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一,張 超,周 云
(長江師范學院 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重慶 408100)
涪陵地處重慶市中部,位于長江與烏江交匯處,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依托河流形成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再受到政策、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面臨破碎化、孤島化的困境。如何將這些沿江的線性文化遺產進行整合,在保護其原有價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經濟發展、旅游集合、生態保護等功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遺產廊道是始于美國的一種遺產區域保護方式,是指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通常帶有明顯的經濟中心、蓬勃發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娛樂及環境改善等特點[1],是基于線性遺產或遺產點群而形成的大尺度文化景觀空間。為了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此,借鑒遺產廊道理論,整合涪陵區孤立分散的文化遺產,對于保護涪陵區文化遺產、發展涪陵旅游經濟、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涪陵區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涪陵區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墊江縣。涪陵城區位于烏江與長江匯合處,扼長江、烏江交匯要沖,歷來是川東南水上交通樞紐和烏江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具有生態、文化、歷史價值。
收集國內外關于文化遺產方面研究的文獻資料,涪陵區城市總體規劃、涪陵區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旅游規劃等相關圖紙和文字,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分析、整理與歸納,為研究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奠定基礎(圖1、2)。

圖1 涪陵區文化遺產空間分布
通過實地調研考察確定涪陵文化遺產廊道的分布和保護現狀,實地拍攝照片進行資料整理,在對文獻分析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總體格局。
根據我國國務院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文件,將我國文化遺產劃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的文物[2],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涪陵區狹義的文化遺產,具體調查情況見表1。

表1 重慶市涪陵區文化遺產現狀
涪陵區自然資源具體調查情況見表2。

表2 重慶市涪陵區自然遺產現狀
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積淀,涪陵區文化景觀遺產類型豐富、歷史悠久,具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多種形式,并且呈現出以長江、烏江為軸線的線性分布特征,這為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遺產廊道具有文化保護性和景觀生態性,同時也具有旅游開發的綜合性功能。最關鍵的是需要整合遺產廊道中各個要素資源,并且將這些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3]。其一遺產廊道能夠充分將文化的價值性挖掘出來,需要選擇的文化遺產要在研究的范圍內,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第二點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的分析當地的格局。第三點是需要重視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平衡發展,考慮到旅游活動的質量以及吸引力。
遺產廊道注重整體性,強調了空間格局,保護具有價值的資源,遺產廊道主要有4個構成元素:解說系統、遺產資源、路徑、植被廊道。植被廊道、路徑和遺產所處的節點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說明,解說系統是對三者的綜合和具體解釋,遺產廊道規劃主要也是由著四部分組成[4,5]。
4.2.1 綠色廊道
綠色廊道的建立需要盡量和主導的風向保持平衡,這樣可以加快空氣的流通,發揮出自身的獨特作用[6]。構建以沿江“一帶”為中心的連續綠地生態系統作為基底,穿插集休閑、觀賞、游憩和保護為一體的綠道,串聯起涪陵濱江綠化帶與武陵山森林公園。
4.2.2 游覽路線
在游覽線路的選擇原則上,首先要確定核心文化景觀的位置,了解其他文化景觀地理位置,然后通過后期對遺產廊道的路線進行規劃。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自身的功能以及形式都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從而保持遺產廊道的連續性[7]。以現有的交通網絡為基礎,對涪陵區內外部的交通道路系統進行完善,在烏江和長江的交通組織上進行結合,讓水運和陸運能夠有效的聯系,加強景點和景點之間的有效聯系,對濱江帶綠化進行道路特色規劃,設置觀景平臺,強化游覽體驗。
4.2.3 解說系統
對涪陵區各個文化景觀遺產景點進行有效的分區,并且要突出各個區域的主題特色,各個區域當中,需要設置不同的主題以及內容,讓人們能夠更加了解不同主題的特色。對每個景點的特色進行詳細的講解。比如,在長江古韻區重點講解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的過程演變,組織一些中小型互動性體驗活動,讓游客參與其中感受下以前的歷史。在烏江風景區這一塊,則更多是讓游客親近接觸大自然,體驗大自然不一般的風景。我們可以通過讓游客自己種植樹并貼上他們的標記,這樣不僅起到了留念的意義而且多種樹有利于環境的保護[8]。
根據以上的調研分析,以長江、烏江為主軸,圍繞豐厚的文化遺產和優越的自然景觀,形成 “一帶一環兩區”的總體格局(圖2)。

圖2 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規劃總體格局
(1)“一帶”。涪陵區境內長江西段與烏江段總長72 km,這條軸線周邊匯集了絕大多數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氣象萬千的長江沿岸,秀麗優美的烏江畫廊是涪陵最為壯麗的地域特色。因此,這條軸帶是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的重要依托。
(2)“一環”。為串聯起碑記橋、小田溪墓葬群等節點,規劃道路環線:濱江大道——涪清路——江白路——319國道——182縣道——319國道——白天路——武白路——學府路——022鄉道——182縣道——319國道——南涪高速——渝建路——銀百高速——渝巴路,建設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3)“兩區”。根據涪陵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化遺產結構,打造長江風韻區和烏江印象區。長江風韻區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周易園為核心,結合高峽平湖的自然資源,構建以人文特色生態文化圈。烏江印象區以816地下核工程與武陵山為核心的自然風貌工業文化圈。
本文對重慶市涪陵區文化景觀遺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在對其現場調查并分析其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涪陵區文化遺產廊道總體布局和規劃:“一帶一環兩區”,指出了文化遺產廊道的重要性。其目的和意義在于促進涪陵遺產的保護和廊道的整體開發,為后續類似案例提供借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