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萱洙,李 娜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林地是土地利用類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森林演化的基礎,森林不僅具有直接經濟效益,還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間接效益,其結構受社會、經濟、環境等多種變化因素影響[1~3]。森林作為自然資源載體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對象,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經濟評價意義[4]。森林資源的結構決定了森林質量和功能,更決定其經營方式,保證森林資源量與質是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發揮生態、社會、經濟等多種效益的基礎[5]。森林資源的管護工作關系國家經濟的發展,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決定著環境保護建設的成效,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6~8]。賓川縣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屬生態敏感性較高的地區之一,轄區緊臨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區面積較廣,森林資源十分有限且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對賓川縣森林資源現狀結構及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下一步制定相關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提供參考。
賓川縣位于云南省中西部金沙江南岸的干熱河谷地帶,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0°16′~100°59′,北緯25°32′~26°12′。東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縣接壤,南與大理州的祥云縣相連,西與大理市交界,北與鶴慶縣及麗江市的永勝縣毗鄰,國土面積25.3萬hm2(矢量面積為253516.28 hm2)。賓川縣地處橫斷山塊斷帶和康滇臺背斜交界的大理麗江褶皺帶上,東部緊鄰康滇背斜。由于大理-維西和賓川-永勝兩個深大斷裂的長期存在和發展,決定了本縣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由于受南北向構造帶的控制,境內主要盆地、山脈、河谷多呈南北向排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境內山脈均為云嶺山脈的南伸支脈,主要山脈有東西兩支,西支為洱海流域和賓川縣納溪河流域的分水嶺,北起雞足山,南至九頂山;東支山脈北起皮廠西側,南至喬甸壩東側,是納溪河水系與本縣東部其它水系的分水嶺;縣內最高點海拔3320 m(雞足山),最低點海拔1104 m(漁泡江與金沙江的交匯處),相對高差2216 m。賓川縣地處點蒼山東面,西南暖濕氣流背風坡谷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受大氣環流和太陽輻射的影響,使境內降雨較同緯度地區稀少,并具時空、地區、季節分配不均衡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年均降雨量563.5 mm,最多795.6 mm,最少304.4 mm。月降雨量最多為8月份,最少為1月份。
以賓川縣2019年林地“一張圖”數據為基礎,采用ArcMap10.2.2軟件將屬性表導出,按照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土地分類系統進行地類歸并至二級地類,制作全縣土地利用類型及林木hm2蓄積分布圖。
賓川縣現有林地面積為171480.22 hm2(表1),占國土面積的67.46%。林地地類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及林業輔助生產用地8種。林地面積占比最高的為有林地,占比達67.99%,其次為灌木林地,面積占比為27.04%,再次為無立木林地,面積占比為1.99%,其余類型林地面積占比均不足3%。從表2可知,喬木林是賓川縣森林地類的主要組成部分,面積占比高達85.41%,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占14.58%,竹林面積占比僅為0.01%,森林面積占林地面積的79.59%,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3.84%。從表3可見,賓川縣主要喬木優勢樹種有油杉、華山松、云南松、柏木、櫟類、桉類、其它闊葉類及喬木經濟林類8種,其中以云南松林面積最大,占比為49.78%,其次為櫟類林,面積占比為26.41%,再次為喬木經濟林,面積占比為19.99%,其余優勢樹種面積占比較小。

表1 賓川縣林地資源結構

表2 賓川縣森林起源結構

表3 賓川縣喬木優勢樹種結構
從賓川縣土地利用類型及林地資源分布來看(圖1、圖2),非林地主要分布于壩區(縣域中西部納溪河流域壩區力角鎮、金牛鎮及州城鎮),東北部平壩有少量分布(平川鎮),林地主要分布于東部鐘英鄉、平川鎮、拉烏鄉及西北部的雞足山鎮。總體上賓川縣林地主要分布于山區,而東部山區林地連片面積較大,全縣呈現林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從圖3可見,全縣林木生長質量較差,高質量林木面積較小,主要分布于東三鄉鎮與中部分水嶺及西北部雞足山一帶,hm2蓄積量最大可達270 m3/hm2,出現在雞足山林區。

圖1 研究區區劃

圖2 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

圖3 研究區林木蓄積分布
以賓川縣2019年林地“一張圖”為基礎,分析了縣域森林資源構成及空間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結論。
(1)賓川縣林地資源豐富,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46%,其中有林地面積較大,占比達67.99%,其次為灌木林地,面積占比為27.04%,再次為無立木林地,面積占比為1.99%,森林面積占林地面積的79.59%,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3.84%。
(2)森林優勢樹種組成相對簡單,以云南松林為主,面積占比達49.78%,其次為櫟類林,面積占比為26.41%,再次為喬木經濟林,面積占比為19.99%,其余優勢樹種面積占比較小;
(3)全縣林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受氣候、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林木生產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