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杰
摘 要:地理學科是中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整體性思維有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對中學地理教學提出全新需求,強調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主,這也成為地理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方向。然而,結合中學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實際情況來看,取得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大部分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灌輸式”教育層面,導致地理實踐能力培養陷入困境。因此,文章結合中學地理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針對性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中學;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困境;對策
一、 引言
中學地理學科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需要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然而,由于地理實踐能力培養涉及范圍較為廣泛,其中包括觀察能力、調查能力、實驗能力以及地理模型制作能力等多個方面。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在有限的課堂實踐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組織實踐活動存在一定難度。這也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到茫然,不知要做什么、看什么,最終導致地理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滿足教學需求。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走出低谷,帶領學生克服困境,是新時期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
二、 中學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困境
(一)教師教育思想落后
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教師存在“常識普及論”思想。地理學科作為中學教育中的“副科”,長期以來被人們定位為中學教育體系中的次要地位,這也使得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錯誤思想,認為中學地理只需普及常識性知識即可,不必過分關注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工作,導致實際教學活動脫離了實踐環節,無法滿足新時期教育改革需求。第二,教學方法滯后。在傳統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為描述地理事物現象,重視理論知識灌輸,缺乏實踐能力培養傾向,導致地理教育效率低下。然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傳統忽視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教學需求,不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性思維。第三,教師存在“條件缺乏論”思想。部分教師認為,在地里教學中開展教學活動,需要設備、物質、技術等各項條件的支持,由于學校教學資源有限,導致教師自動忽略實踐活動的展開。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成為地理教育不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理由,缺乏條件就要創造條件,這也是地理教學需要改進和突破的困境之一。
(二)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點在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而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仍然沒能迎合新課標教學需求,將課堂主體地位交給學生。而是始終將自己放在主體地位,沒有給予學生自由的思想空間和操作主權,導致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無法充分發揮靈感,不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無法引導學生達到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具體來說,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同時滿足理論知識灌輸和實踐活動開展兩項內容,在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往往習慣選擇理論知識教學,通過強調概念、羅列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探討空間和實踐空間,導致地理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三)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是地理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主導者。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體系影響,大部分教師在地理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都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即使部分教師在理論教學方面能夠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是在實踐活動開展時卻仍然存在知識轉換能力差、運用水平低等問題。不能將教材能夠轉變為實際操作活動,無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直接展示給學生,導致學生在學習和動手時缺乏探索欲望。甚至部分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會不自覺回歸到傳統理論教學體系中,不利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三、 中學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具體對策
(一)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實踐特點
想要滿足這一教學需求,第一,需要教師將“實踐性”貫穿到地理課程設計和實際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思想。第二,教師應在不斷創新和改革地理課程結構,并將新課標強調的“應用地理學”作為改革重點。第三,教師需要將先進的地理技術相關內容滲透到地理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了解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認知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立竿測影”活動,要求學生求出當地經緯度。首先,教師需要做好實踐活動準備工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講解地球公轉運動以及黃赤交角存在形成的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以及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地方時差,從而使學生對經緯度推理和換算有正確認識。而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并結合活動內容明確分工,要求小組成員準備好計時表、尺子、竹竿、毛筆等工具,并將測量方法、計算方法等資料發放給學生,保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有所依據。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挑選天氣晴朗的中午,并組織學生提前入場,并引導學生在水平地面樹立竹竿,將其作為圓心,并選擇適當距離作為半徑畫弧,隨著正午來臨,竹竿影子會逐漸縮短和移動,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竹竿影子的頂端和弧線交接的位置做出標記,標記為“A”,隨著午后來臨,竹竿影子逐漸移動并延長,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竹竿影子頂端和弧線交接位置做出標記,標記為“B”。將AB弦中點和竹竿基點相連,能夠求出子午線。學生通過實驗測量,不僅能夠提高動手能力,還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識。
(二)教學過程應從“事實”過渡到“概念”
中學地理教材理論知識較多,具有抽象性特點,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采用“先見森林、后見樹木”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實際案例中掌握地理知識和抽象內容。而在選擇“事實”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事件具有層次性,能夠通過逐漸歸納體現地理教學內容的原理和規律。
例如,在“地球自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源播放一些由地球自轉引發的常見地理現象,如晝夜交替、地方時差等,從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而后通過實際實踐逐步總結出地球自轉的特征、方向。使學生明確陳環線的含義以及晝夜交替的周期,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