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森,訾文莉,李海波,劉 娜,宋鈺紅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大觀樓作為中國六大歷史名樓之一,無論是它厚重的歷史底蘊,還是“花枝不斷四時春”的景色[1],讓眾多文人墨客趨之若鶩,并留下千古絕唱的“天下第一長聯”。大觀樓雖經多次破壞、維修和擴建,但憑借其獨有的歷史氣息、優美的湖光山色,至今仍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感受它的千古情懷。
在“楊柳、芙蓉、香稻、晴沙”[2]的優美環境中,大觀公園成為以長聯文化為主的歷史文化名園[3],形成了“山水大觀、文化大觀”的思想。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公園的建設,其內在的文化特征逐步弱化。因此,有必要保護大觀公園的歷史文化,充分挖掘長聯中描繪的山水意象,展現其景觀特征,以進一步促進人文藝術景觀、思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讓大觀公園成為昆明市旅游發展和城市文化的名片。
大觀公園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五片區域:近華浦、東園、百花地、西園、南園。整個園內花木繁茂,假山、樓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優美。
(1)近華浦:是公園的主景區。三面臨水,與東園、樓外樓、西園連為一體。進門可見拱形重檐門樓和黃色琉璃瓦的“近華蒲”,門兩側雕刻有“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4]。其中“大觀樓”是近華浦主體建筑,由館、閣、亭、堂組成古建筑群。浦內柳堤長橋,荷開滿塘,疊石聳立形成一片山光水色。從大觀樓可望見煙波浩渺的滇池和風姿秀逸西山景色。
(2)東園:位于近華浦東面,由“邱商、柏園”兩處私家園林組成,旁邊建有盆景園,園內荷塘柳堤,跨溪架橋,意境幽遠。在荷畔和柳叢中建有四方重檐的“小觀樓”。
(3)百花地:位于庾園東北面,與樓外樓隔河相望,沿草海航道東側建有柳堤草坪、弧形長廊,并與南園相連。同時設有“大觀樓碑刻拓片展覽”“中國四大名樓館”“長聯歷史文化館”等文化景點。既薈萃了大觀樓的歷史人文景觀,又是春秋兩季花展的主展區。
(4)西園:西園位于近華浦西面,建有歷史文化長街,是大觀公園宏揚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景區之一。園中柳堤拱橋,綠草似茵,臨池水榭,有“蘋天葦地”之景,同時可以乘船飽覽滇池風光,觀賞亭橋水榭映碧水,林木花卉水迷離的優美園景。每逢節假日,亦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
(5)南園:南園主要由庾園和魯園的私家別墅組成。園中荷塘溪流,柳堤環繞,曲橋流水,樹木掩映,環境幽雅清靜。在建筑風格上,有中國古典的亭臺樓閣,又有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在構園手法上,既有中國自然山水的造園技巧,又有西方幾何圖形的園林景觀,實為風格獨特的園林景觀。
大觀公園因大觀樓而立,以長聯聞名于世,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中,現有古建筑六座,有大觀樓、催耕館、漠月亭、牧夢亭、觀稼堂、攬勝閣[5]。同時,公園擁有眾多的著名楹聯、匾額,其中尤以獨具風格的“天下第一長聯”享譽海內外。
(1)大觀樓。建于1696年的大觀樓,至今已有325年的歷史,有“萬里云山一水樓”之稱[6]。大觀樓位于近華蒲的南面,為方型結構的三重檐琉璃翹角建筑。此樓繪彩描金,端莊優雅,在綠樹的簇擁下臨水而立,隔水望去,西山婉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為五百里滇池平添了幾分獨特的意境[4]。
大觀樓歷史上曾兩次被毀重建。1998年政府撥款對大觀樓等古建筑群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同時,大力開發和挖掘“樓文化”,使它不僅在外觀上煥然一新,亦從長聯的文化內容上進行拓展,成為大觀公園主體景區(圖1)。

圖1 大觀樓
(2)大觀長聯。200多年來長聯被譽為“海內外第一長聯”它以獨有的風采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使他們領略詩里行間浩氣長存的景與志。全聯180字,妙語如珠,朗朗上口,意境優美,感情充沛,氣勢恢弘。上聯寫滇池風光,似一篇風光游記,下聯記云南歷史,似一篇讀史隨筆[7]。毛澤東點評:“從古未有,別創一格”[8]。可見大觀長聯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優秀的文化內涵。
而大觀長聯中以上聯中描繪的大觀樓遠眺滇池的四圍風光尤為優美。作者登臨樓上,看見那茫茫空闊的滇海,寫出了:蟹嶼螺洲,蘋天葦地,翠羽丹霞,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9]的景象。從中既能看出大觀樓四圍優美的山水意境,也能看出草海濕地的和諧生態。可見長聯是景生情,情入景,字字是景,句句深情(圖2)。

圖2 大觀樓長聯
目前復寫理論在景觀空間、設計等領域廣泛應用。復寫最早的定義是文字和圖畫的抄寫、臨摹。在1980年后,埃森曼引入設計領域,應用于建筑語境中[10]。2010年,我國學者朱育帆采用復寫理論對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進行了創造性設計,實現了景觀和生態的融合。既尊重了場地的客觀性,又使場地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續[11]。2016年在首鋼北京東奧組委總部的景觀設計中,朱育帆又以“碎片復寫”[12]的設計方式的提出城市工業景觀的再塑造,在喚起人們歷史記憶的同時,啟發對未來的遐想。
所以在景觀設計中,“復寫”可以理解為是對場地內各個時間段的信息進行結合與展現[7]。復寫可以將場地中積累的歷史信息作為發展潛力,通過設計者具有針對性地對場地的當前狀況進行綜合考量,并提出是否保留、呈現其歷史景觀,從而創造出新空間與場地產生聯系[13],實現景觀的傳遞。所以復寫是分析工具,也是設計手段,用“層”將多個空間以平等的方式進行展現[10],并指導實踐設計。
本文認為,大觀公園以歷史文化名園和長聯文化作為指導理論,利用復寫理論對歷史層——大觀長聯描述的優美意境進行提取;結合當代層——大觀公園的發展策略;通過景觀復寫的方式,挖掘場地的歷史文化脈絡,創建新置層——重塑公園景觀,使其延續、發展長聯文化和公園景觀。讓人們可以深刻體驗到長聯中描繪的大觀勝景。
歷史層是對場地的歷史信息進行分析,本文將歷史層分為時間層、空間層、社會層、文化層4個方面。
3.1.1 時間層
根據歷史時間脈絡,分為四個層次,逐層分析大觀公園的建園歷史。
(1)明代(1368-1644年):大觀公園在明朝初期開始建園,古稱“近華浦”,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園”[14],臨滇池草海北濱。
(2)清代(1636-191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卯始創庵區,名為觀音寺。而后巡撫王繼文路過此地,看到優美的湖光山色,便在近華浦周圍挖池筑堤,栽植花木。康熙三十五年后,歷任官員陸續營建了大觀樓,華嚴閣、等亭臺樓閣,形成“省城第一名勝”。乾隆年間孫髯翁為其撰寫大觀長聯,由陸樹堂書寫刊刻。道光八年(1828年)觀音寺僧人凈樂重修觀音寺,撰刻一副長聯世稱“凈樂長聯”。同年,云南按察使重修大觀樓,將二層增建為三層。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皇帝為大觀樓題賜“拔浪千層”匾。自此近華浦周邊形成了一派湖光山色,成為勝景。光緒十四年(1888年)趙藩重以楷書刊刻長聯。
(3)民國(1912-1949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長李公鴻祥創建篆塘沿大觀河至近華浦的馬路,增修亭榭。1919年唐繼堯修葺大觀樓及公園牌坊大門,將孫鑄同治年間榜書“大觀樓”三字的石板嵌于園門[15]。1927年庾恩錫、魯道源興建私家花園“庾莊”“魯園”[16]。1930年時任昆明市長的庾恩錫修葺近華浦,并聘請造園大師趙鶴清協助,以“西湖十景”為藍本,之后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自此近華浦形成當今所見的主要景觀。
(4)現代(1949年至今):1950年人民政府將公園周邊的私園納入大觀公園的規劃當中,形成近華浦東南面的“東園”“南園”景區。1998年為迎接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省政府投資2500萬元,征用近華浦西面197.4畝的土地,開辟大觀西園。
3.1.2 空間層
根據歷史劃分大觀公園四個時期的空間變化范圍,了解公園由近華浦擴展到大觀全園的整體空間格局(圖3)。

圖3 大觀公園空間格局變化
(1)明清時期:康熙年間歷任官員挖湖筑堤、栽花種柳、修建大觀樓等亭臺樓閣,逐步形成了近華浦區域,是目前大觀公園的核心區域。
(2)民國期間:隨著私家園林的興起,在近華浦東面和南面營建了多處私園。目前成為大觀公園的東園、南園區域。
(3)近現代時期:政府建設近華浦西面,形成西園,大觀公園的范圍延伸至滇池邊緣。
(4)當前時期:大觀公園在近華浦東面,建設百花地、五家堆濕地公園等區域。形成現在的大觀公園整體區域。
3.1.3 文化層
大觀公園的文化主要包括大觀樓、大觀長聯等詩詞匾額組成,所以從建筑和文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1)建筑:明代之前近華浦區域主要是以滇畔農田為主。明代清時期,在此興建大觀樓、觀音閣等亭臺樓閣,沿湖修筑港灣、島嶼等。如:近華浦入口的四方八角重檐門樓;單檐歇山雕花門窗的催耕館、觀稼堂等;造型獨特的牧夢亭、涌月亭和沿湖長廊[17],形成了古典建筑群。在民國時期大量興建的私園,如:庾莊、魯園、柏園、丁園、邱園、陳園,是一批具有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的私家別墅,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建筑形式。
(2)文化:大觀公園的文化主要以詩詞匾額體現。明代以前,就有涉及此地的著名詩詞,如:駱賓王《雜曲歌辭·從軍中行路難二首》、儲光羲《同諸公送李云南伐蠻》、韓愈《和虞部盧四酬翰林錢七赤藤杖歌》。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在近華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如:清代孫髯翁的《大觀長聯》、凈樂僧人《凈樂長聯》、咸豐皇帝奕詝所賜的“拔浪千層”匾等。以及現代詩人郭沫若的“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等。無論是《大觀長聯》,還是郭沫若的《登大觀樓即事》都描繪了大觀的勝景,瀟灑飄逸的名山秀水,浩瀚無邊的滇池風光,氣勢磅礴的大觀長聯,讓人的雄心壯志充溢于天地之間。
3.1.4 社會層
大觀公園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其公園的性質演化為五個階段,通過對大觀公園社會層面的研究,明確公園未來的發展定位。
(1)風景名勝:明初沐英在近華浦建“西園”,瀕臨草海北濱,明朝末年近華浦已形成近華浦風景區。
(2)公共園林:清代僧人乾卯修建觀音寺,形成寺觀,而后又營建了大觀樓等區域,形成“省城第一名勝”,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飲酒對詩。成為能滿足大眾活動的公共園林。
(3)公園:近代國民政府修筑大觀河至近華浦的馬路,1918年唐繼堯將大觀樓區域列為公園,在1924年昆明市政公所正式辟建大觀樓公園,納入昆明整體公園系統[18]。
(4)城市公園:隨著城市公園的建設,結合城市規劃,并整合和改造舊時期的公園。在1949年私園“庾園”捐贈給國家,成為公園一部分,1998年政府擴建西園建設娛樂設施,自此大觀公園逐步成為滿足市民休閑、娛樂、科普的綜合性城市公園。
(5)歷史文化名園:1989年大觀樓被列為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大觀公園整合周邊各園,重新建設,并形成以長聯文化為主,注重生態、康養、教育、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園。
本文對大觀公園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將當代層分為現狀問題和發展策略兩個方面。
3.2.1 現狀問題
為針對“未來層”提供具體的設計策略,文章主要以歷史文化和空間環境兩個層面進行討論。
(1)歷史文化缺失:首先,大觀公園雖有大量的古典建筑、園林、詩詞牌匾等,但對歷史文化的宣傳,以及文化產品的開發存在不足。游客只關注于大觀樓和大觀長聯,而對存在大觀公園中的其他歷史文化渾然不知,如:入口處園門榜書“大觀樓”三字的石板;民國時期的各大私家園林和中西建筑;以“西湖十景”為藍本的仿景;以及當地最大的人造假山等。其次,人文歷史的建設不足,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旅游、休閑的人群逐漸增加,對大觀公園的人文活動的需求愈發強烈。同時,大觀公園還扮演著城市游樂公園的角色,喧鬧的游樂設施和嘈雜的叫賣聲,以及攤位上嗆人的油煙,與大觀長聯中描繪的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等勝景顯得格格不入,減弱了游客對了解公園人文歷史、欣賞優美湖光山色的體驗。
(2)空間環境錯位:首先,從大觀公園的空間變化可以看出,整個公園的建設是逐步往外擴張和融合其它場地組成,導致其缺乏整體性規劃,加之大觀河道貫穿其中,分割場地。并且主園區沒有和南園、五家堆濕地修建路網,外來游客甚至不知“百花地”和“庾家花園”的存在。其次,場地內各個景點較為分散,缺乏整體的道路連通性,景點彼此之間沒有較好的關聯性。同時,沒有形成突出的景觀視廊,缺乏較好的觀景點,使得不能很好的觀賞建筑或景色,如:樓外樓、小觀樓等。取而代之是高大的游樂設施,搶奪了公園的山水景色。最后,在配套設施和人群功能使用上存在不足,在設施上:由于建園悠久,其中一些基礎設施老舊,以及休息區域明顯不足。在使用人群上:公園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對青年人的吸引力不足,缺少特色之處。
3.2.2 發展策略
大觀公園是以長聯文化為主的歷史文化名園。根據昆明市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背景,結合大觀公園的發展策略,對其進行梳理分析。
通過前期對大觀公園歷史層和當代層的分析,提取出主要的研究對象。時間層:梳理建筑和文化的脈絡,研究長聯意境,重現長聯的歷史勝景,為公園未來發展提供動力;文化層:營造良好的植物風貌,增加多樣的文化活動為主,如:科普、展覽、文化產品等方式;社會層:作為城市公園和歷史文化名園,要滿足人對公園的美好需求;空間層:更新公園的整體空間關系,水系、路網的規劃。通過對四個層次的分析,對場地價值的復寫主要集中文化、場地、功能、情感四個主要方面。
(1)文化:利用大觀樓和大觀長聯,以及其他歷史文化,進行科普教育的宣傳,開展文化旅游,打造特色集市和文化產品。
(2)場地:整體規劃,形成連通的水系、路網,根據長聯中描繪的生態景象,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并進行生態修復的建設,如:建設植物浮島、營造生物棲息地、打造景觀盒子等生態措施。
(3)功能:結合城市發展的背景,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建設健康步道,開展觀荷、繪畫、攝影活動、親子活動等。
(4)情感:喚起大觀長聯中描繪的人文意境,加深人群對景觀意境的體驗,打造“大觀八景”,復現長聯景觀。
基于復寫理論的框架,本文加入新置“未來層”,利用原置的影響進行設計。在尊重場地歷史文化,充分利用場地元素的條件下,用規劃手段再現大觀長聯的歷史景象,并滿足人們觀賞和活動的需求,將場地原有價值納入新的設計當中,從而解決場地中原置和新置之間的矛盾關系。實現大觀公園的歷史文化和空間環境的重塑。
對整個公園人文歷史的開發以尊重場地歷史價值為前提,發掘大觀公園的歷史文化,并進行保護和宣傳,加強公園的人文氣息氛圍,如:大觀樓、大觀長聯,以及庾莊、魯園等私家園林,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景觀的復現和重塑,實現人文和景觀的融合,讓更多的游客觀體驗到大觀勝景;加快人文歷史的建設,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擴展人群范圍,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兒童,來了解大觀公園的歷史文化,并參與其中;開展多樣的歷史文化形式,增加文化體驗,開發與大觀樓、大觀長聯相關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讓文化與傳統節日和藝術作品相結合,舉辦多樣的文化展示活動,并以建設文化大觀為目標,讓人文歷史成為大觀公園的核心價值,形成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相映成趣的和諧之景。
整個布局圍繞大觀樓的觀景視線,分為三個主要視廊區域:西部視廊、南部視廊和東部視廊。三個視廊區域主要展示大觀長聯的景觀意象,體現文化大觀的景色。同時連通大觀公園的水系和路網,將近華浦、東園、南園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圖4)。

圖4 大觀公園平面圖及分析
(1)西部視廊:主要圍繞長聯中“萬頃晴沙”的廣闊意象,結合草坪、疏林和荷花引入親子游及采蓮、劃船等活動需求,滿足現代人假日游玩、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2)南部視廊:首先對現有植被的疏密進行梳理,打開大觀樓的觀景視線。其次南面片區在結合“昆明八景”和長聯中“四圍香稻”的意象,體現昆明古城和郊外滇池的景觀。滿足科普教育和園藝體驗的活動需求。
(3)東部視廊:圍繞大觀長聯中“蘋天葦地”、“翠羽丹霞” 的景觀意象,通過建設空中和水中的棧道形成多種景觀體驗,并與大觀樓形成視線呼應,通過景觀視廊的營造,形成不同的空間體驗和心理感受。同時引入生態棲息地的概念,營造草海和諧的生態環境,結合“大觀八景”形成一條環繞全園的游覽路線,同時也是一條人們感受自然、體驗歷史的生態體驗路線。
大觀公園的景觀重塑以復寫理論為基礎,以長聯的景觀意象為核心,在尊重場地歷史和現狀條件下,喚醒場地的景觀記憶,是場地保護與發展相互作用、協調的結果。讓人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大觀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觀賞到更美的湖光山色。用復寫理論探討歷史文化名園的保護和重塑,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探索,對場地進行景觀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讓更多的人了解場地的內在價值。同時在盡可能不破壞場地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延續場地的生命力。
致謝:
本文是團隊參與“大觀樓杯國際水景大賽”競賽后取得共同成果,在此向團隊所有成員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