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嘉
【摘要】幼兒期是最容易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階段,因此,在此階段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會讓其受益終身。幼兒對于勞動的概念并不深,甚至大部分幼兒并不知道勞動是什么,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讓幼兒知道勞動,并熱愛勞動,從小就養成勞動的良好習慣。鑒于此,文章對培養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策略進行分析,意在給相關人員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基于勞動教育;幼兒;習慣培養;策略
有教育學家曾說過,要培養兒童的高尚品質,必須要進行勞動教育,關鍵在于促使兒童從小參與勞動,讓勞動成為其天性及習慣。目前而言,很多兒童屬于獨生子女,且家庭環境優越,大部分兒童的勞動意識并不強。部分家長將重點放在兒童學習上,而忽略其生存技能的培養,導致很多兒童從小就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因此,培養兒童的勞動習慣和能力的重任就落在了幼兒教師肩上。幼兒教師應該將培養兒童的勞動意識和習慣作為工作的重心,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將勞動教育滲入每一次教學中,讓幼兒明白勞動光榮。文章從幾個方面分析幼師在教育過程中如何開展勞動教育,意在為相關人員提供經驗借鑒。
一、創設勞動情境,營造勞動氛圍
幼兒園小朋友比較喜歡模仿,特別是模仿成年人的一些勞動行為,如打掃衛生、做飯等。但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并不愿意讓幼兒做這類事,導致很多幼兒從小就沒有勞動意識。即使部分幼兒愿意模仿家長來進行勞動,但還是被家長“扼殺在搖籃里”,幼兒就此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小孩子不需要進行勞動,這也是很多兒童沒有勞動能力的原因。所以,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給幼兒營造勞動的氛圍,培養其勞動能力。
例如幼師在進行《我長大了》一課內容教學時,應該給幼兒講解關于此節的內容,讓其明白自己可以幫助家長做一些家務事,可以學著大人的模樣獨立完成一些勞動。鑒于此,教師可以設置場景,讓幼兒在場景中完成相應的勞動。教師可以借助一些道具來布置場景,將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生活用品用于場景教學中,給幼兒講解,讓其回想平日家里的父母長輩是如何進行勞動的,讓幼兒模仿,完成一些較為簡單的勞動。如,在廚房里幫助媽媽洗菜、端盤子等,在洗衣房洗衣服、晾衣服等,打掃客廳的衛生,倒垃圾等。經過場景設置,讓幼兒體驗勞動教育,不但能讓其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還可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幼兒的勞動能力,讓其明白勞動的必要性。在場景模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對幼兒進行指導,給幼兒提供幫助,同時告訴幼兒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幼兒天性好問,教師也需要耐心給予教導,勞動過程中若遇到幼兒想做但又不敢嘗試的,如切菜,教師應該鼓勵其嘗試并指導他們使用正確方式操作,成功后給予表揚,讓幼兒感受到勞動的樂趣,提升勞動積極性。
二、利用節日氛圍,實施體驗教育
幼兒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的氛圍來進行勞動教育,利用節假日,可以讓幼兒對勞動的印象更深,借助節日的氛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節日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帶領幼兒真正體驗勞動的過程,并在體驗時給幼兒講解有關勞動的一些常識,緩解幼兒對勞動教育的排斥性,改變其勞動思維,從小培養其實踐能力[1]。
例如幼師上到《憫農》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幼兒講解關于憫農的詳細內容,讓幼兒真正理解,并感受其意義,熱愛勞動人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幼兒園可以在“五一勞動節”期間組織幼兒進行勞動,由教師帶領,開展不同的勞動教育任務。如,可以“勞動小能手”為主題,進行垃圾清除,帶領幼兒在園內或者周邊開展撿垃圾的活動。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觀察幼兒的表現,對于表現較為積極的幼兒給予表揚,對于較為懶散的幼兒應當給予鼓勵,讓所有的幼兒都積極參與到撿垃圾的活動中來,與此同時,幼師還可借此機會教育幼兒要珍惜清潔工人的勞動成果。還可以“班集體榮譽”為主題,開展班級勞動活動,教師引導幼兒為班集體做一件事,完成后在任務欄內標記。教師不要限定幼兒的勞動范圍,讓其自己想到并做到,同樣不可限定完成的時間。幼兒可以通過為班級里的花草澆水、整理書桌等來完成勞動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鼓勵,讓幼兒做得更好。教師還可以“我是小能手”為主題,引導幼兒加入班級的“除塵”活動中,或者午睡后幫助教師整理床鋪等,同時,教師需要教育幼兒珍惜其他人的勞動成果,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三、借助親子活動,體驗勞動成就
幼師和家長的溝通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有家長也都希望成為自己孩子的良師益友,陪同幼兒一起成長,幫助其培養勞動能力、自理能力,幼兒也希望在家長的陪伴中成長。鑒于此,幼兒園可借助親子活動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以此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同時這也是給家長及幼兒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例如教師上到《爸爸和媽媽》的內容時,可借助此話題邀請幼兒的父母來到幼兒園中,共同參與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勞動技能比賽,讓幼兒為自己的父母穿衣或鞋,在此過程中,不僅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給自己穿衣服的經歷,還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良性競爭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幼兒勞動的積極性和技能。同樣,教師還可組織自助餐親子活動,讓幼兒與家長一起完成自助餐。在自助餐活動中,父母為主,幼兒為輔,共同完成自助餐食材的準備,幼兒可以幫助父母清洗食材,對食材進行擺放,還可幫助父母拿所需食材等,最后共享勞動成果。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可以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并學到一些勞動技能,還可感受和分享勞動成果的喜悅,同時也從中體會父母平時的不易。教師還可組織植樹活動,邀請幼兒的家長與幼兒一起為幼兒園植樹,幼兒可在植樹過程中幫助家長挖土、栽樹、蓋土、澆水,即使整個過程會比較臟,但幼兒會從植樹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也達到了勞動教育的目的。
四、創造勞動機會,培養勞動習慣
幼兒園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給幼兒創造勞動的機會,培養其勞動習慣,讓其從小熱愛勞動。但是,勞動習慣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幼兒園要給兒童創造更多勞動的機會,讓其真正體驗勞動。
例如教師上到《我會》的一節內容時,可以讓幼兒說出自己所會的勞動,然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如,幼兒說自己會整理房間,教師就要為其創造機會,讓其展示自己整理房間的能力,教師可在幼兒午睡后讓其折疊自己的被子并整理床鋪。有的幼兒說自己會洗碗,幼師便可給幼兒創造洗碗的機會,讓幼兒吃完午餐后自己動手洗碗,幼兒在洗碗的過程中,幼師可在旁進行指導,幫助其一次性將自己的碗洗干凈,讓其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師可以讓幼兒將這些行動一直持續下去,循序漸進地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也有的幼兒說自己會掃地,幼師也應該為其創造掃地的機會,定時讓幼兒給班級進行大掃除,在幼兒打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旁指導,讓幼兒做自己能做的,避免其做一些有危險的行為。教師要給幼兒創造勞動的機會,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讓幼兒愛上勞動,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勞動,進而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提升教育的效率,實現教育意義。
五、借助游戲過程,培養勞動習慣
幼兒屬于好動群體,因此,教師在培養的過程中便要將其特點利用起來,利用好幼兒的特點,便能將教育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可借助游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培育,通過在游戲中設計勞動,讓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逐漸培養其良好的習慣[2]。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針對性地設計游戲讓幼兒來完成,并通過游戲的方式達到勞動的目的。教師可以將幼兒平時玩的球類打散,隨意分布,然后讓幼兒將所有球都收集起來。教師可以將此過程設計成游戲,讓幼兒分組,將球撿到對應的框內,采用限時的方式對幼兒的成果進行判斷,看哪一組幼兒收集的球最多即為勝利,并對獲勝的幼兒進行獎勵,以此鼓勵幼兒再接再厲,并以勞動為榮。教師對幼兒鼓勵后,還可為幼兒講解通過這一個游戲,其不僅進行了勞動,還在勞動過程中獲得了快樂,并讓其記住這一時刻。同樣,教師在給幼兒講解植物的過程中,便可讓其參與到給植物澆水的游戲中來,看看誰澆的最多、最好。教師可組織幼兒在校園中為植物澆水,并告知其不得過多澆水,也不能澆得太少,一個小時后看看誰澆得最好,勝利者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教師在組織幼兒澆水時需考慮幼兒的能力,游戲設計必須在幼兒的能力范圍內,在讓其勞動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安全問題,通過游戲的方式,不僅讓幼兒獲得快樂,還能讓幼兒愿意勞動。通過多次組織游戲,也能達到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目的。
綜上,幼兒園實行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勞動的習慣,還能讓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進而明白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進行勞動教育,讓家長參與其中,也可改變家長對幼兒的勞動觀,促進家長勞動意識,讓其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實施,堅定勞動教育的信心。勞動教育對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具有很大意義,因此,家長及幼兒園都應該重視,將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當成重點。
【參考文獻】
[1]吳彩虹.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J].求知導刊,2019(18):154.
[2]梁宇翔.基于勞動教育的幼兒習慣培養策略[J].遼寧教育,2019(2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