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肖霞,舒 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糖尿病足、壓力性損傷、血管性潰瘍、術后傷口、放射性傷口等慢性傷口患者日益增多,各種意外、突發事件導致的創傷發病率大幅度上升,對傷口治療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研究表明,傷口治療師作為傷口管理的高級專業人員,在提高傷口管理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傷口治療師,提高其對現代傷口治療理論及各類傷口評估、處理、評價等技巧的認知及運用能力,具備獨立處理各類疑難傷口能力,并能帶動、提高臨床醫務工作者傷口治療整體水平,我院與歐洲傷口管理協會(EWMA)聯合成立了國際傷口治療師培訓學校,設計以傷口治療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采取小班授課+工作坊+臨床實踐培訓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告如下。
2018 年7 月至2019 年8 月選擇全國各地參加傷口治療師培訓學員74 名,其中第1 期(培訓時間2018 年7—8 月)學員28 名,第2 期(培訓時間2019 年2—4 月)學員28 名,第3 期(培訓時間2019 年7—8 月)學員18 名。年齡24~49 歲,平均(33.85±5.97)歲;工作年限1~29 年,平均(12.31±6.57)年。其余基本資料見表1。
納入標準:(1)學員年齡24~49 歲;(2)工作單位為二級及以上醫院;(3)初級及以上職稱;(4)臨床醫務工作者。排除標準:(1)不能及時參加該期培訓者;(2)非醫務工作者。
1.3.1 組建傷口治療師教師團隊 首次培訓前,邀請國內業界專業人士組建多學科教師團隊,分配理論授課及工作坊、臨床實踐指導任務。教師團隊共50 人,包括燒傷慢創教授專家13名,內分泌科教授1 名,胃腸外科教授1 名,血管外科教授1名,康復科教授2 名,康復科護士1 名,內分泌科護士1 名,傷口/造口治療師或專科護士30 名。
表1 74 名學員的基本資料
1.3.2 培訓方式 培訓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兩部分。采用小班授課+工作坊+臨床實踐培訓模式,理論授課2 周,臨床實踐6 周(每周五返校參加工作坊活動)。
(1)小班授課:在理論授課前,對全體學員進行傷口理論知識摸底考試。理論課程由國內知名專家教授講授,內容涉及傷口基礎知識、臨床營養與傷口愈合、傷口評估、常用傷口處理技術、傷口各論(壓力性損傷、糖尿病足、下肢血管性潰瘍、術后傷口等)、綜合治療、傷口護理進展、傷口個案收集、現代敷料的選擇與應用、臨床科研及專業實踐能力等方面。
(2)工作坊:教師進行理論授課和操作示范,講解操作中的要點及注意事項,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練習。對操作重點和難點教師手把手教,要求學員獨立規范完成操作。學員在練習過程中隨時提出問題,教師及時解答并點評學員的操作。工作坊訓練內容包括利用傷口模型進行傷口換藥、傷口清創、傷口包扎、傷口負壓,下肢動靜脈潰瘍的護理及壓力療法,傷口護理產品展示及使用方法等。
(3)臨床實踐:與具備臨床教學資格的10 家三級甲等醫院取得合作,作為傷口治療師的臨床教學培訓基地,由資深傷口治療專科醫師及專科護士負責臨床帶教工作。學員需輪轉2 個臨床教學培訓基地,每個基地輪訓3 周,共6 周。
1.3.3 考核方法 主要從課程理論考試、傷口個案書寫與報告、現代敷料的品種與特性手冊制作及理論考核、傷口個案討論參與情況、培訓出勤情況等方面對學員進行綜合評價和考核。學員理論考試及臨床實踐報告成績必須都達到及格水平以上。
(1)比較培訓前后學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正式上課前對所有學員進行傷口造口理論考試,理論學習結束后再次對學員進行傷口造口理論考試,比較培訓前后學員對傷口造口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培訓前后由臨床帶教教師對學員進行操作技能考核。
(2)比較培訓前后學員臨床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實踐前后由臨床帶教教師依據實踐考核標準對學員進行臨床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考核與評價。
數據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學員培訓前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和臨床綜合能力評分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學員培訓前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學員培訓前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階段 理論知識75.26±6.82 81.57±5.31-6.733 0.000 n培訓前培訓后74 74 t 值P 值操作技能76.29±6.17 83.15±3.91-8.079 0.000
表3 培訓前后學員臨床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3 培訓前后學員臨床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評分比較(±s,分)
階段 團隊協作能力78.39±4.87 88.61±3.98-13.969 0.000培訓前培訓后74 74 t 值P 值n 臨床實踐能力75.20±6.47 85.18±3.71-11.499 0.000臨床思維能力74.39±5.04 85.97±4.27-15.091 0.000
小班授課人數控制在30 人左右[2],由于學員相對較少,教師在課堂上能更好地與學員交流,鼓勵學員深入思考,對學員的疑問能及時詳細地進行解答,使學員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小班授課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更容易關注到每一位學員,了解學員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及時獲取教學效果反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4-5]。本研究中3 期學員均來自臨床一線,有一定的醫學基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旁征博引,多引入臨床案例,使學員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有利于對知識的消化與理解。顧佳慧[6]認為小班教學有利于醫學生的培養。本研究顯示,74 名學員培訓后理論知識考試成績較培訓前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班授課+工作坊+臨床實踐培訓模式有利于提高學員的理論水平,提高教學效果。
工作坊是一種新型實踐教學模式,先由教師進行操作示范和講解,然后由學員動手練習,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學員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并且保證每個學員都能進行實踐操作,提升整體培訓效果[7-8]。利用工作坊,教師針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理論授課和操作示范,學員動手練習,教師對學員進行系統、規范、全程指導和強化訓練,及時發現學員在訓練過程中的錯誤并糾正,指出該操作項目的重點、難點及注意事項。工作坊培訓模式注重學員的參與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確保學員掌握操作技能并能靈活運用,有效提高學員的操作能力。從表2 可以看出,74名學員培訓后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班授課+工作坊+臨床實踐培訓模式有利于提高學員的操作能力。
臨床實習是學員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9]。本組學員臨床實踐6 周,輪轉2 個臨床教學培訓基地,從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傷口,同時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準備1 個臨床個案進行分享。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教師將學員帶到各專科病房,將臨床典型案例呈現給學員,同時講解不同案例的傷口護理重點和難點,指導學員規范進行傷口護理。同時,學員通過收集病例,向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傷口的發生、發展及治療經過,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不同治療手段的優缺點,最終選擇合適的傷口治療方案。在充分進行技能訓練的前提下,教師親自指點每個學員,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在臨床實踐中,要求學員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個案匯報,由全體學員共同對個案護理進行討論,教師進行最終點評,以促進學員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夯實理論基礎[10-12]。從表3 可以看出,74 名學員培訓后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班授課+工作坊+臨床實踐培訓模式有利于提高學員的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最終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