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
作文講評教學是作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正如顧明遠先生在其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所云:“作文講評是根據作文教學的指導要求,在綜合批改中發現的優缺點,向全班學生分析和評論某次作文的情況。目的是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指出不足之處,使學生明白努力的方向。”《教育大詞典》的這段話指出了講評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義。
作為總結與拓展功能并存的教學活動,在作文講評教學中,學生積極的參與欣賞及創作并重的心理活動貫穿在講評的全過程中。如果把握好、保護好,能調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讓他們充當講評習作的再創作者,積極并樂于參與教師主持的講評教學活動,對講評課教學的效果將產生深遠而有意義的影響。
一、講評課是學生習作的審美場所,不是聲色俱厲的“審判”廳
雖然作文講評課是對學生一次習作的全面評價,這其中一定有意蘊豐富、語言精練、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現,但也一定不乏語言不流暢、內容缺乏新意的習作產生。如果,教師把一節讓學生充滿期待的“收獲課”,定位成“客觀公正”的“審判課”,其效果一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教學效果好不到哪里去,反而會在習作質量較差的學生心理上留下畏懼習作的陰影,揮之不去。
一位曾經有過中文系就讀背景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后回憶自己經歷過的一節習作講評課。他曾經不無感慨地說:“那是怎樣的一節課啊!記憶之深,影響之大,超乎想象!”那節課留在他記憶里的是難堪、驚愕、無地自容,進而在后來的學習中有了焦慮之感,影響到他的學習、生活,甚至人生。他的語文老師在幾百人上大課的學術廳里,當眾宣讀他的一篇習作——那不是一篇優秀習作欣賞,是被老師判定為“差勁”的作品。讓他想不通的是,自己作為中文系的學生,覺得那是一篇自我感覺不錯的抒情作品,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感情,事情也很真實,感情真摯,差不到哪里去,為什么教師要在幾百人的大課上宣讀?——多年后,他重讀那篇曾經帶給他難堪、甚至是恥辱的習作,并沒有覺得自己的作品差在哪里!他為此憤怒,認為這是老師難堪自己,對自己人格的侮辱。他發誓,今生他做教師,一定不會用這種粗暴、草率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學生。他認為,好的教師,首先是把尊重學生及其人格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學業及其他。
古人說,文武第一。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也應該有一個寬容和沉淀的過程。這位教師不喜歡的學生習作,未必就是真正的糟糕之作,有些作品不是嚴格按照習作要求完成的,或者不對教師的“胃口”,或許是主題跑偏了,但是從文章整體上衡量,并沒有教師判斷的那么糟。你不喜歡的,未必就是別人不喜歡的;現在不入流的,未必就是未來也不入流的。對文章的欣賞,有一個生活背景和心理共振的因素摻雜其中。沒有共同的認知和心理認同,評價的結果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許多世界名著都是經過了時間的過濾,才以名著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最初,許多名著并不被別人看好,甚至遭到排斥。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最初被稱為“只適合貧民窟的垃圾”,可是好多年以后,成為風靡世界的名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就學生作文來說,有佳作出現,就有質量較差的作品產生,這本來沒有什么奇怪。講評作品的得失,評價作品的質量本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教師和鑒賞者的視域是否寬廣,是否與作者的認識在同一視域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對待質量較差的習作,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愛迪生“三個泥板凳”的故事令人深思。教而育之,育而化之,是教育的正確態度和追求,切忌給較差的學生作品“判死刑”,給習作貼上“劣質”的標簽,讓習作者心理上永遠處在失意和自責中!
二、講評課是藝術欣賞課,不是教師拿著游標卡尺精密測量的“工程驗收課”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講評課教學更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教師首先從整體入手,對本次習作進行一個客觀而令人鼓舞的評價,這是教師所期待的,也是學生的心理預期。然后,對那些萌芽性質的作品進行點評和鼓勵,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誰都期待著在一次習作中有所收獲,希望得到正面評價與教師的認可。那么,怎樣對待那些較差的習作呢?怎樣通過客觀的、藝術的、讓學生樂于接受的講評,讓習作者明得失、改正不足,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
其實,在學生的心底里,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愛迪生的泥板凳”。任何學生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即使不會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至少這次習作一定會比上次強一點,盡管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點點進步,也期待著教師來發現和肯定。如果教師用衡量優秀習作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的習作——甚至用文學名作的標準去度量,會令大多數學生為之沮喪。有時候,教師的期待往往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去甚遠。如果教師把學生的習作在橫向對比的前提下,能對學生的習作水平再進行一個縱向對比,就會發現許多的學生在緩慢的進步,在超越上一次的自己,盡管這種進步不那么起眼。哪怕只是較差習作里的幾個頗有新意的句子,或者新穎別致的用詞,也是值得教師驚喜的。通過欣賞與講評,讓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小小的成功,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藝術。我們不妨在較差的習作中找到幾個好的句子或者語段,讀給大家共同欣賞,或者在紛亂的表達里發現一絲清晰的線索,幫學生厘清楚,對作者以后的習作不無啟發。盡管,在好的習作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但是對目前還不能一氣呵成佳作的學生來說,這就是難得的成果了。成功,總是在一點一點的進步中實現。
三、講評課是鼓勁課,不是令一部分學生望而卻步、情緒沮喪的“泄氣課”
習作,畢竟是孩子們心血的結晶,是一件閃爍著創造性光芒的、讓他們無比欣喜的新生事物。我們的習作應當容許孩子們思緒如天馬行空,無邊無際地翱翔,讓思想的靈魂自由飛翔。多方面的限制,反而失去了孩子們自由思考、盡情表達的天真和可愛。在成人的世界里,月亮是銀白色的。可是,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月亮可能是紅色的,也可能是綠色的,還會是他們喜歡的其他顏色。作文是他們主觀情緒的宣泄和表達,不必限制思維,更不必要求表達形式上的千篇一律。在他們的習作中,會附著上他們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會寄托著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我們鼓勵孩子們大膽習作,鼓勵他們自我欣賞,自我肯定,讓他們在慢慢欣賞中發現粗疏的地方,發現需要完善的地方。給孩子們一點時間去認識和創造,總比徹底否定,讓學生們心灰意冷、畏懼表達強得多。
講評課是鼓勁課。許多在文學上有造詣的作家、專家、學者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在對待孩子的創造上,鼓勵是一種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化腐朽為神奇,激發孩子們的創造熱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曾經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創作:一篇語句稚嫩的通訊稿的發表,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并將寫作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一篇小小的通訊稿,和史詩般的《蛙》《豐乳肥臀》等作品相比,何其微不足道。然而,就是那篇不起眼的通訊稿,激發了莫言的創作熱情,讓他成長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纖細的嫩芽是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應該感謝和煦的春風和溫暖的陽光,是它們不偏不倚,把愛給了幼苗。在習作講評中,我們要做富有愛心的陽光和春風!
如果我們把莫言第一次發表的通訊稿作為編輯的一次習作點評來對待,那么,正是這位寬容的、眼光獨到的編輯老師不經意的一次“點評”,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讓一棵幼苗在鼓勵中長成參天大樹!
沒有鼓勵的作文講評是失敗的講評。即使教師使出渾身解數,條分縷析,也很難讓學生產生自我進步的愉悅。教師越是恨鐵不成鋼般的批評指責,越是對學生習作狂轟濫炸般的否定,越是引發學生的自卑和畏懼。一個聰明的教師,是絕對不會選擇與學生的期待背道而馳的內容。
四、講評課教學是不受課堂時空限制的“正在進行時”,不是蓋棺論定的“結束時”
講評課是對一次學生習作的反饋和總結,但同時也是對學生日后習作練習的啟蒙和引領。講評教學是學生習作能力逐步提高、觀察生活情感日趨豐富、思想認識水平漸進式升華的重要環節。講評教學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可以隨時隨地,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完成對學生習作的講評;也可以以“習作欣賞沙龍”的形式,把學生聚合起來,自由表達暢談得失,精心修改共謀升華。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隨意地穿插對一兩篇習作的欣賞,作為教學重點小插曲,使得語文教學有聲有色,妙趣橫生,還讓學生在自由欣賞中有所領悟。甚至對批閱中出現的一兩個有新意的句子當眾欣賞,也會讓被點評者怦然心動,由此產生不竭的創造動力。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是相得益彰,受益無窮的。
對那些寫作技法不熟練、語言文字稚嫩的學生的講評,放在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二人環境中進行交流,教學效果一定很好。如果上大課,追求一種所謂的“氣場效應”,否定的不僅僅是一篇習作,還摧毀了一顆具有潛在創造力的心。教師要有一顆圣潔的水晶心,用愛的光芒照耀學生前行;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有一顆快樂的水晶心,讓他們用好奇的目光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受人世間的善良、真誠,用自己的筆,展現自己藏在心靈深處的童話世界。我們語文教師有保護和拂拭這顆水晶心的責任。
一次習作的講評,是為了后續習作的繼續和進步,是向上攀登的一級臺階。講評不是對習作的蓋棺論定,而是在肯定與鼓勵中讓學生揚起信念之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講評教學是沒有時空限制的“進行時”,而非令人沮喪的“過去時”。
作文講評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交流過程,其中,有學生對自己作品被承認的期盼,有對收獲一份喜悅的美好追求;有教師對學生習作的客觀評判,有對習作失誤得失的善意提醒,重要的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和保護。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