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志遠
摘 要:《大夢敦煌》是匯聚我國敦煌經典文化的一部傳奇四幕舞劇,該劇自2000年首次演出,獲得過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文華獎”等國內外知名獎項。以敦煌莫高窟文化為創作背景,以將軍之女月牙和畫師莫高的愛情為戲劇線索,上演了一場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凄美愛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敦煌文化,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敦煌文化與舞劇《大夢敦煌》成功所存在的聯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鍵詞:大夢敦煌;舞劇;敦煌文化。
一、敦煌舞生發的生態和人文語境下《大夢敦煌》是敦煌文化的瑰麗呈現
作為人類一種獨特精神文化現象的樂舞,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深深根植于相應的地緣生態與文化生態土壤之中,并與其互相依存、互相交融、互相促進。而敦煌樂舞也不例外,它由于特殊的地緣及人文環境,不僅受到了社會變革、 經濟水平、自然環境及文化變遷等方面的外部影響,也受到了自我認知、思想觀念等人類意識的主觀影響,是多民族文化碰撞的精髓。正是在特殊的人文生態和地緣環境中誕生了《大夢敦煌》這部具有傳奇色彩、廣為人知的民族舞劇,以敦煌莫高窟那座藝術寶庫千百年的豐富蘊藏為基礎,借助青年畫師莫高與將軍愛女的感情故事為敘事線索,演繹了一場富有敦煌文化的愛情故事。
故事主角莫高這一人物形象的創作取自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著名文化遺產,也是我國重點的文物古跡,記錄著自前秦時代開始的歷史。莫高窟壁畫詳細生動地記載著不同時期的故事,通過人物的畫面記錄、肢體語言使現在的我們可以了解千百年前甘肅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二、從《大夢敦煌》群舞中敦煌舞舞姿形態探究敦煌舞蹈的形態特征表現
敦煌舞來自莫高窟壁畫,其舞姿形態都被深深的打下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之所以能長期的繁衍生息、傳承和發展,除了自身的儀式性社會功能外,兼具認知、教化、娛樂等功能,涵蓋歷史、文化、藝術、倫理、社會、政治、資源、經濟等各方面的價值。
舞蹈本身就具有時代和地域特征,敦煌舞蹈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傳承至今。其富有神秘色彩的“西域”風格成為其獨有的藝術“標簽”文化。《大夢敦煌》里畫工、壁畫、村民的敦煌群舞與壯闊、地域特色明顯的群舞形成很大的對比,為人們提供了舞蹈美與戲劇美的雙重體驗觀感。由此可見,敦煌舞不僅僅衣袖飄逸,優美動人,而且也不乏英姿颯爽,氣勢恢弘。
敦煌舞蹈有四大方面的元素:神、形、韻、律。舞者通過模仿壁畫造型,學習造型動作的重點及身體位置并加入眼神,傳神的眼睛栩栩如生,更為動情。韻是敦煌舞蹈的獨特風格,掌握韻律和動律才能掌握,舞韻的要求對身體姿態的調節、自我的調息都有要求。敦煌舞是在氣息上做出的舞蹈動作細節,讓人感受到飛天的朦朧之美,又有一種靜謐朦朧美,氣息的調節便是通過肢體平衡和舞蹈細節來實現的一種方式。
三、《大夢敦煌》的創新與藝術活力煥發
1.創新舞蹈表現思維
舞劇《大夢敦煌》從舞美、音樂、舞蹈三個層面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感官沖擊及藝術享受。隨著電視藝術的發展,新的展現形式可以彌補原有舞劇的不足,個人肢體力量的單薄很容易在《大夢敦煌》舞劇畫面中的體現出來,為了克服這一個舞蹈場面,運用了電視思維“靈感視覺化”,用兩段風格迥異的女子群舞來表現莫高心中兩種狂奔亂撞的創作靈感,這也是陳維亞老師等“新生代”舞蹈編導在觀念更新大旗下的一次有力的實踐。以“實”寫“虛”,把無形的情感進行實體化,不僅豐富了感官的視覺,也進一步豐滿了人物舞蹈形象,讓情感的傳遞更易觸達。這種方式的運用是舞蹈場面設計上的一個突破,在當時讓人覺得新穎。在創作之前,編導在敦煌艱苦的生活環境下,體驗生活,改變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從表現壁畫到畫壁畫的人,從偉大的莫高窟轉到建莫高窟的和繪制壁畫的普通勞動者和藝術家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這是中國舞劇史上一部真正圍繞人的舞劇。
2.舞蹈特色鮮明,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大夢敦煌》的編舞巧妙地將古典舞舞者的身體線條魅力與現代舞的技術技巧相結合,創造了一系列符合古典舞的審美標準的動作以符合特定的個性和情感的主人公角色,這樣一個新的變化使作品錦上添花。藝術創作就是展現創作者的個性,給大眾帶來獨特的感受。舞劇《大夢敦煌》的成功或藝術功績,是藝術的升華,更是人性的體現。它以悲劇的強烈美感感染著每一位觀眾,展現了人性深處的真善美。千百年來,莫高窟與月牙之源密不可分,它是人類愛情的象征。作品主題是美麗的,自然它的結構會吸引人。無論結構如何設置,目的都是引起觀眾的一種好奇。只有這樣的舞劇才能吸引觀眾,才有價值。這部舞劇是一部強烈戲劇沖突的舞劇作品。為了讓舞蹈發生質感的變化,需要在情節設計上進行創新,緊張而超出觀眾的預期,理解和突出舞蹈的特點難度很大,如何通俗易懂又不失神秘感,是編導的能力。在這部舞劇中,結構復雜,情節跌宕起伏,通俗易懂中又有意想不到的亮點。第一幕,莫高生命垂危之際,月牙偽裝成師將軍找到了他,救了他,他被月牙非凡的舉動感動了。第二幕,兩人分手后重逢,對藝術的熱愛源于對藝術的共同癡迷。第四幕,兩人最終在山洞相遇,卻被重兵圍攻,月牙最終為救莫高而獻出生命。這種分離、重逢、生死分離,這樣一個簡單易懂的相知、相惜、相愛、相守的過程,演繹得如此生動。
結語
敦煌舞臺藝術的成就包括《大夢敦煌》就證明了上述的可行性。具有地域和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作品,才能得到世界舞臺和觀眾的認可。開拓、創新、再生、自強的新思維,是引導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未來敦煌文化會是中華文化的明星代表之一。
參考文獻:
[1]饒開芹,李妮亭.愛的力量——簡析舞劇《大夢敦煌》[J].大眾文藝,2011(23):103.
[2]劉潔.論敦煌再生舞臺藝術創作思維的嬗變[J].甘肅社會科學,2009(05):30-33.
[3]馬軍,何銘.敦煌舞派“六法”探究[J].舞蹈,2021(06):68-73.
作者簡介:貝志遠 性別:男 生日:1999年9月15日 籍貫:河北省遵化市 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