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繼丹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5)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護理專業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我院分析用人單位對臨床一線護理人才的客觀要求,結合本專業畢業生從業現狀和職業生涯發展情況,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群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于2019 年開展了護理專業用人單位、畢業生滿意度調研工作,現將調研情況與結果報告如下。
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 號),明確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1]。2019 年6 月教育部出臺《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 號),指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2]。2019 年8 月,教育部為加強高等職業學校教學基本建設和專業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委托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印發了18 個大類410 個專業教學標準,其中包括護理專業,對專業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體系與核心課程、專業辦學基本條件與教學建議等10 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我院護理專業辦學歷史悠久,2000 年開始招收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2015 年招收三年制護理專業學生,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專業人才培養經驗。但在新時代和新的發展階段,要培養滿足衛生行業新需求的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必須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高水平的人才培養方案應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最重要的是需要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3]。因此,我們于2019 年啟動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追蹤調研工作。
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進行調研。選擇用人單位的依據是錄用我院畢業生且與我院有合作育人經歷的單位。調查形式是通過問卷星平臺生成二維碼,在用人單位工作群中發放,由被調查者自愿填寫并提交,最終收回有效答卷419 份。畢業生發展情況調查同樣通過問卷星平臺生成二維碼,由往屆畢業生班主任在班級群發放,最終收回有效答卷469 份。
用人單位調研重點是未來3 年護理人才需求情況及對我院畢業生的滿意度、能力與素質評價等,畢業生調研重點是職業發展狀況及對教學管理和課程改革的建議等。
2.1.1 接受調研的用人單位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用人單位基本情況
2.1.2 未來3 年護理人才需求情況(見表2)
2.1.3 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素質的滿意度(見表3)
2.1.4 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能力的滿意度(見表4)
2.1.5 用人單位認為我院畢業生還需加強培養的能力 調研結果顯示,用人單位認為我院畢業生還需加強培養的能力,第一是評判性思維能力(48.21%),第二是解決臨床問題能力(45.82%),第三是科研能力(45.36%)。
2.1.6 用人單位反饋的我院畢業生近3 年離職情況 調研結果表明我院畢業生就業較為穩定,離職率不高,離職10 人以上的調 研 單 位 僅 占18.62%,5~10 人 的 占22.2%,1~4 人 的 占32.94%,沒有離職的占26.25%。
2.2.1 畢業生基本情況(見表5)
2.2.2 畢業生工作中的困惑(見表6)
2.2.3 畢業生工作穩定性和滿意度(見表7)
2.2.4 畢業生對教學管理和課程設置的建議(見表8)
表2 用人單位未來3 年護理人才需求情況
表3 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素質的滿意度
表4 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能力的滿意度
表5 畢業生基本情況(%)
表6 畢業生工作中的困惑調研結果
表7 畢業生工作穩定性和滿意度(%)
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基本情況調研反映出我院護理專業學生就業狀況較好,三級醫院就業的畢業生占76.97%,月薪在5 000 元以上的占53.73%,但我院2018 屆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三級醫院就業的占38.60%,2019 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低于50%,三級醫院就業者占比約為20%,兩者存在明顯差異。這說明近兩年護理專業就業形勢發生了變化,與三級醫院招聘護理人員時對本科生的需求增加有密切關系。本次調研中用人單位未來3 年招聘護理人員的學歷需求,本科學歷占90.69%,高職或專科學歷占41.53%。提示我們對在校生進行就業指導時,要正確分析目前的就業形勢,引導畢業生立足于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尤其是二級醫院,先就業后擇業,對職業生涯做好長遠規劃,夯實基礎,同時考慮專升本以提升學歷,為將來謀求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
表8 畢業生對教學管理及課程設置的建議(%)
調研畢業生是否有辭職或轉行的想法,結果表明,從來沒有的只占21.75%,經常有的占28.78%。有辭職或轉行想法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認為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占25.8%),第二是不想上夜班(占22.39%),第三是認為護理工作辛苦(占20.26%)。對畢業生目前月薪的調查結果顯示,5 000 元以上的占53.73%,8 000 元以上的占17.91%,但畢業生對薪酬滿意度較低,只有24.52%的表示滿意。此調查結果表明畢業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有待進一步加強,需要轉變自身的就業觀念,利用一技之長服務患者、服務社會,在獲取一定的薪酬的同時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
用人單位認為護理人員應加強培養的能力排在第一位的是評判性思維能力(48.21%),第二是解決臨床問題能力(45.82%)。用人單位對護理人才能力需求排在第二和第四位的分別是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別占73.51%、60.38%。這些能力不是通過傳統灌輸式教學就能夠培養的,而要通過訓練不斷提升。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調研結果非常一致,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應加強培養的能力首先是臨床思維能力,其次是人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評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推行課程思政,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勢在必行。專業課程推行課程思政,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強化專業課程育人。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靈活運用思政教學案例,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育人效果。
調研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對護理人才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臨床護理技能。臨床護理技能不是通過課堂學習得來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實訓設備,通過模擬仿真實訓不斷提升。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應體現現代醫學人文關懷理念和專業文化,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為目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一是空間布局合理,利用最大化,凸顯實用性;二是技能訓練模塊可獨立、可整合、可升級,保證實訓的開放性;三是投入注重效益、實訓資源共享,服務社會,保證資源的共享性;四是緊貼課程標準和職業要求,體現衛生行業的科學性;五是緊跟行業發展,不斷更新實訓項目,保持其在全國的先進性。
用人單位認為我院畢業生需要加強培養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科研能力,這與畢業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申報課題和發表論文的調查結果一致。62.69%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應該加強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排在第一位。根據此調研結果重新構建課程體系,既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也要有利于培養其整體素質[4]。遵循“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崗位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原則,以提升學生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根據就業崗位群和技術能力要求,參考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職業標準),優化課程體系。注重醫學基礎課程教學,為學生繼續教育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公共基礎課程增設人際溝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增設護理人文與科研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研能力。
及時構建畢業生質量追蹤與在校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互動機制,是切實提高畢業生崗位勝任力、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5]。通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及畢業生自我評價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客觀全面地衡量專業辦學水平。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速度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職業教育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對照國家教學標準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找準人才培養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理念,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辦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