同行開放一次。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創設了“場館課程”,利用周邊環境優勢,將第二課堂設置在南京圖書館、江蘇省美術館、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江寧織造府等場館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家長的陪同下,走進周邊場館,以環境潤澤、專家引領、實物探究等學習方式,更加直觀、生動地進行學習。
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的旅游景點,它是一種教育載體,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場館的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孩子家長成為兒童全面發展的“聯合體”,大家一起研發、備課、指導,齊心合力支持兒童成長。
在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進行志愿服務時,在策劃公益活動過程中,筆者發現博物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應加以改進才能更好地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第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場館中宣講的專家、學者、志愿者要統一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關注他們學習的興趣激發、方法積淀、價值觀形成,逐漸支持他們養成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做好準備。第二,嘗試混編年齡的學習體驗。在場館中學習,我們可以嘗試打破按照年齡規范分組的形式,讓不同年齡的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分組交流,促進學生開展縱向對話與知識建構,引導不同年齡的學生換位思考,互幫互助,和諧共進。第三,推廣“PBL”項目化學習。借助場館的功能,我們可以引入“PBL”項目化學習,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探究的全過程,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第四,建構博物館教育聯盟平臺。利用博物館的主題與教育特質創建“場館教育聯盟體”,針對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打造一個“教育主題資源庫”平臺,讓場館“第二課堂”可視化、互動化、便捷化。
(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