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蓉
一提到寫作,對很多學生而言,都會產生“寫什么”“怎么寫”等疑惑。寫作教學,面臨著三個大問題,一是學生不想寫,二是學生沒素材可寫,三是不會寫。在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習作任務。由此,筆者構建“習作預習單”,激活學生對作文的參與動機,聯系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實習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通過“習作預習單”來解決學生不想寫、不會寫作文的難題。
一、認識“習作預習單”,把握其應用價值
談起作文教學,怎樣讓學生主動去寫作,怎樣讓學生寫好作文,這些往往是教學難點。“凡事預則在,不預則廢。”在習作指導與實踐中,同樣也要重視“預習”要素。在每個單元,都有習作部分。我們結合單元習作內容,制定以“寫作”為導向的“習作預習單”作業。從“習作預習單”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對接學生與生活的關聯,利用預習單,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表達生活。顯然,“習作預習單”的設計,將重心回歸于學生的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地習作素材。同樣,“習作預習單”的設計,還要貼近學情,把握學生實際,要全面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體驗,做到有針對性指導。“習作預習單”,為學生創設了走進生活,表達生活的寫作情境,增強了學生寫作文的熱情和主動性。榮維東認為,在作文教學領域,先要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再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最后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這一邏輯思路,為推進“單元習作預習單”提供了契機。每個學生,都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學生認知經驗增長的重要載體。對于習作課堂,指導學生如何寫作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可寫素材。也就是說,在習作課堂,對習作話題的選擇與設定,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融合。可見,“單元習作預習單”的實施,學生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文字,來記錄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在動筆表達中,關注生活體驗,熱愛生活,寫出真情實感。“單元習作預習單”,填補了學生習作的動機,也豐富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最重要的是,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有情可表”。
二、設計“單元習作預習單”,構建先學后教支架
“單元習作預習單”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習作經驗,把握習作預習單的“導語”“內容”“支架”“評價”四個部分。
1.導語:打開習作思路,明晰定向性
習作預習單在設計時,“導語”要能夠打開學生的作文思路,具有定向性。寫作文,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要順應學生認知及思維特點,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教師在“導語”表達上,要能夠調動學生興奮點,抓住動情點,引領好奇心,由此產生寫作欲望和動機。舉例來講,“寫某一種美味飲食”,在進行預習單說明時,我們著重從色、香、味、形等方面,讓學生抓住“色澤”有何特點,“外形”有何特點,“味道”有何特點,“營養”有何特點。自己為什么喜歡這一美味,親自品嘗后有何感受,顯然,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表露出“垂涎三尺”的表情,瞬間迸發了寫作動機。
2.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促進自主表達
習作預習單的設計,在“內容”環節,主要結合學生實際,梳理要寫什么,選擇哪些素材,記錄哪些事件。該節是重點,在指導學生時,要整體把握,突出學生自主表達意識,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寫作情境。舉例來講,以“觀察”為主題的習作活動。觀察學生周圍的生活,有哪些寫作內容,如寫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處景。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活動。觀察日記,可以寫的內容很多,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抓住觀察的順序、方法,將所觀察到的事物特征、特點能夠運用語言文字寫得具體、生動。以“水仙花”為例,觀察水仙花與其他植物有何不同:一盆清水,就能養活它,不需要泥土;水仙花的根像一個“大蒜頭”,褐色的外皮,包裹潔白的“肚兒”;根下的白須密密麻麻,像老人的“胡須”。在觀察順序上,先整體寫水仙花,再寫它的生長環境、外形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刻畫水仙花的美麗。
3.支架:布設寫作思路,把握寫作要點
在習作預習單中,“支架”的概念,就好比銜接作文主體的各個關鍵點,以“寫作要點”的方式,呈現整個作文內容,幫助學生有序展開寫作,更好地自主表達。習作預習單的“支架”設計,可以是寫作要點提示,可以是寫作方法說明。以“喜歡的一種美味”為例,首先,既然是一種“美味”,就要有明確的“名稱”,學生需要確定寫哪一種食品或美食。如,可以是正餐,也可以是地方小吃,還可以是風味食品,或者是爸媽燒的菜,或者是爺爺奶奶包的餃子、包子等。接著,圍繞某一美食,展開相關內容的布設。對于美食有何特點,從美食的色、香、味、形等進行具體描寫,還要體現品嘗后的感受。最后,對美食進行總結,讓讀者由衷地喜歡這一美食。對于某一體驗的寫作,通常以寫事為主,抓住某些細節,來揭示某種情感,貫穿作者的親歷感受。舉例來講,六年級下冊“讓真情自然流露”,在設計“支架”時,重點是選擇某一生活經歷,厘清事情發展的脈絡,并從中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如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對事情發展中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刻畫,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4.評價:緊扣主題,體現多樣性評價
在“單元習作預習單”設計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習作熱情,鼓勵學生主動表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評價學生的習作,要緊扣寫作主題,明確評價目標和內容,注重評價的真實性、多樣性、可操作性。舉例來講,對于“美味”習作的評價,評價時要把握幾點,第一,為什么喜歡這一美食,作者要說明理由;第二,對美食介紹進行評價,美食的特色要突出;第三,要融入作者的心理感受;第四,延伸美味的制作方法和過程,以及美食文化知識。根據學生習作,設置評價標準。如美味的特色有幾個方面,哪幾個方面是重點,能夠寫具體、寫出作者的感受、寫出制作過程等。習作預習單的“評價”設計,要突出過程性,讓學生能夠從習作中找到快樂,樂于寫作。
三、強調“習作預習單”過程指導,做到有的放矢
習作預習單的設計,重點是啟發學生寫作文熱情,增強習作主動性,能夠為學生寫好作文提供參考“支架”。習作預習單,要體現綜合性、生活性設計,挖掘學生的生活素材,指導學生完成習作任務。在作文課前,提前布置習作預習單,讓學生有時間去認識、消化和體驗習作主題。學生結合自我生活經歷,確定習作主題和內容,圍繞習作“支架”,梳理習作的重點內容,讓學生“有物可寫”。教師在推進寫作指導時,還要注重“習作預習單”的反饋,調整預習單的內容,靈活設置小組交流活動。圍繞某一習作主題,創設交流平臺,讓學生參照“習作預習單”,就寫作關鍵問題展開碰撞,增強學生習作信心,讓習作課堂輕松、快樂、真實、高效。
總之,順承教材習作編排結構,整合“單元習作預習單”內容,為學生找準鮮活的生活素材,學生有了充分預習,作文教學才能不再難。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教育集團平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