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公共圖書館;交流;合作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指出,公共圖書館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文章著重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下公共圖書館進行多元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輻射式開發思路、館際合作機制、科研機構和院校協同發展、互聯網數字技術引領等交流與合作模式,以期為新時代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3-0048-03
1 背景
2018年1月,作為保障和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專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事業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治化、快速化發展道路[1]。《公共圖書館法》第三條指出:“公共圖書館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和強調了今后公共圖書館發展理念的基本遵循;第三十條提出“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館際交流與合作”,為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科學、有效地開展多元化交流合作,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閱讀需求與不均衡發展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值得廣大圖書館工作者深入探討的課題。
2 公共圖書館開展多元化交流與合作的重大意義
多元化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有效打破公共圖書館面臨的發展與群眾需求不匹配、管理理念與時代發展不同步、服務機制與讀者意愿不協調的困局,有助于文化事業的創新發展和圖書館事業的與時俱進。
2.1 有利于擴大讀者普惠面,助力文化事業發展
作為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要素之一,公共圖書館在當前新形勢下面臨較多的困境。針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公共圖書館在如何加強自身文獻資源和館藏資源建設、如何科學提升管理者和館員的服務能力、如何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閱讀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公共圖書館作為滿足群眾文化閱讀需求的重要載體,可通過開展多元化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拓寬讀者的普惠面,完善館藏和文獻資源,提升自身軟實力,助推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開創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新局面[2]。
2.2 有利于提升圖書館事業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指出,“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加強與各界、各類型的圖書館開展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服務”,旨在以立法的形式倡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打破特定服務對象和受益群體,更好地利用其豐富的文獻資源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開放性。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可以借助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專業單位圖書室等多類型圖書館的優勢,通過在文獻信息采集、專業文獻提供、信息組織整理、專業人員培訓、閱讀服務等方面的互動交流,改善讀者的文獻信息獲取效率,提高文獻資源利用效率;還可以特定類型圖書館高度專業化的文獻信息和專深海量的學科內容、專業性較強的相關期刊和信息資料,滿足讀者的特定專業需求,提升圖書館文獻服務的多樣性[3]。
2.3 有利于促進圖書館事業的與時俱進
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至今,作為承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電腦、手機、平板、電子書等數字閱讀方式日漸盛行,其海量的資料、便捷的文獻獲取、高效的數據更新等給圖書館事業帶來了巨大沖擊[4]。同時,隨著讀者的分流,造成了讀者入館量遞減,而讀者入館量的遞減又造成管理者對公共圖書館維護建設及資源更新的消極態度,造成設備落伍、資源滯后、人員懈怠等問題,反過來又限制和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公共圖書館通過開展多元化交流與合作,可以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學習和汲取在網絡信息時代發展較好的公共圖書館的經驗,有利于促進整個行業的對照先進、查漏補缺、直面挑戰、與時俱進[5]。
3 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下的多元化交流與合作模式分析
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黨中央思想文化領域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更是踐行公共文化事業科學發展和研究的政策導向。公共圖書館應在滿足人民基本閱讀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圍繞更便捷、更全面、更高效地服務群眾的目標,通過引入多元化活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交流合作以及新技術的滲透應用等方式,提升服務能力,助推公共文化事發的蓬勃發展。
3.1 開展“一心多點、一主多副”圖書館亭的輻射式開發,擴大讀者受惠半徑
以省轄市級的公共圖書館為例,因其面向的讀者受眾群體龐大,加之圖書館的容納量有限,僅依靠主館的運營無法有效、便捷地滿足市民們的閱讀需求。近年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倡導下,公共文化事業也開啟了滿足人民閱讀需求“最后一公里”的行動,依托社區閱覽室、公園綠地、地鐵口、學校圖書室、產業園區、行政服務大廳、商業區等場所,通過完善書籍資源配置、閱覽場所設置、自助辦證、圖書借閱等場所和系統,開展閱讀服務進社區、圖書館亭街頭建等以點帶面式交流融合項目開發,進一步推動服務體系前延,形成“一心多點”的輻射式服務網絡,全面擴大讀者受惠半徑,形成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6]。
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可以加強與市轄區(縣)圖書館系統的融合對接,開展合作互動的交流模式,實現書籍資源的聯合采購、借閱業務的統辦、館藏資源的交流展覽等,形成“一主多副”的圖書館管理互動交流格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基層鄉鎮圖書館、社區圖書館、街道圖書館、農家書屋數量不斷增長,形式也日趨多樣,也是公共圖書館聯合的主要對象。市級圖書館作為承上啟下者,可聯動基層圖書館開展“共建共享”服務機制,通過開展資源建設、新技術新方法培訓、人員培養等方式,打通服務讀者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3.2 探索館際合作,形成資源共享、理念融合的橫向合作機制
《公共圖書館法》實施以來,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基礎上的地區間公共圖書館館際合作現象逐漸增多,以框架合作協議的方式對資源共享、系統優化、館藏整合、交流協作、館員培訓、技術融合等內容加以確定,以期促進公共閱讀文化事業的發展與提升,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服務質量。在開展館際合作時,關鍵在于資源的共享和“以人民為中心”公共文化發展理念的融合,其合作機制的完善體現在館員交流學習、學術理論研究、讀者借閱服務、資源共享平臺搭建等方面,通過完善合作機制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圖書館的整體業務管理水平、館員素質及讀者服務質量的同步提升[7]。特別是以館際合作聯盟的形式開展交流互動,是最有力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圖書館際合作聯盟可通過吸納較多地區圖書館的參與,采取借閱管理系統平臺的融合搭建、館藏資源的互通互借、書籍資源的聯合采購、文獻數據庫的整合互聯等措施,形成邊際效益遞增效應,使不同地區的讀者都可以便捷高效地享受到各地圖書館的海量資源。
3.3 對接協調科研機構、院校開展交流幫扶,借助其專業和人才優勢提升服務創新和資源管理能力
科研機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比較固定,普遍是具有豐富知識儲備的高素質技術人員,在館藏資源方面呈現顯著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而院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絕大多數是在校師生和校內工作人員,讀者群體也較為固定,館內工作人員的入門門檻較高,圖書管理系統、組織管理體系較為完善和先進,館藏資源也較為豐富,同時依托院校師生的活躍思維和創新能力,經常舉辦閱讀活動,各類賽事頻繁,有利于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8]。公共圖書館對接協調與科研、院校圖書館建立交流幫扶機制,作為共同推動公共閱讀事業進一步發展的有益嘗試和有效路徑,通過引入較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支持、借鑒和學習閱讀活動及賽事舉辦經驗、加強專業性文獻資源共享交流、促進管理人員的橫向交流掛職或培訓,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協調發展。
3.4 充分依靠科技元素,以大數據技術為引領,構建便捷、高效、豐富的公共閱讀資源平臺
隨著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發展,為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伴隨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廣大讀者不再局限于單調的館藏信息服務,對于內容新、形式多、來源廣、門類全的文獻信息服務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注重實體館藏資源和線上館藏資源的同步開發和整合[9]。特別是科技元素與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可以將擁有更多交流與合作需求的公共圖書館更為緊密地聯系起來,打破圖書館各自為戰的狀態,開展相互協作、資源共建、信息共享的團體式發展路徑,有效解決單個圖書館經費有限、技術薄弱、文獻收集難的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可以協同發展,共同研討制定符合團體實情和讀者需求的標準化文獻體系,即數據格式標準化、描述語言標準化、標引語言標準化,構建一個服務便捷、資源豐富、搜索高效的特色數據庫和公共閱讀資源平臺,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霜,劉旭燦,金武剛.論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合作發展:《公共圖書館法》中“交流與合作”條款研究[J].圖書館,2018(5):1-5.
[2] 林佳純.公共圖書館對外交流與合作實踐研究:以廣州圖書館新館為例[J].圖書館,2018(2):66-70.
[3] 鄒爽.《公共圖書館法》視角下圖書館多元社會合作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8(10):18-22.
[4] 謝濱鮮.信息化背景下區域性公共圖書館空間構建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8.
[5] 張珊.S市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現狀及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9.
[6] 張仕捷.社區圖書館公共空間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7] 張明薇.公共圖書館在畫論典籍譯介和傳播中的影響和作用[J].新世紀圖書館,2018(9):21-23.
[8] 文琴,陳心雨,曾文,等.粵港澳大灣區公共圖書館的合作基礎與發展空間[J].圖書館論壇,2020(10):66-74.
[9] 胡佳豪.公共文旅云平臺服務供給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湖南公共文旅云”平臺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4):53-57.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