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創新的要求,是深化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俄語電視新聞課是俄語專業課程中最能反映俄羅斯時事熱點、民族價值取向的課程之一。本文在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內涵與外延的前提條件下,探究在俄語電視新聞課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俄語;電視新聞;教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2]。“課程思政”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體現,是堅持黨教育領導制度社會主義方向的表征。如何在各門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是目前全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全球化時代不斷增強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鑒,離不開外語學科、外語課程的深度參與和積極作用,也是外語學科的優勢所在與應有的歷史責任[3]。俄羅斯與中國現正保持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在貿易、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對國內高校培養俄語人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俄語電視新聞是高校俄語專業開設的課程中最具時效性、最貼近俄羅斯時事與國情的課程之一。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是對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全新挑戰。
1 “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
區分“課程思政”與傳統的思政課程,能夠更加明晰前者的內涵與外延。高校思政課程是為了有計劃地教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等而專門開設的基礎性課程。
“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可以彌補思政課程的不足,它不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課程觀,屬于教育理念,能有機融入立德樹人各種功能,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功能,既讓課程承載思政,又寓思政于課程,真正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向互動[4]。“課程思政”是課程與思政的有機結合,即在專業課程的框架內,將育人目標融入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滲透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學生勇于承擔自身的社會使命,并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理想,鞭策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如果說,傳授專業知識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明線,是顯性的知識線,那么思政教學則是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暗線,是隱性的思想線。
明晰“課程思政”的內涵能夠更加準確地劃定其外延,進而可以避免對其內涵理解不足而導致的踐行范圍受限。原則上,高校內開設的各類課程均可成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均需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承載育人的重要功能。因此,“課程思政”覆蓋面大、外延廣,又被稱為新時代“大思政”。
2 俄語電視新聞課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
俄語電視新聞課程是為高校俄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發展課程。俄語電視新聞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聽俄語電視新聞的音頻;回答一組與新聞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以選擇題的形式體現;針對回答錯誤的問題,反復聽音以確定相關信息;講解音頻中涉及的重要時事熱詞、固定表達等。
俄語電視新聞緊貼時事,主題豐富,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在眾多俄語專業課程中,俄語電視新聞課最具客觀性、廣泛性及時效性。可以通過以下4個路徑來實現俄語電視新聞課的“課程思政”教學。
2.1 增強教師的思政意識
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將“課程思政”融入外語課堂,應從教師出發,增強其思政意識,提升其政治素養。
首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夯實政治理論基礎能夠確保教師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在思想上永葆先進性。只有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儲備,才能將理論學習的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進而避免“課程思政”教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可通過多樣化途徑進行理論學習,如借助權威著作或線上課程來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關注國家大事、新聞熱點來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銳度等。
其次,增強育人意識。只有樹立“課程思政”的教學觀念,真正將思政的思維和意識融入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從準備教案到理論講授以及實踐指導各個環節,不斷深挖思政理論,并將其傳遞給學生,才能夠真正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5]。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某民族文化的棱鏡、載體。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體現形式,電視新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俄羅斯自身的國家立場、俄羅斯民族的世界觀導向。因此,將育人意識融入俄語電視新聞課的教學十分必要。
2.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外語“課程思政”需要外語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外語課程蘊含的豐富育人內涵與資源,有意識地進行育才和育人相統一的系統化、融合性設計,在課程設計中要體現整體意識,注重立體思維,形成系統規劃,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于知識內容、語言形式、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能力發展中,從而達成外語語言知識、外語應用能力、正向情感、積極態度、正確價值觀、健康人格融合發展[6]。在俄語電視新聞的內容中找到外語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所在,教師應起到引領作用。在課堂中努力將學術性、專業性與政治性、思想性結合在一起,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內涵式發展。全國高校俄語專業八級考試聽力題的內容基本選自俄語電視新聞,因此,在俄語電視新聞課中采用專業八級考試的聽力題為教學素材更具指向性。以下通過兩個實例,來具體闡述如何在俄語電視新聞課的專業知識中挖掘思政元素。
如在2015年全國高校俄語專業八級考試的聽力題中,第一篇聽力內容為關于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埃爾米塔日博物館(Эрмитаж)成立250周年慶祝儀式的一則電視新聞。在聽音、回答問題、學習熱詞與固定表達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些知識。該博物館又名冬宮博物館,始建于20世紀中葉,位于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最初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收藏館。現今該博物館已發展為世界上第二大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繪畫、雕塑等270余萬件藝術精品。隨后,教師可導入我國故宮博物院的相關信息。故宮博物院屬于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從建筑藝術角度而言,還是從古物瑰寶角度而言,故宮博物館都是我們了解國家歷史與文化的寶地之一。導入這些信息之后,教師可向學生講授“故宮博物院”“明朝”“清朝”“世界文化遺產”等專有名詞的俄語譯法。
再如,在2017年全國高校俄語專業八級考試的聽力題中,最后一篇的聽力內容是關于俄羅斯莫斯科小劇院(Малый театр)經過3年修繕后重新啟幕的一則電視新聞。在講授完語言知識之后,教師對莫斯科小劇院可進行簡要介紹。莫斯科小劇院建于1824年,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話劇院之一。俄羅斯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如《瓦尼亞叔叔》《黑桃皇后》《三姐妹》《櫻桃園》等,均被搬上舞臺,成為小劇院的傳統劇目。小劇院為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亦成為俄羅斯精神的象征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由莫斯科小劇院聯想到我國的中國國家話劇院,該話劇院被稱為“共和國戲劇長子”,是“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由此,能夠使學生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本國國情與文化的認識,堅定愛國主義信念與文化認同感。
2.3 學生自覺內化思政思想
如上文所述,“課程思政”是隱性的思想線,而不是填鴨式的知識輸送。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等,都在激發我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應借助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去滲透價值觀教育,將知識作為價值觀的載體。學生的接收方式亦應從傳統教學的“被動教化”轉變為“自覺內化”。
在俄語電視新聞課的課堂中,學生應在以開放的眼界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在語言、文化的碰撞中,彌補自身對本國國情、文化認識的不足。在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意識的驅使下,提升自己的價值判斷力與思辨力。將個人的學習目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相聯結,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2.4 增加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考核
俄語電視新聞課“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雖然凸顯了其隱性特征,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對該門課程的思政內容進行考核。通過增加對思政內容的考核,反而能夠增強本門課程“課程思政”的內生動力。
俄語電視新聞課以往的考核內容及比例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其中課堂表現占比30%,出席率占比10%),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60%。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來對學生的思政素養進行考核:首先,在占比為30%的課堂表現中豐富考核標準。除了關注學生是否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完成作業等情況,還應衡量學生是否關心我國時政熱點、了解本國文化、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較高的思辨能力等。重視課程的過程性評價,既能避免過分依賴“知識本位”的考核方式,又能引導學生平時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思政素養。其次,在期末考試試卷中增加對思政元素的考核。比如,在以往期末考試試卷中通常會有一道漢譯俄的翻譯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重要詞組、固定表達的掌握程度,它們通常均來自講授過的俄語電視新聞原文。那么,教師可適當地在這道題中增加對平時授課所涉及思政元素的考察,如我國國情與文化知識的俄語表達。以上文中“課程思政”實施的具體案例為例,可在期末試題中增加對“故宮”“中國國家話劇院”“世界文化遺產”等俄語譯法的考察。
3 結語
“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本質要求是育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創新的時代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將培養專業人才與培養我國社會主義接班人相結合,是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呼喚。本文在深入分析“課程思政”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探索了在俄語電視新聞課的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路徑,如增強教師思政意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學生自覺內化思政思想、增加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考核等。俄語教師應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以專業課程為載體,為培養既具有扎實的俄語知識又有能力配合“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青年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OL].人民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OL].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3] 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2020(5):21-29.
[4] 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20(6):11-14.
[5] 韋超現.“課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藝術科技,2019(10):47.
[6] 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9.
作者簡介:梁洪琦(1988—),女,吉林四平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