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進步和飛速的發展,用人單位提高了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對人才的理解和思維能力都具有相應的要求。高中學習階段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于他們今后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類困難時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現代教育模式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形勢的需要。
【關鍵詞】 思維能力? 高中? 數學
對于高中數學來說,學生學習時需要有思維邏輯性和嚴密性。這些特性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嚴密的數學思維邏輯。但是,數學這一學科的抽象性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高中數學知識本身就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這些性質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它們的抽象和難度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學習阻礙。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習題去強化學生對習題解題方法的記憶,經過解題來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通過大量做題這種方法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思維能力,所以,學生在遇到沒有做過的題型,新穎的題目時,就會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很難解出題目。所以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于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高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必要途徑
教師要改變高中學生對數學解題現有的思維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對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初步的評估,更要對學生的解題過程給予極大的重視。教師想要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這一教學目標,就要去認真地了解學生的自身學習狀態和現有的學習成績,針對于學生現有的數學解題方式進行整理,及時地發現學生解題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錯誤的解題方法、思維方式,指導學生如何改正。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設定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由教師進行回答和講解。
這種合作討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之后,學生也可以改變原本的解題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例如,教師給出關于命題的問題時:是否有一個整數,可以讓這個整數作為質數,但不作為合數。接下來讓學生共同思考和判斷此命題真假。對于這道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整數進行尋找,學生會發現有0和1兩個整數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由此可以判斷此題為真命題,教師在這個過程還可以讓學生研究逆命題等關系,以此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啟發高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啟發。在此之前,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現階段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了解。針對于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采用適合每個學生的方式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個性化啟發培養。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進一步地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的活躍度。如果要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思維啟發,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地去掌握關于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應用的概念。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數學概念,才能進行關于數學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上,要讓學生著重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要點。然后教師才能對課堂上的知識點更深層次地去挖掘和探究,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結構的自我創建。
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展。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學習數學也要服務于生活。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活動去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可以讓學生利用多媒體看一些視頻片段,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明確數學學習在生活中實際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讓學生發現數學的真實本質是怎樣的思維模式。
三、引導學生正確培養數學思維
學生在解決特殊的數學題目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尋找題目的關鍵點。逐步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要擅于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發現題目的本質。例如,一個整數,可以讓這個整數作為質數,但不作為合數。將這個問題的逆命題同時進行延伸,明確兩者之間關系,教師由此設計成選擇題。對于這樣的選擇題,可以更好地考查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其實可能看起來有點難以理解,事實上教師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一過程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對于學到的課堂知識舉一反三,進而達到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結束語:
我們不難發現高中的數學知識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這要求教師要更加重視教學過程和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會對學生的解題方法和速度有極大的幫助,還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一定要把握住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思考,促使學生主動地參加課堂學習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數學思維方式,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愛華.論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J].科技資訊,2020(18):128-129.
[2] 李德森.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中的培養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20(9):93-94.
[3] 邱春亮.探討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