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徐慎鴻
摘要:我國高校體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體育功能不能積極有效地發揮,許多學生的體育活動呈現出失衡的狀態。一部分高校能夠認識體育運動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能夠在認識的基礎上優化體育教學,普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頻數低、質量差、時間少。軍事化管理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地管理學習時間,規范高校體育教學的組織工作,能夠優化教學方式與內容,構建出科學合理地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結合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述軍事化管理方法應用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策略。
關鍵詞:軍事化管理;高校;體育;應用
分類號:G807
前言:軍事化管理是指借鑒軍事管理辦法,發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嚴明紀律,仿照軍隊管理方式和經驗實施的內部管理辦法。通常來說,學校具有特殊性,與軍隊比較,學校的管理對象、管理要求、管理環境和管理目的各不相同,區別于軍隊的管理思想,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進行研究。軍事化管理方式具有管理優勢,能夠促進各個流程的規范化發展,幫助高校降低體制束縛和思維束縛,使各項教育計劃、學習計劃有條理、有層次地進行。
一、高校個體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體育功能未能有效發揮
從高校體育功能的角度來看,體育項目的開設主要為提升學生的運動素質水平,強化學生體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磨煉自身的意志,強化競爭意識,并履行了休閑娛樂的功能。高校未能探究到體育項目的其他功能,如提升品德修養、放松身體和心靈、提升自身活力、發展思維智慧。從體育課曠課現象上來看,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未能得到學生的高度認可,且各項功能未能有效地發揮。
2、學生體育活動呈現失衡狀態
學生體育活動和活動內容呈現失衡狀態。一方面,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失衡,籃、排、足球類運動中籃球運動比較普遍,羽毛球運動相對足球運動和排球運動更受學生歡迎,乒乓球、武術和其他體育項目的開展受到阻力。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活動開設受到自身的運動基礎設施的限制,許多體育運動未能有效開設,如游泳、體操等。
3、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頻數低
高校的體育課程開設的頻率較低,學生不能充分享受體育課程,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的影響,高校的體育課節在總課節中的占比較少。隨著高校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持續關注,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受到學校的高度關注,但是無法強化對大學生課余生活的管理,如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休閑娛樂活動等。
4、軍事化管理應用方式不靈活
許多高校為應對傳統管理體制的弊端,紛紛采用新型管理手段,例如分層管理、垂直管理、軍事化管理等。在使用新型管理手段的過程中,不能結合高校本身的管理資源進行改良,管理方式的使用不靈活。例如軍事化管理的模式應用,全采用軍事管理期間,學生的各方面表現良好,但是也使他們出現身心疲勞的現象,繼而出現排斥情緒。
二、軍事化管理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規范體育教學的組織工作
軍事化管理屬于特殊管理模式的一種,既可以應用在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學校教育工作開展、學校教育資源管理等方面,又可應用在教師日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學是通過學生自主練習而完成的,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范。因此,學校要規范教師的教學工作,充分發揮教師的領導作用。同時要嚴格管理標準,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2、創新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軍事化管理是基礎的教育手段。但是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排斥性,因此,必須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軍事化管理理念為框架,創新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從體育教材、教學任務、學生特點三個方面進行,挖掘體育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體育課程開展的實效性。
3、靈活使用軍事化管理模式
靈活的采用軍事化管理模式首先要做到三點要求:第一,結合教學的實際,合理構建教學目標;第二,根據軍事化管理要求,完善評價體系;第三,優化教學理念,制度配套實施。在此基礎上要對學生的管理資源進行分層優化處理,整合學校的多變教育資源,引入社會教育力量,促進周邊的管理資源參與到高校體育軍事化管理過程當中,并積極履行高校的軍事化管理要求。根據學校的教育優勢進行軍事化管理手段的調整,時刻注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而靈活管理模式的實施。
結束語
總結來說,高校個體與教學中運用軍事化管理模式,首先要對高校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工作方式進行分層分解,其次要整合高校的教育資源,最后根據高校的教育需要對軍事化管理體制進行調整。采用軍事化管理方法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他們參與高校體育教學的積極性,能夠夯實體育學習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軍事化管理模式不僅要使用在學生管理和課程模式當中,更要以軍事化管理手段為依托,優化高校體育教學的組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進行,構建科學合理地評價體系,強化軍事化管理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實效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董寧.拓展訓練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3):250-251.
(吉林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