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高子清 李彥萍

【摘 要】 傳統財會系統中存在信息不對稱、代理等痛點問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應用為解決這些痛點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文章從集成區塊鏈、安全多方計算、秘密共享的概念與技術模擬審計功能出發,提出一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案,并導入會計場景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該方案可實現輸入非暴露情況下保護合理會計信息隱私、發現虛假參與者、消除不必要人為影響和避免審計報告偏見。期望此方案能對利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提供新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區塊鏈; 安全多方計算; 秘密共享; 會計信息質量
【中圖分類號】 TP311.13;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10-0149-06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利用區塊鏈技術探索數字經濟模式創新,為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提供動力,也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1 ]。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會計等財經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與深入,眾多文獻與實踐多集中在如何利用分布式賬簿、哈希算法、去中心化、智能合約等區塊鏈技術優勢降低成本、提高信息處理能力上。但應該看到,由于區塊鏈技術存在如風險責任主體確認難度大、私有鏈信息無法共享、去中心和匿名等固有特征,使得利用其處理財會系統中存在的痛點問題時,仍然面臨挑戰,需要進一步探討與優化。
本文在既有文獻基礎上,不是單獨通過區塊鏈技術,而是集成區塊鏈、安全多方計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和秘密共享(Secret Sharing)的概念與技術模擬審計功能,嘗試提出一個解決信息不對稱、代理問題、會計信息質量欠缺等痛點問題的方案。
二、文獻綜述
《企業會計準則》(2019年版)第二章第十二條中明確指出,“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2018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也指出,“財務信息不僅代表相關現象,而且必須忠實地反映其所要表現的現象實質”。對財務報表使用者來說,“相關性”和“如實反映”均是有用信息的基本定性特征。具有預測或確認價值的財會信息才會對相關用戶的決策產生正確影響。可以看到,不論國內國際都遵循財務信息應該“完整、真實”的原則。張世興等[ 2 ]從信息的角度分析了IASB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認為會計信息相對于其他信息源具有比較優勢。財務會計信息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會計數據必須接受審計,但即便實施審計制度,仍然存在諸如信息不對稱、代理等痛點問題。
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以及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必然會產生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一些時候,利益相關者會發現很難確定導致財務報告信息出現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的原因[ 3-4 ]。對此,很多學者主張,完整的財務報告過程中財務報告質量和審計質量應是不可分割的[ 5 ];獨立審計人員制度是提高財務披露可信度的一種機制。審計人員查閱被審計單位的數據,然后報告這些數據是否真實地反映了財務報表中的信息[ 6 ]。Kajuter等[ 7 ]認為,審計人員通常有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審計人員與外界確認實體信息;二是審計人員檢查實體的內部控制。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審計人員能夠持續地檢查內部控制。這可以提高估計和應計項目的質量,從而降低信息風險,并通過提高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緩解代理問題。
但也應看到,通過審計人員來提高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在實體所有者和審計人員之間出現了新的代理問題。這種代理問題的產生可能是因為審計人員會向聘用他們的管理者進行盡職妥協和與管理層串通,進而生成不真實的管理者私人信息報告[ 8 ]。因為保證審計質量需要付出高昂成本,且很難事前進行評估,所以利益相關者很難察覺新的代理問題。
審計人員獨立于實體管理者的機制緩解了新的代理問題。另外,諸如審計偏見、輪換制度等一些問題在文獻中得到廣泛的研究。例如,許多證據表明,審計人員的偏見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并會對審計產生負面影響[ 9 ],出現所謂的“審計失敗”。2000年,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實施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中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定期輪換審計項目負責人和注冊會計師”。歐盟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等監管機構實施了設立審計委員會等政策,限制非審計工作和審計人員輪換,以提高審計人員保持獨立性的能力。對審計人員輪換是否影響獨立性的討論一直在進行[ 10 ],目前并沒有定論。
雖然近年高速計算機、數字通信和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對許多商業領域產生了沖擊,但卻極大地改變了社會進程。然而,Alles[ 11 ]卻認為,會計和審計行業采用這些技術在其流程中發揮核心作用方面卻有些緩慢。例如,持續審計,很多企業確實利用了業務過程中產生和存儲的數據信息,但很多持續審計的實施似乎只是“自動化現有的審計程序”,并沒有充分發揮很多新技術的潛力。互聯網、會計行業專家及學者認為,會計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如,Fanning和Centers[ 12 ]認為,使用區塊鏈在維護數據隱私的同時,交易參與者之間的會計分錄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比較。Dai和Vasarhelyi[ 13 ]認為,鮮有會計文獻說明如何實現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會計、審計流程中。
三、研究方法與目標
(一)研究方法
審計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將有助于更好地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代表性和質量。本文根據財務信息“完整、謹慎和真實”的原則,提出一個集成安全多方計算、私密共享和區塊鏈的方案使之既能為審計人員提供更好的審計證據來支持其審計意見,又能為利益相關者提供獨立于審計人員的可靠信息。進一步地,本文方案可以降低利益相關者和審計人員之間的代理成本,減少審計偏見現象的出現,保護企業數據隱私。為了限制研究范圍,本文只考慮這些特征如何適用于財務報表,并在敘述方案目標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應收賬款的場景考察本文方案的可行性。
(二)方案目標
鑒于國內、國際的會計原則,本文提出相應的方案目標。
一是實現完整性。《企業會計準則》第四條中強調,“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2018年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概念框架也指出,財務報告要“完整地描述包括用戶理解所需的所有信息”。“完整性”構成了會計信息的概念,該信息允許評估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并幫助用戶評估未來流入特定實體的資金。簡言之,會計信息應有助于評估管理和指導資源分配決策。本文的方案旨在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這類會計信息。
二是減少偏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二十三條中指出,企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進行會計處理。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從而影響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不能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誤導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概念框架指出,中立的描述不應被傾斜、加重、強調、過分強調或以其他方式進行操縱,以增加用戶偏愛或不偏愛接收財務信息的可能性。旨在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真實信息的會計信息系統不應在所報告的信息中引入任何偏見。審計人員的激勵也被認為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不利影響。因此,本文的方案把減少偏見作為設計的目標之一。
三是謹慎性與真實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五條指出,企業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備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企業會計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第十七條中還指出,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概念框架指出,會計報告中,無錯誤意味著對現象的描述不存在錯誤或遺漏。本文方案的第三個目標是提供不產生歧義的無錯誤信息。
四是保護合理隱私。在數據驅動的社會中對個人和公司而言私人信息是重要的資源。如果各參與方互不信任,那么該如何處理機密數據就成為一個大問題。審計人員獲取實體的私人數據,然后公開報告這些私人數據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實體財務報表中的信息。維護實體信息的隱私既是出于競爭優勢等原因的需要,也是因為審計人員作為可信的第三方對信息保密的義務。通過使用安全多方計算,本文的方案嘗試在不透露信息輸入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來確保信息實現隱私保護。
四、方案構建
在討論如何集成安全多方計算、秘密共享和區塊鏈這三種技術來實現本方案的目的之前,本文引入一個應收賬款場景對方案全過程進行規劃描述,以便增進讀者對機制的理解。
首先,在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供應商將分析其應收賬款清單,并與相關企業聯系以確認應收賬款余額。這個過程應該已經成為組織內部控制的一部分。這時,供應商選擇一個公鑰,并將其傳遞給每個企業。這些信息可以與供應商的其他信息一起存儲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同樣地,每個企業客戶都會選擇一個公鑰與供應商進行通信。其次,供應商會將其所有企業客戶的公鑰列表傳遞給每個企業客戶。每個企業客戶會使用安全多方計算技術在所有其他客戶之間共享其余額信息,這個過程可以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實現完全自動化;之后,每個企業客戶計算已發送給他們的共享總數,并使用自己的公鑰和供應商的公鑰將此數字發送至區塊鏈。這個過程亦可以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實現自動化。最后,審計人員可以使用區塊鏈上的信息、網絡分析以及他們對實體客戶余額的知曉作為審計證據。任何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分析記錄在區塊鏈上的信息,以確認財務報表中出現的應收賬款總額。
(一)安全多方計算
安全多方計算和秘密共享的無條件安全技術為解決會計原則的完全性、中立性、謹慎性和隱私性問題提供了參考方法。其輸入的隱私性、計算的正確性和去中心化等特性也得到規范的應用。Cramer等[ 14 ]認為,安全多方計算研究的是各參與方在協作計算時如何對各方隱私數據進行保護,重點關注各參與方之間的隱私安全性問題,即在安全多方計算過程中必須保證各方私密輸入獨立,計算時不泄露任何本地數據。多方計算參與各方就某一約定計算任務,通過約定多方計算協議進行協同計算,計算結束后,各方得到正確的數據反饋。傳統的分布式計算由中心節點協調各用戶的計算進程,收集各用戶的輸入信息。而安全多方計算中,各參與方地位平等,不存在任何有特權的參與方或第三方,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計算模式。在安全多方計算中,每一方都擁有一些私有數據,而秘密共享為一方提供了一種在秘密基礎上散布信息的方式。這樣沒有任何一方擁有超過自己權限的信息。以上這些特性使得安全多方計算為“模擬”審計功能提供了可能。
在傳統的應收賬款情景中,一個供應商擁有附帶客戶欠款金額客戶列表。每個客戶還將他們對供應商的欠款信息存儲在自己的會計系統中。作為可信賴的第三方的審計人員將獲取供應商的客戶列表,并與客戶確認條目樣本。然后,審計人員將意見附加到包含列表的報告中。這種經由可信的第三方實現的模式被稱為傳統“理想”模式。
在本文導入的應收賬款場景中,安全多方計算技術與建立財務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問題密切相關。一些財務會計信息已經在多方之間共享,使用安全多方計算技術,即一個函數是從分散在不同參與方之間的輸入中計算出來的,同時又可以保護這些參與方輸入的隱私。供應商可以公布全部企業的欠款金額總和,交由客戶確認,而無需披露個別企業客戶的所欠金額。另外,這個過程也無需經由第三方。這種方法允許多方客戶共享數據使用價值,而不會泄露每個企業客戶的原始欠款金額。這保證了任何客戶均無法得到除了應獲取的欠款金額信息之外的其他任何信息,最大程度地保護了隱私性。
Cramer等[ 14 ]進一步解釋說細節問題可以通過一種叫做秘密共享的工具來解決。秘密共享為一方(如企業客戶1)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將秘密號碼(即欠款金額)上的信息傳播到所有客戶,從而使他們共同持有客戶余額總數的完整信息,而其他客戶卻沒有任何關于客戶1余額的具體信息,原理及過程如下。
參與的各方稱為P1,…,Pn。每個參與者Pi持有秘密輸入xi,并且參與者同意接受n個輸入的某個函數f。目標是在確保滿足正確性(計算y的正確值)和隱私(y是唯一發布的新信息)這兩個條件的同時計算y=f(x1,…,xn)。Cramer等在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三方協議。
假設參與者分別為P1、P2、P3,Pi的輸入值(具體余額)為xi∈Zp,其中p是事先約定的質數(Prime Number)。
被選擇的質數可以非常大、位數足夠長,以使得具體余額可以被有效掩蓋。如果質數和隨機數很大,那么即使知道三分之二的隨機數和質數,余額仍很難恢復。這意味著,即便存在相互勾結的情況,每個參與者都無法從分配給他們的隨機數中計算出具體的其他參與者的余額。
1)每個Pi計算并分配其秘密xi的份額,參與者在Zp中任意選擇隨機數ri1,ri2,并設置ri3=xi-ri1-ri2modp約束。
2)每個Pi私下發送隨機數ri2、ri3給P1,發送ri1、ri3給P2,以及發送ri1、ri2給P3(注意,這涉及Pi發送隨機數“給自己”)。
3)每個Pj都添加三個秘密的對應份額,即對于l≠j,參與者計算sl=r1l+r2l+r3lmodp,并向各方公開sl。各方計算并公開兩個值。
4)各方計算結果v=s1+s2+s3modp。
下面基于Cramer等[ 14 ]的安全多方計算協議,導入一個應收賬款場景。
假設供應商V的應收賬款賬戶中有三家企業分別為C1、C2、C3,相對應的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B1、B2、B3,應收賬款總額為T(B1+B2+B3)。之后的四個步驟分別為:
i.三家企業共用選擇質數p。
ii.C1在Ri3=Bi-Ri1-Ri2mogp的約束下,為自己和C2、C3選擇三個隨機數R1、R2、R3,并使得自己的隨機數R11對C2、C3保密。同樣地,C2、C3重復C1的操作,即可得到表1。
iii.將S1、S2、S3的值及質數p傳送到區塊鏈,供實體確認債權。
iv.各方計算結果V=S1+S2+S3modp。
表1中,橫向來看,每個企業都重復企業C1的過程,為自己保留一個非公開的隨機數,并將其他隨機數發送給其他企業,企業C1的三個隨機數和的模數即為該企業的應收賬款余額;縱向來看,企業C1將自己的隨機數R11加到企業C2發送給自己的隨機數R21和企業C3發送給自己的隨機數R31上,得到總和s1,取模數得到S1。將S1加上企業C2和企業C3相應操作得到的總數S2、S3,再取模數可得到三家企業的應收賬款余額總和T。
如果公布了三家企業的應收賬款余額總和T,那么任何有權訪問質數p的人都可以驗證供應鏈應收賬款余額列表的總數是否與企業的記錄一致。只要有大量的企業存在,公眾和企業本身都無法獲得任何有關其他企業余額的信息。通過此方案,安全多方計算即可實現模擬可信方(審計人員)的角色。
(二)提升信息質量
安全多方計算雖然使得模擬審計角色成為可能。但是,需要供應商進行協調,以便每個企業都知道他們必須與之溝通的其他企業。此外,更重要的問題是要解決如何實現支持實體聲稱他們在網絡上擁有債權。處理這個問題,本文從數字貨幣原理中得到了啟示。
在傳統審計模型中,可信的第三方(審計人員)從供應商那里接收關于企業身份的信息。然后,他們直接通過信件、電話或電子郵件與客戶聯系,要求他們確認余額。然而,對客戶身份的檢查不僅僅是收到紙上的答復或電話的答復,審計人員應通過目錄或互聯網檢查公司地址和電話號碼,但情況并非總是如此。
Diffie和Hellman[ 15 ]認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最有用的創新之一是成功地使用公鑰加密技術來管理使用公鑰加密技術的身份。在公鑰密碼學中,每個實體生成一個私鑰和一個數學上相關的公鑰。公鑰可以公開并用于向匹配私鑰的持有者發送安全消息,從而驗證消息是否來自匹配私鑰的持有者。Nakamoto[ 16 ]認為,隱私仍然可以通過保持公鑰匿名來維護。公眾可以看到有人正在向其他人發送具體金額信息,但卻無法看到將交易與任何人聯系起來的信息,也就是說,個人交易的時間和規模都是公開的,但沒有告訴交易雙方是誰。在比特幣系統中,身份就是通過使用私鑰生成類似公鑰的比特幣地址來建立的。用于生成該地址的私鑰持有者只能訪問發送到該特定地址的比特幣。類似的協議可用于業務實體,即每個實體將生成一個私鑰和公鑰對。公鑰將作為它們的標識符。該密鑰將向其企業客戶和供應商公開,很可能與企業的賬戶信息一起存儲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只有匹配私鑰的持有者才能使用此公鑰。然而,公眾看不到這個實體的真實身份。通過這種方式,信息可以公開,并可用于對會計總量的公開審計,但不必披露所涉企業實體的身份。
如果業務實體按表1的方案流程進行業務溝通,則可以重構實體之間關系的拓撲結構。如果每個客戶都發送他們的標識符、供應商的標識符和一系列隨機數字,就可以通過這種通信方式確定哪些實體是其他真實企業客戶。Kolaczyk[ 17 ]解釋說,如果使用網絡理論術語,那么每個實體就是一個頂點,企業客戶關系則是一個邊緣。實體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矢量描述,即有一個方向,代表一個實體是另一個實體的客戶。供應商和每個企業客戶以頂點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則顯示為邊,即頂點之間的線。進一步地,通過使用度量頂點對網絡中心性的度量,可以使用網絡拓撲建立特定私鑰與真實實體的鏈接。一些時候,供應商可能會試圖通過在網絡上建立虛假客戶來誤導身份衡量,一些企業客戶也會因此確認虛假余額,這些信息可能都會包含在供應商的客戶余額列表中,以此來虛報造價。這時,可以通過執行網絡切斷來檢測虛假客戶,那么供應商就很難組織其他在網絡上具有既定身份的獨立實體與虛假客戶建立聯系。將實體的身份作為其在網絡中的位置進行建模的設計決策成為考慮管理實體的公共和私人身份的新方案。方案要求交易的每一方都知道另一方的真實身份。公眾只需要通過在網絡的拓撲結構上定位便可確定這些實體是否真實地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公開密鑰加密和關系網絡分析可以通過增加網絡的透明度來提高信息質量,從而支持實體聲稱他們在網絡上擁有相應的債權。
(三)區塊鏈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財會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會計記賬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早在1970年Codd[ 18 ]就提出將大型數據庫保存在關系數據庫中,并認為從手工復式記錄到關系數據庫的轉換過程非常簡單,計算機處理能力和存儲成本的下降使得所有企業都具備采用這些新技術的條件。這些會計數據庫也很容易轉換為企業資源規劃系統。這些系統將會計信息與其他信息(如庫存流量、人事記錄等)匯聚在一起。關系數據庫和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發展增加了社會對使用更先進數據分析技術和會計數據持續審計的興趣。
許多分布式系統被相互依賴的可信方使用,前提是這些可信方不記錄錯誤信息,也不會非法地更改分布式信息。數字貨幣(如比特幣)的發展已經證明,分布式系統使用一種稱為區塊鏈的數據結構,它是一種可以不依賴各方之間的“信任”,或不依賴第三方即可通過自身分布式節點進行網絡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技術方案。另外,區塊鏈也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Antonopoulos[ 19 ]認為,作為一種數據結構,區塊鏈包含一系列按順序鏈接在一起的事務塊。當一個塊被添加到區塊鏈時,它會鏈接到最近添加的塊(父塊)。這意味著區塊序列可以建立在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的正后方。只有當參與者達成共識時,才會將區塊添加到鏈中,這也為虛假者設置了屏障。比特幣區塊鏈在對等網絡上運行,整個區塊鏈被傳輸到比特幣網絡上的所有節點,允許多個節點訪問這些信息,這提供了一種替代傳統模式的方法,即由一個中央機構或監管者控制記錄保存,或提供關于如何執行記錄保存的規則。區塊(Blacks)只能使用一種基于消耗計算能力賺取費用和挖掘新比特幣的機制添加到比特幣區塊鏈。該系統的設計使得網絡上不誠實的節點很難聚集足夠的計算能力來破壞網絡。比特幣系統還為誠實的節點提供激勵,以保持系統運行,并從他們的努力中獲得足夠的回報。允許區塊鏈在參與者之間有更多信任的情況下使用身份來保護區塊鏈。區塊鏈改變業務記錄存儲方式和相互交互方式的潛力已被廣泛認可。2014年,英格蘭銀行認為,分布式記賬方法不應僅僅局限于比特幣等支付系統。2015年,以太坊(Ethereum)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開放存取軟件,提供區塊鏈的公共存取。2016年,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也已確定區塊鏈技術可用于存儲會計交易。本文使用區塊鏈記錄和驗證總體財務報告信息,而不是處理和驗證單個數據交易。
本文的方案構建中,分布式系統(如區塊鏈)中存儲會計記錄是有用的,因為這有利于解決如何管理公共和私人會計信息的問題。使用公鑰作為標識符,可將多方計算的信息聚合存儲在分布式系統上(表1下方的iii),這將使公眾能夠獲得足夠的信息,以核實總量,但不會泄露有關實體的身份和交易信息。當每個客戶都將總數(表1中的T)、供應商的公鑰、帶有自己私鑰的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審計人員或任何利益相關者便可以在區塊鏈中搜索與供應商余額相關的信息,進而匯總供應商的客戶名單,但無需獲得關于企業客戶的真實身份和余額。另外,實現管理身份和隱私的公鑰加密與網絡分析利用更廣泛的網絡位置信息可以確定客戶是否存在于現實世界。使用如區塊鏈這樣的分布式系統將通過提供透明、開放訪問權限和不可篡改證據存儲來提升如財務報告等會計信息的質量。
五、總結
計算能力的提升、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算法的不斷創新為我們重新審視財務報告流程和會計行業提供了機遇與挑戰。本文從會計原則、計算機科學和統計領域出發,結合安全多方計算、秘密共享、區塊鏈技術模擬和加強審計的過程,提出了一個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案,并導入應收賬款場景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首先,本文的方案可以發現虛假或欺詐的參與者,從而降低應收賬款總額出錯的可能性。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及其獨特的防篡改特性,任何更改或添加數據到已接收數據的嘗試都將是顯而易見的。這符合國內國際會計原則關于“真實性”的要求。其次,審計是一個模糊的過程,較難解釋或理解,雖然本文提出的方案可能稍顯復雜,但這個過程是透明的,用戶可以觀察信息在區塊鏈上的流動,并驗證應收賬款余額。這意味著用戶可以通過觀察和參與系統來評估系統生成信息的“有效性”。本文方案的設計考慮了去中心化,消除了審計人員惡意怠工或與管理層串通隱瞞審計結果的風險,從而提高了審計和經審計財務信息的“可信性”。與其依賴被審計實體提供的數據樣本,或只是通過傳統通信方式對有關實體核實應收款,本方案盡可能消除了人為參與的影響,避免了審計報告不應有的偏見。最后,方案提出了如何合理保護隱私,即安全多方計算可以在不暴露輸入的情況下進行,因此可以維護會計信息的隱私方案。對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保密,同時提供對總余額的公共訪問。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 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N].2019-10-25.
[2] 張世興,張瑤瑤,朱春曉.從IASB引入終止確認看我國會計確認概念體系的構建[J].會計之友,2020(6):9-12.
[3] 高芳.公司治理、管理者代理問題與財務重述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16,19(3):168-177.
[4] 羅琦,羅洪鑫.代理問題、財務困境與投資:現金流敏感度[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32(5):52-61.
[5] 張彩林,薛小榮,劉瑩斌.審計委員會、盈余質量與資本配置效率:基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數據[J].會計之友,2019(11):117-122.
[6] HEALY P M, PALEPU K 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1):405-440.
[7] KAJUTER P, KLASSMANN F, NIENHAUS M. Do reviews by external auditor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6,51(1):23-50.
[8] 周萍,項軍.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現狀、成因及規避措施:基于2008—2018年證監會處罰決定的統計分析[J].會計之友,2020(2):141-145.
[9] 鄭石橋.行為審計主體論:獨立性、交易特征與行為審計主體[J].會計之友,2016(12):117-121.
[10] 閆煥民,謝盛紋.審計人員輪換違規行為會導致審計報告激進嗎?——基于我國法律約束環境的實證研究[J]. 財經論叢,2016(11):66-74.
[11] ALLES M G. Drivers of the use and facilitators and obstacles of the evolution of big data by the audit profession[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9(2):439-449.
[12] FANNING K, CENTERS D P. Blockchain and its coming impact o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 2016,27(5):53-57.
[13] DAI J,VASARHELYI M A. Toward blockchain-based accounting and assurance[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7,31(3):5-21.
[14] CRAMER R, DAMGARD I B, NIELSEN J B. 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and secret shar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15] DIFFIE W, HELLMAN M.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1976,22(6):644-654.
[16] NAKAMOTO S. 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EB/OL].https://bitcoin.org.2008:9.
[17] KOLACZYK E 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network data-methods and models[M].Springer,2009.
[18] CODD E F. 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EB/OL]//Software pioneers:contributions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2002:263-294[2021-01-11].
[19] ANTONOPOULOS A M.Mastering bitcoin: unlocking digital crypto-currencies[M].1st Version. O'Reilly Media,In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