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北是一塊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圣地。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史上最壯烈、最關鍵的一次戰役,它實際上包括兩重激烈斗爭:一是同“圍剿”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進行生死血戰;二是同黨內的“左”傾思想路線作斗爭。湘江戰役直接導致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從此翻開了中國工農紅軍嶄新的一頁。
[關鍵詞]湘江戰役;革命精神;初心使命
[作者簡介]李慧(1971-),女,湖南邵陽人,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共廣西地方黨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紅軍在廣西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的歷史考察研究”,項目編號:19YJA710020。
[中圖分類號] D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1)04-0008-03
習近平指出:“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廣西是紅軍長征途經的重要省區,桂北則是一塊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圣地。自1934年11月25日起,中央紅軍由永安關和雷口關先后進入桂北五個縣,并在此同國民黨軍展開了長征史上最壯烈、最關鍵的戰斗——湘江戰役。至12月13日止,紅軍翻越了老山界進軍貴州,共歷時19天。學術界認為:紅軍長征過桂北的19天是“扭轉毛澤東命運、扭轉紅軍命運、扭轉中國革命命運”的19天。紅軍官兵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革命理想高于天、民族利益至上;英勇血戰、不怕犧牲;顧全大局、永不言敗;依靠人民、與人民患難與共”①的湘江戰役精神,值得每個黨員干部好好學習和傳承。
一、湘江戰役發生在紅軍長征途經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桂北是黨的民族工作的初心地。
湘江戰役發生在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通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這里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后,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老百姓深受地主、土司等的繁重剝削,再加上國民黨的離間和反動宣傳,廣大民眾對黨和紅軍缺乏正確認識,以致經常出現紅軍還未到,群眾早已跑到山上躲起來的狀況。這給紅軍隊伍的擴充和籌糧等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中革軍委高度重視桂北的民族工作。
(一)根據桂北的實際情況,制定爭取少數民族工作文件
紅軍還在進軍廣西的途中,紅軍總政治部就于1934年11月19日發布了長征以來第一個少數民族工作綱領性文件《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指出:“我野戰軍今后的機動和作戰,都密切關系著少數民族的問題……,各軍團政治部,必須把這個問題提到最重要的地位。”②指出了做好少數民族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進入桂北后,僅11月29日這天,中革軍委就發布了兩個少數民族工作文件:《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對苗瑤民的口號》。指出“我們對瑤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張,是反對一切漢族壓迫和剝削,漢民與瑤民的民族平等,給瑤民徹底的自決權,并在精神上與物質上給他們以實際的幫助,爭取瑤民弱小民族對于蘇維埃與紅軍的同情、擁護……各級政治部必須依照各地不同的環境與各地不同的情況,加以具體與通俗化。”③這些具體文件的制定,為做好桂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政策依據。
(二)黨和紅軍植根于人民,踐行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為了喚醒群眾的革命覺悟,紅軍在桂北所到之處,總是宣傳工作先行一步。從宣傳的方式看,主要有書寫標語、散發傳單、口頭宣傳、演講、開座談會、上門拜見少數民族首領等,僅宣傳標語就書寫了1000多條;從宣傳的內容來看,有宣傳紅軍的性質、黨的方針政策和優良作風的,有宣傳抗日的,有反對國民黨壓迫和剝削的等。如紅軍在灌陽張貼的標語就有:“紅軍是抗日的武裝;打倒屠殺工農和革命民眾的國民黨;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紅軍和瑤民是一家人,我們要協力同心掃平李宗仁白崇禧等。”④黨和紅軍始終植根于人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如紅34師途經新圩時,“雖然餓得不行,寧愿用泔水充饑,也不拿百姓一個紅薯”。⑤老百姓從紅軍的一言一行中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紅軍是人民的軍隊,是為勞苦大眾求翻身得解放的軍隊,是真正抗日的力量。
2019年5月,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桂北各族群眾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紅軍,支援前線:他們為紅軍當向導、送情報、籌集糧食,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收容、救治因傷病而掉隊的紅軍戰士,出現了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場面。即便在敵我力量懸殊,戰斗異常殘酷的情況下,貧苦農民也踴躍參加紅軍。如文市鎮農民蔣長元“丟脫鋤頭就站到隊伍里去了”。⑥
二、從湘江戰役的軍事斗爭背景看,要突出重圍,紅軍必然會付出重大犧牲。
湘江戰役實際上包含兩重激烈斗爭:一是同“圍剿”紅軍的國民黨軍進行生死血戰;二是同黨內的“左”傾思想路線作斗爭。從軍事斗爭背景看,1934年11月12日,繼在贛、粵、湘三省設了三道封鎖線后,蔣介石又開始在桂北精密布置第四道封鎖線。“命令追剿軍總司令何鍵指揮的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進行追剿;命令粵軍陳濟棠部進入粵、湘、桂邊進行截擊;命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州至黃沙河一線,進行堵截。五路大軍總兵力近30萬,前堵后追,在湘江東岸地域部署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企圖憑借優勢兵力和精良裝備,再加上湘江天塹,一舉全殲紅軍。”⑦此時的紅軍正處在一個前有湘江阻擋,后面和左右兩側有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險境之中,要突出重圍,只有血戰湘江。
(一)民族利益至上,紅軍用血肉之軀鋪出一條西進血路
1934年11月25日,中央紅軍決定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在桂北湘江兩岸地區與國民黨軍展開了一場血戰。國民黨軍飛機不斷撒下傳單叫囂:“我們奉總司令的命令等你們很久了,請你們快來。來!來!來!來進我們安排好的天羅地網!”⑧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戰情極度險惡的情況下,中央紅軍以誓死保衛黨中央的英勇氣概,決定殺出一條西進的血路,以掩護中央縱隊安全渡江。11月28日至30日,湘江戰役的三大戰役即新圩阻擊戰、腳山鋪阻擊戰、光華鋪阻擊戰全面展開。紅3軍團第5師在新圩與桂軍激戰3天3夜,師參謀長胡浚、團長黃冕等2500人為國捐軀。紅1軍團與湘軍4個師激戰2天3夜,團政委易蕩平等2000多人壯烈犧牲。到湘江戰役結束時,2萬多名紅軍英烈長眠在桂北湘江這片熱土上,最終在國民黨軍隊的“鐵壁合圍”中殺開了一條血路,保證了紅軍主力部隊安全渡江,保存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
(二)初心永恒,紅軍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湘江戰役精神
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總結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時指出:“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⑨在湘江戰役中,紅軍不僅要面對近30萬國民黨精銳部隊的圍追堵截,而且要同極度饑餓和疲勞作斗爭,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陳樹湘在長征途中擔負中央紅軍的后衛任務,他指揮的紅34師約6000名子弟兵,在湘江突圍時全部壯烈犧牲。自身負重傷被俘后,趁敵不備,把手伸進腹部絞腸自盡,實現了“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他用堅定的理想信念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面對國民黨軍拉網式的合圍態勢,胡震把拳頭往桌子上一砸:“讓他們來吧,只要有一個人,就不讓敵人到新圩!”李天佑回憶當時的情景:“有的山頭是全部戰士傷亡之后才被敵人占領的……”⑩湘江戰役進行得非常慘烈,子彈用完了,紅軍同國民黨軍展開了肉搏戰,用拳頭打,用牙齒咬……。為軍委縱隊和后續部隊過江贏得了寶貴時間。
從湘江戰役可以看出:革命哪怕取得一點點進展和勝利,永遠都是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不管走多遠,我們都要永遠銘記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三、從湘江戰役的思想斗爭背景看,要從惡戰中保存革命實力,必須解決黨內的錯誤路線問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浴火重生后的中央紅軍接下來該怎么辦?路該怎么走?這個問題擺在紅軍和共產黨人面前,必須給予回答。
(一)突破思想上的禁錮,解決黨內的錯誤路線問題
早在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時,毛澤東已看到了蔣介石的險惡用心,曾多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正確的軍事線路,結果遭到李德、博古的否決,紅軍官兵們仍顧全大局,拼死保衛黨中央。但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經過慘烈的湘江戰役后,紅軍一路展開爭論,從老山界一直爭論到黎平。劉伯承在《回憶長征》文中指出:“廣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于絕境,……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湘江戰役后達到了頂點。”?一句“達到頂點”說明湘江戰役后,中央領導人和紅軍將士心中所考慮的,都是如何終止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
其時,毛澤東因經受了幾個月瘧疾的折磨,身體非常虛弱,只能躺在擔架上行軍,湊巧的是,王稼祥因在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遭敵機轟炸,右腹部傷勢十分嚴重。長征一開始,他就躺在了擔架上。張聞天身體沒什么毛病,時而騎馬,時而步行。他們一路相談。路寬時一左一右談,路窄時一前一后談,走上大路就兩副擔架并列前進躺著談;行軍談,休息談,宿營時住在一起仍然在談。毛澤東與王稼祥、張聞天等同志邊走邊談邊開會,全面總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來的教訓:認為仗不能再這樣打下去了,再不能這樣往敵人布置好的口袋里鉆了。經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的討論,整個紅軍干部隊伍中的思想基本趨于統一。如在通道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的西入貴州再北上的主張得到周恩來等多數人的公開支持,并獲得通過。學術界之所以說紅軍過桂北的19天是“扭轉毛澤東命運、扭轉紅軍命運、扭轉中國命運的19天”,原因也在于此。
(二)翻越老山界,中國革命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起點
經過慘烈的湘江戰役后,浴火重生的中央紅軍依靠老山界的險峻,暫時躲開了國民黨軍的追擊與轟炸。如何爭取桂北民眾的支持,擴大紅軍隊伍,這個問題擺在共產黨人面前。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以來遇到的第一座陡峭險峻的大山,因山上山下住的都是瑤民,所以老山界又被稱為瑤山。由于桂軍的反動宣傳,污蔑共產黨和紅軍的形象,當聽說紅軍要經過這里時,瑤民都跑到山上躲藏起來,糧食也轉移走了。加之民團威脅:如果發現有人給紅軍帶路、賣東西給紅軍等行為時,要殺死他們全家。這給紅軍翻越老山界帶來了不少困難。
紅軍是老百姓的隊伍,他們走到哪里,就把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傳播到哪里。如陸定一的《老山界》日記中指出:“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和紅軍能克服任何千難萬險。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提出:“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2017年4月,習近平在視察廣西時指出:“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要加快老區建設和發展,讓老區和老區人民盡快擺脫貧困,過上幸福日子。”2018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2019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后庭花。”學習貫徹習近平的重要講話,關鍵是要銘記革命歷史、發揚革命傳統,大力弘揚用堅定信念和烈士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激勵全黨全國人民以高昂的斗爭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回顧紅軍長征史,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在絕境中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在于黨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并堅定地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湘江戰役雖然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雖然現在時代變了,條件也變了,但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湘江戰役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注釋]
①李楊.論湘江戰役紅軍將士革命英雄主義精神[J].老區建設,2018(12).
②③中共桂林地委《紅軍長征過廣西》編寫組.紅軍長征過廣西[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頁,第83頁.
④⑥中共灌陽縣黨史辦.紅軍在灌陽[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頁,第261頁.
⑤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湘江戰役歷史研究》課題組.湘江戰役中宣傳工作的現實啟示.廣西日報,2019-09-12.
⑦⑨?雷洪澤.湘江戰役的歷史回顧與啟示[J].軍事歷史,2014(5).
⑧庾新順.決定中國命運的十九天[J].文史春秋,2006(5).
⑩石钖踏尋血戰湘江足跡 感悟初心與使命[J].當代廣西,2019(14).
?丁玲.紅軍長征記(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