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隆曉
我國擁有豐富的史籍,它們是傳統文化的寶藏。在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編寫者選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名篇,有選自《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有選自《漢書》的《蘇武傳》;有選自《后漢書》的《張衡傳》,等等。這些文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既具有歷史科學的特點,亦兼有文學藝術的成分。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是這些作品的復雜性,讓許多教師在教學時產生了困擾: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該如何著重展現這些作品的文學屬性,彰顯它們的“文學味”,從而避免上成一堂歷史課呢?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選修課文《項羽之死》為例來展示自己的想法。
春秋筆法——述而不作、敘而不議
要精準定位史傳類文本的文學性,就需要區分其歷史屬性。要在二者的比較中,凸顯出二者的差異,從而找到鑒賞的入口。因此,我引入了一個比較的維度——歷史和文學的差異與聯系。
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用高度精煉的一句話來概括故事內容,以此來讓他們感受歷史的敘事特性。
項王被圍垓下,竟自刎而死。
漢軍圍籍垓下,籍卒自刎死。
師:比較上述兩種不同的敘事方式,你可以看出什么差異?
生1:可以看出不同的立場。第一句稱項羽為“項王”,與司馬遷將其列入本紀有異曲同工之處,可見對其歷史地位的認可;第二句用“籍”來稱呼,直呼其名,可見對其蔑視,可以看出不同的態度。
生2:另外,第一句的“竟”字有一種惋惜之意。“卒”則是客觀陳述。
此時,我適時將春秋筆法的概念和特點告訴學生:像這種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的手法,有一個專有名詞“春秋筆法”;這種手法由孔子首創,它的特點是——微言大義。在這種比較中,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種記述歷史的態度和方法。
史遷筆法——多元敘事、互見評價
記述歷史和文學創作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司馬遷的《史記》不是純粹的歷史,它與《春秋》有很大的區別。司馬遷在敘述中加入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傳說,還有想象,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故事內容,增強了可讀性。司馬遷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采用多元敘事手法,創作出了有別于史書的充滿藝術感的作品。
接下來我讓學生概括《項羽之死》的主要事件,并探究其中的多元敘事手法。
一、細節傳說寄情懷
幻燈片展示四個主題事件:
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陰陵失道,田父紿之;東城快戰,眾將皆服;拒渡賜馬,烏江自刎。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別就其中最有心得體會的一個事件展開分析,探究春秋筆法和史遷筆法在敘述上的差異。
生1:我們組關注的是霸王別姬。我們的疑問是,項羽是否會真的唱上這一首充滿悲情的歌?司馬遷又何以知之?我想司馬遷在描述人物時運用了傳說、想象,也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生2:第三個事件寫了東城快戰的經過,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項羽是一個驍勇善戰之人,但是我覺得司馬遷也在這些描寫中暗藏著自己的看法,項羽有將才,沒有帥才;項羽是一個講個人英雄主義的人。
生3:“陰陵失道,田父紿之”這一段中的田父具有神秘的色彩,他竟然故意錯誤引導項羽,這點很讓人疑惑。這種寫法與寫史的嚴謹迥異,具有傳奇的色彩。或許,項羽當時真的不得人心,甚至是失民心。
生4:“拒渡賜馬,自刎烏江”這個部分將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做了一個升華。他是一個自負驕傲的人,決不允許自己被俘虜而殺害,對一個知恥重義的人來說,那是一種極大的羞辱,所以他選擇了自殺。這段應該也是一種傳說吧。
司馬遷在敘述中加入了傳說、想象、虛構、細節描寫等手法來完善人物性格,并由此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性認知。他采用的多元敘述方法對完善人物性格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言語議論寓褒貶
在眾多史傳類作品中,作者往往會通過“論贊”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所謂“論贊”,就是用以闡發作者或注家對人物、事件的評論。在《史記》中,除了論贊之外,司馬遷還通過作品中的人物的語言來表現和評價人物,這與一般的史學類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為探究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態度,我設計了“說項羽”的環節。通過“項羽說”“韓信說”“太史公說”“同學說”四個步驟,展現一個多元的、多層次的人物評價體系。
幻燈片展示:
項羽如是說: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韓信曾是項羽的手下,后來投靠劉邦,他與項羽之間的恩怨情仇紛繁復雜。也許,他對項羽的評價可以從側面感受到項羽本人的性格和失敗的緣由。
韓信如是說:
項王喑嗯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然后,我補充了史遷的言論。他的文字中有一個他的項羽,對于項羽的功過得失,教訓啟發,史遷的總結是最全面深刻的。
司馬遷如是說: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最后,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他們心中的項羽。學生從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出發,說出了個性的項羽形象。
學生如是說:
生1:項羽是一個任性而又有點呆萌的人。他的身上雖有缺點,但是依然很可愛。
生2:項羽是英雄,也是失敗者;是有功之人,也是罪人。
……
司馬遷通過互見的言語逐漸展現他心中的項羽。在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中,司馬遷將自己的評價在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來,讀者能夠在綜合這些評價的基礎上,得到人物的完整的印象。這既有寫史的要求,又體現了文學作品的靈活性,體現出了史傳類文本的特點。
在《項羽之死》中,司馬遷正是通過多元敘事手法將自己所理解的項羽多層次地展現出來,他不再是舞臺上那個簡單的悲劇英雄。正是有司馬遷的《史記》,才留下了一個精彩紛呈的項羽。對這樣的“圓形人物”,自然也是眾說紛紜,評價眾多,司馬遷又通過互見式的評價,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分析總結其中的功過得失,給人以深刻的認識。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