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雯雯,曲 葳,王飛飛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中國城鎮化歷經快速擴張,完成了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隨著人口的大量聚集,也產生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傳統城市管理與運維發展模式已難以支撐未來城市的發展需求,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的智慧城市應運而生。歷經數年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重復建設”“數據孤島”等現象屢見不鮮。
近年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物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快速發展,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ling,CIM)開始出現。CIM 集合了三維地理信息系統、BIM 和物聯網等多種先進技術,為智慧城市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此外,2018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北京城市副中心、廣州、南京、廈門、雄安新區列為“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進行工程項目審查審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5 個試點城市。CIM 在我國由概念階段開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建設CIM 平臺,將為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提供新契機。
CIM 的概念源于BIM,隨著BIM 技術的逐漸成熟,Khemlani提出在城市規劃中可運用類似BIM 的技術。當前,CIM 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識,學者看法不一,有學者認為CIM 是以城市信息數據為基礎,建立起三維城市空間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機綜合體,或CIM 是對城市地上、地面、地下,過去、現在、將來的全時空、全尺度信息的數字化表達,或CIM 本質是服務城市全生命周期,是數字孿生的城市操作系統,是數字新基建。
目前,CIM 的內涵和外延仍處于探索期,業內較有代表性的解釋為:一是CIM=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BIM;二是CIM=BIM+GIS+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三是CIM=BIM+城市業務實體;四是CIM=以數字技術為治理引擎的數字孿生城市之數字孿生體。CIM 將數據顆粒度精確到城市建筑物內部的單個模塊,結合IOT 呈現客觀世界的所有狀態,形成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
綜合來看,CIM 平臺以城市空間為紐帶,強調從城市到建筑多層級空間尺度的三維空間模型的積累與構建,進而形成城市的“三維數字底座”,成為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最終服務于城市全生命周期。CIM 平臺需要積累大量的建筑尺度三維模型數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鼓勵BIM 審批則為數據積累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建設思路。
北京城市副中心CIM 平臺,基于“一個平臺集中掌控”的數字化管理理念,架構了一個全新的、基于BIM 的重大項目監管系統平臺。雄安新區建立新區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基于BIM 的三維報建平臺,覆蓋BIM 六大環節的展示、查詢、交互、審批等,實現建筑、市政等專業項目的BIM 自動審查。南京以“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為基礎,探索構建全域全空間、三維可視化、附帶豐富屬性信息的CIM 平臺。廣州圍繞構建CIM 基礎平臺、“多規合一”管理平臺功能提升,實現規劃審查、建筑設計方案審查功能等開展試點工作。廈門升級多規平臺為CIM 平臺,匯聚全市各類數據,在建設項目全流程管理中實現城市設計、工程規劃許可的智能審圖,并且依托CIM 平臺搭建了行業管理的部門應用。
現階段國內CIM 建設情況還處于探索階段,重點圍繞BIM集合展開?;谶@些數據的整合或單專業領域的貫通,力圖促進工程建設項目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周期一體聯動。
CIM 平臺的建設以工程建設項目三維電子報建為切入點,以規劃審查、建筑設計方案審查、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等四項審批功能為抓手,初步積累包括建筑、交通和市政的BIM 三維數據等在內的小尺度三維空間基礎數據;匯聚GIS 數據與物聯網數據等,構建全要素三維空間底板,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進而以CIM 平臺為基礎支撐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等各階段的應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如圖1 所示,業務方面,基于CIM 平臺提供的三維模型和工程建設項目各階段BIM 匯聚功能,在規劃審查、建筑設計方案審查、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等階段形成BIM 輔助報批,自動比對規劃控制條件生成項目合規性審查報告,逐步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BIM 電子化審查審批。數據方面,通過信息平臺整合各類地理信息數據,形成城鄉統籌、全域覆蓋、要素疊加的一張藍圖城市空間數據基底。集成三維城市空間模型數據、城市經濟社會的各類數據、物聯感知數據,形成包括時空基礎、資源調查、規劃管控、工程建設項目、物聯感知和公共專題等類別的CIM 數據資源體系,構建城市全要素三維空間底板。應用方面,利用CIM 平臺全數字化和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傳遞的優勢,支撐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等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業務應用。將平臺應用與城市運行業務深度融合,從工程建設項目初期的規劃階段向設計、施工、運維及城市綜合治理等階段延伸,實現跨部門、跨環節、基于CIM 的“可視化”數據共享和協同審批。

圖1 CIM 平臺建設路徑
依據“統一謀劃、分步實施”的原則,CIM 平臺建設可采取三步走。第一步打基礎,在“多規合一”管理平臺基礎上,整合已有BIM 模型,并選取示范區開展CIM 數據庫建設試驗,整合二、三維空間數據資源,提升平臺BIM 輔助報批功能。第二步強支撐,推進BIM、基礎設施信息模型、地理信息模型等與CIM 平臺對接,逐步形成城市空間全覆蓋的一張藍圖。逐步將各類建筑和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三維信息納入CIM 平臺,在用地、規劃、建設、驗收登記等業務階段實現各環節審批數據的關聯,促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質增效。第三步謀發展,利用CIM 平臺支撐智慧城市各類應用,服務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設更加智能、更加美好、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的城市。
CIM 平臺以其協同性、模擬性、數字化性等特性,將有效地避免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過程出現的系列問題。CIM 平臺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平臺建設提供了一個契機,其建設將促進工程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全周期一體聯動,為城市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智慧”賦能,為城市管理和發展提供信息化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