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述學文體”的遠觀與細剖

2021-05-08 07:31:46袁一丹
南方文壇 2021年2期
關鍵詞:學術史

一、尋路的人

陳平原的“學術史三書”,本身亦是學術史研究的對象,是我們了解近30年學術轉型的重要線索。所以一邊研讀《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這部新著,我同時也在重溫陳老師與汪暉、王守常主編的《學人》集刊。明年是《學人》創刊30年,陳老師近來多次提及1991年對他自身學術發展的意義。《學人》創刊號以一組筆談打頭陣,核心議題就是學術史研究與學術規范。①此議題據說是陳老師提出的,若細讀各篇筆談,不難發現每個人對“學術史”的理解有所不同,對于學術史研究的作用,以及學術規范的必要性,看法也不盡一致。②

通過這組筆談,我想了解陳老師及同輩學者,他們進入學術史研究的初心是什么?這個初心,用陳老師在《學人》第一輯上發表的專論題目來說,就是“學術與政治之間”③。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學術史研究,誕生于“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張力場。對于學術史及學術規范的討論,隱含著一代學人在政學之間的徘徊與重新定位。④

學術史研究起點中包孕的張力,30年后更多被學術自身的發展邏輯所代替。今天的學術史研究誠然更為專精,但其內蘊的政治性思考卻愈發稀薄。歷史轉折期那種獨特的內心掙扎,甚至是撕裂感,在如今從事學術史研究的年輕學人身上幾乎不見蹤影。誕生于危機時刻的學術史研究,一方面漸趨專門化、技術化;另一方面,其張揚的學術人格、治學精神,在反復言說、過度消費下,也漸趨偶像化、空洞化,難以回應當下真實的制度癥結與思想困境。

學術史研究的兩難在于若不鞭辟入里,以史的勾描代替學的檢討,容易滑向軼聞掌故;然而若只談學術本身,不觸及上下四旁的限制,又會淪為僵尸化的學術史研究。學術史研究本質上是重演、再現的藝術,是“述”而非“作”。清儒焦循認為“善述者能道人之是,能道人之非”,“老于農者而后可非農,精于冶者而非后可非冶”⑤。而學術史研究者若不知門內之深淺,既不能道人之是,更不敢道人之非。

從《學人》創刊號上的這組筆談,可以感受到一代“學人”的精神創痛,想經由專業化、規范化、體系化,建立相對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抗戰勝利后胡適就任北大校長,曾從國家建設層面,站在政府的立場上提出“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⑥。八九十年代之交,陳老師等創辦《學人》,則有意借助民間力量爭取學術獨立。重溫《學人》開篇的發言姿態,或能更好理解陳老師學術史研究的初心,也是其不斷回顧的思想原點。

這組筆談衍生出另一個值得檢討的話題,是學術規范與今天我們身處的學術體制之間的關系。學術史研究一開始是為了自我糾偏,有感于80年代的學術失范與學風空疏,才呼吁建立學術規范⑦。也就是說,學術規范本來是作為學人群體的自我約束提出來的。這種用以自律的學術規范,一旦被官方體制吸納,轉變為強迫性的他律,則成為一種行政管理手段,一種極有效的學術治理術。比如近年來本、碩、博學位論文正式答辯前,各高校都會組織查重。論文查重是預防學術不端的技術手段,但對人文學來說,查重未必能避免抄襲。有的學生為了應付查重,并不從選題立意上追求創新,而只是把引文或參考他人論述的段落改頭換面、蒙混過關,用表面上無可挑剔的學術規范來掩飾空洞的學術失范。

人文學者對學術規范的想象,并非以寫作模板的方式呈現,而是寓于“人”中的規范,即通過學術傳統的建構與追摹,給后來者做示范。社會科學的新生代學者在反省規范化與體制化的關系時指出,當管理部門對學術規范的熱情超過普通學者時,學科規范化的訴求為體制化提供了合法性,使我們對體制化缺乏足夠的警惕與抵抗意識。⑧

套用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名言,學術規范對于成熟學者來說,本來只是一件輕飄飄的斗篷,隨時可以甩掉,然而命運卻注定這斗篷將變成了一個鐵的牢籠。⑨這個鐵籠子當然困不住身手敏捷者,但對于初入門的學徒而言,可能會限制他們對學術及學術表達的自由想象,以為學術就是這個樣子,只要做成這個樣子就是學術。在學術體制的“閉合”(closure)時代,提出“述學文體”的問題,不僅是陳老師個人學術史研究的遞進深化,也鼓勵后來的尋路者在遵守規則的同時,思考如何逾越規范。

二、“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視野

《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開啟的論域不囿于“現代”,暗含著“近三百年學術史”的長時段視野,提示我們發掘現代學術的“前現代”資源。書中多次出現的核心文獻,是1960年的《錢賓四先生論學書簡》。錢穆認為凡有志治學術思想史者,“當從源頭處用力,自不宜截取一節為之”⑩。同理,縱觀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不可不放長眼光,沿波討源。現代學術之定型,固然得力于晚清、五四兩代學人的合力,還要看到他們身后的清儒,如顧炎武、黃宗羲、全祖望、戴震、章學誠等人的持續影響。

2001年陳老師在北大講“明清散文十八家”,不僅講公安三袁、張宗子《陶庵夢憶》、姚鼐《古文辭類纂》,還納入顧炎武《日知錄》、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全祖望《鮚埼亭集》,最后講到汪中的《述學》。袁宏道、張岱、姚鼐自是明清散文史上繞不過去的大家,而顧、黃、全、汪的登場,多少有點讓人意外。陳老師將明清散文研究的課程講稿整理出版,題為《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我把這份講稿看作是《述學文體》的前史,為我們審視現代學術文體引入了“近三百年學術史”的宏大視野。11

章太炎《國故論衡》被認為是中國少有的“精心結構而有系統的著作”(胡適語),但如若只把《國故論衡》視作現代學術的先驅,而不把此書放在清代學術的脈絡中,則不能完全理解章太炎作為學問家的革命性。當年《國粹學報》刊載的《國故論衡》出版廣告,除正面鼓吹外,還列了幾位清儒的著作當陪客,包括章學誠《文史通義》、王引之《經義述聞》、陳澧《東塾讀書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孔廣森《詩聲類》,提示讀者應在怎樣的學術脈絡中給《國故論衡》定位。12

章太炎自認為《國故論衡》“較陳蘭甫《東塾讀書記》過之十倍”13,此言雖是戲臺內的喝彩,反而說明章氏以陳澧《東塾讀書記》為競爭對手。《東塾讀書記》屬于札記體,奉顧炎武《日知錄》為典范。14陳澧認為“著書不如鈔書”,著述之體“宜潔凈,宜平實,簡而明,簡而不漏,詳而不支不煩,學古而不贗古,有法而不囿于法”15。陳澧治學不分漢宋門戶,但在文體上卻嚴格區分“學人之著述”與“才人之辭章”。

討論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不可或缺的參照系是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尚處于相當混亂的模擬期。述學文體的“凝定”需要現代中國的章學誠,根據現代學術的眼光、識見、德性,直面西學的壓力,重新激活自身的學術傳統,寫一部現代中國的“文史通義”。我非常期待陳老師將他研讀章學誠《文史通義》的心得撰成專論,使其成為古典學術與現代學術血脈貫通的樞紐。

現代中國述學文體的發端,可上溯至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篇。學術與文辭的升降離合,牽涉思想觀念的公私之辨。學術私有制的興起,從“言公”到“言私”的轉變,為討論作為個人風格(personal style)的述學文體提供了更廣闊的思想史背景。《言公》篇云:“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于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16章學誠認為在學術公有制下,文為天下之公器,不存在著作所有權之爭。“古人有言,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即我之言也。”17心同理同,則不分古今、不辨你我,無所謂攘竊、抄襲。只有當學術被據為私有,才會看重文辭的所有權,以此彰顯個人風格。

有人問章學誠,前人之文辭能否“改竄”為己作。按現代學術規范,這屬于變相抄襲。而章學誠認為未嘗不可,“古者以文為公器,前人之辭如已盡,后人述而不必作也”。換言之,古之學者“重在所以為文辭,而不重文辭”18。在章氏看來,“文必己出”乃文人之執念,而非學者之鵠的。著述之文與文人之文不可同日而語,“著述必有立于文辭之先者,假文辭以達之而已”,用文人之私心衡量著述之文,如以工匠的手眼妄議廟堂之禮。19

章學誠的“言公”說,源自“官師合一”的政教理想。《校讎通義·原道》篇云:“官守學業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故私門無著述文字。”20若天下無私師、無私書,則不可能形成各具面目的述學文體。談論“述學文體”,必以“言私”為前提。從“言公”到“言私”的轉變,章氏以戰國時代為界。《文史通義·詩教》篇云:“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21戰國以前,“文”乃公器;戰國以后,言出于我。“道不足而爭于文”22,道術為天下裂的時代卻正是述學文體的鼎盛期,戰國諸子百家之文當如是觀,飽受西潮沖擊的現代中國亦是如此。

除了“言公”與“學私”之辨,在考據學占主導的時代氛圍中,章學誠進而提出“著作之體”與“考據之體”之別:

著作之體,援引古義,襲用成文,不標所出,非為掠美,體勢有所不暇及也。亦必視其志識之足以自立,而無所藉重于所引之言。……考證之體,一字片言,必標所出。23

標舉科學精神的現代學術,更接近清代考據之體,講究言必有據,無一字無來歷。而章學誠所謂的“著作之體”,能镕裁古人之言,不必處處標記出處,因有獨立的“志識”做骨干。著述中“志識”與“文辭”的關系,章學誠有一串妙喻:文辭如三軍,志識為將帥;文辭如舟車,志識為乘客;文辭如財貨,志識為良賈;文辭如毒藥,志識為醫工。24只要有“足以自立”的志識,不必“文必己出”,亦不違背“著作之體”。章學誠對“著作之體”的理解看似不符合現代學術規范,卻與書評家張蔭麟所譯《論作史之藝術》(Justin U. Smith,“On the Art of Writing History”)中的一段文字有相通之處:

夫世所需要、所缺乏者,自為研究之結果而非研究之歷程,乃廣廈而非預備之棚架(scaffolding)。棚架與考證之文,自有其地位,亦極重要。然史家巨子,為世界而撰作,其撰作所以供誦讀也。而史著茍無人讀,則失敗而已耳,廢物而已耳。25

清儒的“著作”觀,尤其是對“考據”與“著作”之辨析,為我們檢討以西學為范式的現代學術體例提供了另一重參照。26

三、述學文體的微觀解剖

所謂“述學文體”是一個有彈性的概念,陳老師引金人王若虛《文辨》之言:“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則有。”無“定體”而有“大體”,道出“述學文體”不同于學術規范的柔韌度。陳老師這本書主體部分以人物為中心,其對“述學文體”的描述,更偏重風格層面的概括與治學精神的提煉。這種研究取向暗含著對修辭學的警惕,如他所說:“越來越往修辭學方向走,這可不是我的愿望。”除了作為風格學或精神史的述學文體,在方法論上能否發展出側重于“微觀技術”的述學文體?

在“大體”與“小節”之間,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進行技術層面的微觀解剖,如何從一個技術表征,如引用、注釋、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等洞悉學術風尚的流轉。聚焦細節的方法論取向,并非出于修辭學的興趣,而是想解決縈繞在心的困惑:人文學不止于精神熏陶,能否形成一套可傳授的、普遍適用的“技藝”?更直白地說,在現代教育體制下,人文學的系統訓練能給初學者提供哪些工具箱與腳手架?在這方面給我莫大啟發的是歷史學家陳垣,他不僅是史家中的文體家(stylist),也是懂得如何授人以漁的好老師。陳垣平常不空論研究法,都是通過一部書講方法。他在輔仁大學開設“史源學實習”這門課程,先后以趙翼《廿二史札記》、全祖望《鮚埼亭文集》、顧炎武《日知錄》為底本,讓學生逐一追尋史源,考訂訛誤。27

陳垣自稱他的學問是“小儒之學,如漢章句之學”28。《漢書·大小夏侯傳》云:“章句小儒,破壞大道。”本含貶義。然而不通“章句之學”,恐難玩其大體。陳垣教授“史源學實習”,以顧炎武《日知錄》為教材,演示引書之法。顧氏引書采用“金鑲玉”的技法,在引文后略加點綴,讓前人書中之語與自家文字連成一片,“天衣無縫”29,有如宋瓷的碎片鑲嵌在硬木家具上。30陳垣寫文章,堅持不用引號,不用省略號,理由是“不好看”:

引書刪節有多法,如加刪節符號,最不好看,文氣又不接,為懶法;又如加“中略”,亦懶法;又如加“又曰”“又曰”,此為司馬溫公法。亭林與我皆不同此三法,刪之而又不使人看出,為技術。文章有定例,許刪不許改。……刪節之后,引文仍一氣呵成,此為技術。31

胡適曾夸陳垣“你的文章太好了,只是無標點”32。陳垣自以為已注明何處是人言,何處為己言。胡適追問為何不加引號,人我之別可一目了然。陳垣解釋說,顧炎武引書極力使自家文字與他人之言相合,而他力圖在行文中不加標點符號,就能使讀者明了引文之起訖。33除了文白之別,陳垣和胡適對文章好壞的評判標準頗為一致,胡適強調清通,陳垣力求簡單。二人在標點符號上各執己見,與其說是風格、態度上的區別,不如歸結為著述體例、取法對象及文章技術上的分歧。

著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但歷史真相不等于枯燥無味的事實羅列。史家文筆之妙,不獨可以增加讀者的興味,且有助于真相之刻畫。民國期刊上發表的國學論文,或類書目單,或類人名錄,或類年代表,或類格言集,或類備忘錄,張蔭麟以為此類著作的病源,與其說在于求樸,不如說在于茍且。34史家的職責不止于史料的整齊排比、參互搜討,更重要的是對事實有親切之體認,將過去的情狀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真正有生命的述學文體,建立在透徹研究的基礎上,還需文筆與題材相稱,傳遞出史象本來的顏色與氣味。“瑣文細節”經史家別擇,能給予史文“以光彩,以飽滿,以生氣,以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筆非緣飾而已,乃其實質之一部分(style is not mere edging-it is a part of the stuff)。35

陳老師自身的述學文體,似介于韓愈與蘇軾之間,我感受較深的,是其間流動的“文氣”與“文情”。章太炎在《文學總略》中反駁時人對學說與文辭的區分:“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在他看來,學說亦有感人深摯的一面,亦可在有意無意中“攖人心”36。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言及《紅樓夢》,謂“頹運方致,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37。這段節制之“情文”38,既道出大觀園的結局,又滲透著魯迅的身世之感,讀者不難呼吸領會到彌漫于文字間的“悲涼之霧”。學術著作中的“情文”,有如音聲之與“余響”(overtones):

凡奏提琴,每一音皆有余響與之偕。此余響不見于樂譜中者也。然無此余響,則提琴不成其為提琴,音樂不成其為音樂矣。是故言詞之聚以宣意者,每不獨具理智之內容,且兼具感情之價值,而此價值即其所宣之意義之一部分也。39

偉大的歷史人物,其思想行動為感情所渲染,“幾何學式”的心智(a geometric state of mind)難以參透人物之內心世界,板滯枯槁的文字也無法傳達出此類人物的神采。

作為史家的章學誠亦看重“文氣”與“文情”。若以學問為銅,文章為釜,清代樸學風氣所趨,“但知聚銅,不解鑄釜”。史事藉文而傳,“凡文不足以動人,所以動人者,氣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氣積而文昌,情深而文摯;氣昌而情摯,天下之至文”40。理想的學人之文,應兼備理智與情感的深度,陳老師的述學文體或臻于“氣昌而情摯”之境。

【注釋】

①“學術史研究筆談”,《學人》第1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

②如王守常認為學術史研究應側重考訂事實,不同于思想史側重揭示歷史事實之意義與價值。提倡學術史研究只是一個象征意義,顯現作為學人的良知而已(《學術史研究芻議》,《學人》第1輯)。

③陳平原:《在學術與政治之間——論胡適的學術取向》,《學人》1991年第1輯。

④參見汪暉《小小十年——〈二十一世紀〉與〈學人〉》,《二十一世紀》2000年第10期。

⑤焦循:《述難三》,《雕菰集》卷七“雜著”,《雕菰樓文學七種》,鳳凰出版社,2018,第171頁。

⑥胡適:《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中央日報》1947年9月28日。

⑦陳平原:《學術史研究隨想》,《學人》1991年第1輯。

⑧參見項飆《中國社會科學“知青時代”的終結》,《文化縱橫》2015年第6期。

⑨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剛等譯,三聯書店,1987。

⑩《錢賓四先生論學書簡》(1960年5月21日),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

11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三聯書店,2004。

12《〈國故論衡〉出版廣告》,《國粹學報》第六年第4號,1910年5月;參見陳平原《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第五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第197-198頁。

131915年12月23日章太炎致龔寶銓信,轉引自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第509頁。

14陳澧《致胡伯薊書》(1858年)謂“近年為《學思錄》,惟鈔撮群書,不成著述之體”,其以此書擬《日知錄》,但論學術而已。《東塾讀書記》(外一種),三聯書店,第344頁。

15陳澧:《與王峻之書》,《東塾集》卷四。

16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上》,載《文史通義校注》上,中華書局,1985,第169頁。

1722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中》,載《文史通義校注》上,中華書局,1985,第182、182頁。

1819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問》,載《文史通義校注》上,中華書局,1985,第489、489頁。

20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載《文史通義校注》下,中華書局,1985,第951頁。

21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載《載文史通義校注》上,中華書局,1985,第60頁。

2324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林》,載《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第349、350頁。

25甲斯丁·斯密士(Justin U. Smith)著、張蔭麟譯:《論作史之藝術》,《國聞周報》第6卷第42期,1929年10月27日。

26袁枚以“抄摭故實”為考據,“抒寫性靈”為著作(孫星衍《答袁簡齋前輩書》,《問字堂集》卷四)。而焦循主張“唯經學可言性靈”,“辭章之有性靈者,必由于經學”(《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

27陳垣:《史源學實習課程說明》,陳智超編《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商務印書館,2014,第1頁。參見陳智超編注《陳垣史源學雜文》(增訂本),三聯書店,2007。

28293031李瑚“史源學實習”聽講筆記(1947年9月至1948年6月),《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第9、11、39、60頁。

32胡適對陳寅恪的論文有類似評價:“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實在寫的不高明,標點尤懶,不足為法。”(1937年2月22日胡適日記,《胡適日記全編6》,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第657頁)

33李瑚“史源學實習”聽講筆記,《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第28頁。陳垣對標點并非一味排斥,他會顧及讀者感受,在日常書寫中的態度更靈活。他寫信好點句,以防人不明白;又恐對方不喜,好似怕人不懂。故須看對方情形而點或不點句。他自己則愿人寫信給他時加上標點(見《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第21頁)。

343539張蔭麟譯《論作史之藝術》,《國聞周報》1929年第6卷第42期。

36章太炎:《文學總略》,載《國故論衡疏證》,中華書局,2018,第294-298頁。

3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說”,載《魯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第231頁。

38曾國藩《湖南文徵序》云:“理文即啟思之學說,情文即增感之文辭。”

40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載《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第220頁。

(袁一丹,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學術史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可喜的成就,重視的問題
——“民歌研究暨學術史研討會總結”
話體文學批評文體源流關系的建構及其學術史意義
李平心的“生產力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上的地位
思想史與學術史的融合互補:晚清公羊學研究百年回眸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2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第一道門檻——以《紅樓夢》新近失范研究為例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00
《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從淮系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看群舒的來源——學術史的回顧與思考
安徽史學(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8
臨洮考古之余的“學術史”尋訪
大眾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91九色国产porny|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 日韩欧美中文|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婷婷六月综合| 999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久久精品66|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91成人| 日韩二区三区无| 成人91在线|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性精品| 久久77777|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国产|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影院| 午夜日b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久久鬼|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爱做久久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日本黄色a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找国产毛片看| 999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成人夜色91|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91视频青青草|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va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