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瀛,王 焱,王月瑤,田東山,陳碧桃*
(1.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2.廣東省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社區藥學服務(Community Pharmaceuticalcare,CPC)是藥師以社區患者為中心,提供用藥咨詢和指導、合理用藥宣教、疾病監測與預防等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醫改的深入推進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慢病管理的主體責任逐漸下沉到社區醫院和零售藥店,必將對社區藥學服務人員的數量與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為了應對上述問題,促進我省社區藥學服務健康發展,研究團隊通過文獻調研的形式,對社區藥學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選取我省部分社區醫院的藥學技術骨干、連鎖醫藥零售企業的藥師為調研對象,采取文獻分析、開放式調研的方法,對社區藥學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為制定相關制度提供依據。
在中國知網的高級文獻檢索欄以“社區藥學服務”為主題,搜索時間設為2015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6 月11 日,檢索到文獻68 篇,其中碩士論文1 篇,會議報告5 篇,期刊論文62篇。各年份文獻發表數量見表1。

表1 各年份文獻發表數量
初步研讀以上文獻發現,主要內容有6 方面,分別是社區藥學服務現狀與對策研究,慢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用藥相關研究,認知度和需求調查,信息化與新工作方法研究,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其他。大多數文章的內容涵蓋以上2~3個方面,我們結合文章摘要對研究內容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見表2)。
在通讀以上文獻,重點研讀現狀與對策研究的文獻基礎上,對當下社區藥學服務突出且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1)基層社區藥師數量明顯不足,素質良莠不齊。(2)醫生和護理人員對藥師認可度不高,藥師的權威性尚未建立。(3)基層藥師培訓機制尚未建立。(4)基層藥學服務水平整體偏低。(5)政策規劃過于超前與衛生機構不執行藥監政策的情況并存。

表2 68 篇社區藥學服務文獻研究內容分布情況
開放式調研對象為我省連鎖藥店門店藥師(32 人)、單體藥店藥師(11 人)、社區醫院的藥學技術骨干(5 人),共48 人,調研對象地區分布情況見表3。采取座談方式進行開放式調研,對文獻調研總結的幾方面問題進行析因開放式問答,調研對象間可自由討論。

表3 開放式調研對象地區分布情況
開放式調研印證了文獻分析的多數結果,除對第(1)(4)個問題進行校正外,還提出新的問題。開放式調研結果顯示,除人員素質低外,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社會藥店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將第(1)點改為“基層社區藥師隊伍建設不足,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制度催生掛證現象嚴重”更為準確。在慢病的藥物治療方面,社區醫院好于社會藥店,但社會藥店的GSP 規范化程度較社區醫院高,因此將第(4)點改為“基層藥學服務整體水平低,內部藥學管理水平不均衡”更為準確。開放式調研過程中還發現新的突出問題,即基層藥師專業理想與現實生存間的矛盾,這也是制約目前基層藥師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對文獻分析和開放式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將突出的問題總結為以下6 個方面。
到基層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藥學專業畢業生寥寥無幾,這一方面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基層人員收入不高有關。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制度[1]要求和生產企業、技術單位對執業藥師證管理不重視,導致生產企業、技術單位人員將執業藥師證掛靠在社會藥店的現象十分普遍[2]。
在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培養臨床藥師需要具備一些條件[3]。例如,除了配有分析儀器的獨立藥學實驗室外,還要有可以隨醫護查房、參與病案藥案討論、藥歷點評等的工作軟環境[1]。但基層社區衛生機構與社會藥店均不具備以上條件。醫、藥、護三者,有分工而無協作,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發揮藥學工作者的作用。這種實際工作中“藥與醫、護不融合”,一方面會導致醫生和護理人員對藥師的專業技術認可度不高,另一方面還會導致藥學人員藥學服務能力無法提升。
參與本次調研的5 名在衛生院工作的藥師非常渴望到大醫院學習。然而,我省多數基層單位沒有相應培訓制度。參與本次調查的藥師反映,近5 年沒有到大醫院培訓學習的機會。與全科醫師隊伍建設的規范制度相比,社區藥師隊伍建設要落后很多,這也是當前基層藥學服務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短板[4]的原因。連鎖藥店藥師的學習培訓,幾乎全部來自企業內部,單體藥店藥師幾乎沒有培訓機會。
首先,多數基層單位仍處在從“以藥品供應保障為主體”的傳統工作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參與臨床用藥為主體”的藥學服務模式轉變的初始階段。例如,本次調研的5 家鎮級衛生院,雖然在慢病的藥物治療方面做了一些社區科普工作,但藥品供應保障層面卻很混亂,藥品采購和借、退藥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其次,藥品監管控力度的加大,社會藥店在GSP 管理規范方面優于醫療機構,但在藥學服務的專業化技術層面卻較社區醫院差。
2020 年初,廣州市注冊執業藥師10 597 人,連鎖藥店3 481家,單體藥店3 215 家,執業藥師平均配備率為158.26%,與《“十三五”國家藥品安全規劃》“所有零售藥店主要管理者具備執業藥師資格、營業時有執業藥師指導合理用藥”的要求(普通藥店需配備兩名執業藥師和兩名執業中藥師)還有一定差距,與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制度的最高要求差距更大[5]。而用執業藥師內部分配來解決總量不足問題,可能會引發單體店大量倒閉和外省掛證亂象。
基層衛生機構一直沿用藥師職稱評價制度,也不認可執業藥師證的執業資格,所以基層衛生機構的藥學工作人員考取執業藥師的比例很低;而單位對藥監局出臺的政策持事不關己的態度,也不利于“醫藥分家”宏觀醫改政策的推進。
專業技術人才儲備是落實“醫藥分家”、分級分類管理等醫改政策的必要條件。我們承認,政策制定的適度超前,對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引領作用,但過度超前的政策會擠壓行業誠信底線,反而失去政策的公信力。改革過程中的“政出多門”,藥監局與衛生廳政策“互不認賬”,也是醫改政策頻繁出臺而始終不得法的原因之一,希望能在大部制改革后得到改善。
基層藥師在學校和各種培訓中,接受的教育強調用藥的“經濟性原則”。經濟性就是指在保證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患者支出,這也是大多數藥師的專業理想。盡管藥師對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態度積極,但社區藥房的收益仍主要依靠調配處方和銷售藥品[5]。這導致基層藥師專業理想與現實生存之間出現矛盾。基層藥師的工資、獎金到底由誰支付更合理?如果藥學服務的獲益對象是患者和醫保單位,那么基層藥師的工資由醫保單位或者患者支付是否可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衛生系統全科醫師隊伍建設制度,如定向培養、定點培訓等,推動社區藥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強高校藥學專業教學改革,使教學內容與藥學服務崗位能力需求相適應;另一方面,加強在崗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藥學從業人員不僅要“精藥”,還要有醫學、護理學、醫療器械、消毒和保健相關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注重跨學科的融合教育,培養新型藥學服務人才。
在技術規范方面,急需實現藥學服務標準化[6]。結合基層實際,制定分級藥學服務標準,既可以避免藥師工作的隨意性,又可以擴大年輕藥師的成長空間,促使他們成長成才。在績效考核方面,打破以銷量提成分配獎金的制度。建立以基本業務素質、常規工作、團隊協作、患者滿意度等綜合評價的考核標準。醫療機構重啟藥師服務費制度,鼓勵藥學工作人員在促進合理用藥、減少資源浪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建立合理的資金支付渠道,使患者獲得公平、高質的社區藥學服務。其次,完善基層藥師工資制度,破除“專業理想與現實生存”的矛盾,讓藥師在追求專業技術發展的同時,擁有陽光的職業心態。最后,向藥師適度放開部分藥物的處方權,使其為患者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務。目前,加拿大的省級政府已批準藥師具有不同權限的處方權[7]。
隨著我國“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等醫改目標的逐步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整體不高,社區藥學服務又是社區衛生服務的短板,是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整體水平的著力點。本文基于文獻分析和開放式調研雙重視角,分析我省社區藥學服務現存的6 個主要問題及其原因,為學校課程建設、行業考核標準和政府制度制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