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托自身民族文化來發展旅游,實現地方旅游發展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當今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本文在了解遵義平正仡佬族鄉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此地旅游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保護民族文化特色、實現資源共享,設置培訓機構、提升服務品質,利用仡佬族傳統娛樂活動、打造體驗式旅游等策略,旨在促進當地旅游發展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關鍵詞:鄉村振興;仡佬族;旅游;民族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中國大地上孕育了56個民族,中國疆土遼闊,生態環境各異,在此土地上的各民族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創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努力挖掘民族的文化,不僅可以增進各民族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根據各地的民族文化來發展旅游,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旅游是一種“以生活中剩余的財政計劃為前提,以自愿為原則,以休閑或積累不同經驗為主要目標,到異地或‘異文化人群中去體驗的旅游行為”[1]。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不僅增加了對物質方面的需求,也增加了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人們在有空閑時間、有足夠金錢的情況下,會選擇通過旅游來緩解壓力,抒發情感。旅游是近代興起的一種產業,人們在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壓力下,想離開產生壓力的地方,走向不同的地方,欣賞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地域文化,釋放心中的壓力等,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而遵義地區的仡佬族作為當地的一個少數民族,如何在旅游業興起的浪潮中,深挖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把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打造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全國各地的旅游者,是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仡佬族是貴州最為古老的民族,先秦至秦漢時期的部分濮人和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部分僚人,曾相繼是仡佬族的先民。”[1]遵義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位于貴州省北部,南臨省城貴陽市,西與四川接壤,北面緊靠重慶,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個民族。遵義市仡佬族鄉有3個,分別是1956年成立的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和1987年成立的正安縣市坪苗族仡佬族鄉和謝壩仡佬族苗族鄉,而平正仡佬族鄉是全國唯一用仡佬族命名的鄉鎮,又被貴州省仡佬學會譽為“中國仡佬第一鄉”,保存和傳承了古樸而絢爛的仡佬族文化?!捌秸罾凶遴l位于遵義市播州區西北部,東靠播州區樂山鎮、匯川區松林鎮,西與仁懷市長崗鎮、壇廠鎮、喜頭鎮接壤,南接播州區楓香鎮、洪關苗族鄉,北鄰匯川區芝麻鎮。鄉域面積144.96km2,轄6個行政村149個村民組,居住著仡佬、漢、苗、彝等民族,總人口24257人,6301戶,少數民族人口4108人,其中仡佬族人口共3589人,主要聚居在紅心村和共心村?!盵2]2010年4月30日,原生態仡佬族文化館項目的啟動,正是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旅游發展的開始,當地政府引領群眾致力于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打造仡佬族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中華仡佬族文化園原生態仡佬族文化陳列館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運營,2013年該景區被評為國家3A景區,如今另命名為平正鄉仡佬石頭城。平正仡佬族鄉自發展旅游業以來,依托當地的仡佬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比較穩定的發展。
1 平正仡佬族發展旅游的現狀
1.1 弘揚“大發精神”,打造大發天渠旅游景區,促進旅游業發展
黃大發是一名漢族男性,生于1935年,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半坎組人。黃大發的事跡傳遍了大街小巷,他的當代愚公精神被世人贊揚。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黃大發就在公社的支持下帶領村民們鑿隧洞和水渠,黃大發帶領當地人靠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人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當代愚公精神感動了中國千千萬萬人的心,2017年4月—2018年3月,黃大發先后榮獲“時代楷模”“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平正仡佬族鄉充分利用黃大發的事跡,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并在黃大發所居住的村莊團結村半坎組發展以“大發精神”為核心的一系列旅游業,形成大發天渠旅游景區,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1.2 依托仡佬族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建造文化生態景區
遵義平正仡佬族鄉的仡佬石頭城占地面積380多畝,建立了以仡佬文化博覽園、陳列館、仡佬始祖九天天祖、潛祖、月、達貴、寶王等20多個景區。游客在這一景區行走,猶如進入一個奇異的世界,石頭城里怪石林立,怪石按天干地支排列,似迷宮般神秘莫測,奇石上刻著仡佬族文字,記載著仡佬族的歷史和傳說,教育子子孫孫仡佬族了解自身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向各地游客傳播仡佬族文化。
圓通寺建在海拔1400米的天寶山山坳上,重建于1884年,內有玉皇殿、佛祖殿、觀音殿,有玉皇大帝、如來佛祖、觀音、十八羅漢等100多尊雕像,香火不斷,游人不絕。天寶山是平正境內唯一的佛教圣地,也是重要的紅色旅游線點,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平正,劉伯承參謀長把指揮所設于此地。而紅軍長征到達平正,平正當地村民牟直卿和其他仡佬族同胞救助23名長征紅軍隱藏在紅軍洞后面,而紅軍洞也因此而得名。平正村民救助路過此地的長征紅軍的事件代代相傳,如今這里已發展成了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景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紅色圣地。從紅軍洞流出的溶洞水,長年不斷,水質清澈,沿著河流往下,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十多個瀑布,形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圓通寺、紅軍洞以及瀑布群成為了仡佬族發展旅游的重要場所,這些場所中的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景觀,不僅使得前來的游客了解了更多的仡佬族文化,也可讓游客參觀大自然的奇觀,體驗大自然的偉大。
平正仡佬族鄉正是依托仡佬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環境,打造了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態景區。
1.3 鄉村農家樂表演和避暑休閑,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的農家樂除了為游客提供吃住之外,還充分使用仡佬族舞蹈、音樂等民族特色進行表演,供游客欣賞。特別典型的有山姑人家,其位于平正仡佬族鄉紅心村,是一家集鄉村旅游、會議接待、休閑垂釣、特色美食、自助燒烤、民俗表演等為一體的仡佬民俗特色山莊。山姑人家以濃厚的仡佬文化為基礎,打造出具有仡佬族文化底蘊的農家樂,不僅有熱鬧的篝火晚會,還可以欣賞特有的仡佬原生態歌舞等節目,并以地道的農家特色美食贏得了各地游客的深愛。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嘗到美食、觀賞節目,還能了解歷史悠久的仡佬文化。
“平正仡佬族鄉地處云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拔580~1725米,平均海拔1080米;年平均氣溫12.5℃~14.5℃,晝夜溫差大,無霜期240~275天,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2]平正仡佬族鄉的仡佬莊園正是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發展避暑納涼和旅游度假為一體的農家莊園。在酷暑期間,各地的游客都可以前往平正仡佬族鄉避暑并體驗當地的民族文化。
2 平正仡佬族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旅游景點各自為政,未連成一體
平正仡佬族鄉領導雖然積極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如個人事跡、仡佬族文化、農家樂等大力發展旅游業,但因為缺乏正確的理論知識指導,雖對每個具有仡佬族文化特色的地方都深入挖掘并發展成旅游景點,但未能使每個旅游景點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每個旅游景點都是零星散落的。
2.2 住宿條件與游客需求不匹配
平正仡佬族鄉自發展旅游以來,就著力于把仡佬族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并因此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神秘的仡佬族文化。隨著游客的涌入,平正仡佬族鄉的村民也積極參與到旅游活動中,盡力扮演東道主的角色,建設了許多的民宿,供游客入住。雖民宿數量眾多,足以滿足大量游客的需要,但住宿方面的其他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例如,很多民宿都是由原來的村民住房演變而來,服務設施不完善;許多民宿老板或服務人員多是當地村民,未接受正規的服務培訓,使得客棧服務水平較低,缺乏基本的服務技能,服務主動性不高等。
2.3 旅游發展同質化,缺乏一定的真實性
關于真實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皩τ诖蠖鄶德糜握叨裕ㄓ绕涫谴蟊娐糜握撸?,他們所追求的是價值論意義上的真實。大多數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美感、新鮮感、解脫感和自豪感,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象征意義上的想象的真實?!盵3]平正仡佬族鄉大型農家樂的興起,規范性地為游客們提供文藝表演,使得游客們得到了視覺盛宴。雖然農家樂使得當地經濟迅速發展,但卻給游客帶來了許多不好的體驗,例如許多游客會認為當地與其他地方無差別,沒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農家樂的表演經過了一定的訓練,融入了許多外地的文化,沒能表現出當地仡佬族的原生態文化。游客離開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前往異地旅游,目的是參觀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文化。若是到了不同的地方,體驗的還是自己平常體驗的文化,那就達不到旅游的目的。而旅游發展除了依托當地旅游資源以外,還要依托大量游客的融入,只有游客進入旅游地進行消費,才會給當地帶來經濟發展。
3 平正仡佬族鄉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相關建議
3.1 保護民族文化特色,實現資源共享
平正仡佬族鄉要持續發展旅游業,應把各個景點的旅游資源銜接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大發天渠旅游景區、仡佬族石頭城、天寶圓通寺、黑腳巖風景區、農家樂等旅游景點,都具有極具特色的仡佬族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應在充分發揮各自景點的優勢的同時,向其他景點取長補短,共享資源,使得旅游發展形成一個整體。
3.2 設置培訓機構,提升服務品質
平正仡佬族鄉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住宿發展,除建設具有住、食、娛等功能的農家樂,當地居民也紛紛把自己居住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供游客入住。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不一,且未受到正規的服務培訓,所以服務品質差,當地應該根據游客需求,適當設置培訓機構,對建立民宿的村民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提高當地的服務品質,使游客在觀光游覽、體驗異文化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3.3 利用仡佬族傳統娛樂活動,打造體驗式旅游
仡佬族社會具有豐富的傳統娛樂活動,平正仡佬族鄉可以充分利用傳統娛樂活動打造體驗式旅游,例如在《貴州省·民族志》[4]中就記載著仡佬族“蔑雞蛋”“打磨磨秋”“打雞”等傳統的娛樂活動?!懊镫u蛋”“打磨磨秋”“打雞”等傳統娛樂活動均為兩人以上的多人娛樂活動,需要多人一同玩耍,不僅能夠引起游客興趣,也能夠拉近東道主與游客的距離。仡佬族的傳統娛樂活動眾多,形式豐富多樣,需要當地民眾傳承并發揚,利用仡佬族傳統娛樂活動體驗式旅游發展,不僅為平正仡佬族鄉增添旅游形式,為當地民眾增加經濟收入,也讓游客參與其中,體驗樂趣。
4 結語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依托民族文化實現鄉村振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平正仡佬族鄉自2012年發展旅游以來,就以仡佬族文化為核心,極力挖掘旅游資源,并開發了一系列的旅游風景區,例如大發天渠旅游景區、仡佬族石頭城、天寶圓通寺、黑腳巖風景區、農家樂等旅游景點。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應當根據客觀需要不斷更新相應的策略,平正仡佬族鄉應根據當地的旅游情況,制定正確的策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
[2] 許佳.貴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7:18.
[3] 張曉萍,光映炯,鄭向春.旅游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0.
[4] 翁家烈,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498.
作者簡介:黃啟香(1995—),女,貴州興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