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正,鄧水堅
(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201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高校人才培養面向產業需求的創新創業型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以產業需求為中心進行深化改革,使產教融合隨著時代發展處于動態變化。隨著產業需求的變化,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如何依據產業需求進行改革、課程體系如何建設、考務管理工作如何落實等反映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既是新時期產教融合的實踐基礎,也是急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產教融合背景下多元協同對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治理,為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校企項目共研培養模式是基于企業項目研發,學??蒲袆撔?、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上校企雙方開展的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對企業而言,這種模式有利于企業吸收專業型應用人才,促進企業產業發展;對學校而言,這種合作模式有利于培養地方高校專業型應用人才,在為高校提供科研平臺的同時又能帶動學校體育專業人才就業。校企合作項目共研培養主要包含校企之間的技術交流、轉讓、校企合作開發等形式,是當前地方高校流行的合作模式之一。
校企項目聯合共建培養主要是通過校企雙方合作建設生產基地或實體的方式聯合培養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將項目、學生、人才、科研技術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得以運轉。在我國校企項目聯合共建中,常見的有舞獅訓練基地、龍舟訓練基地、恒大足球訓練基地等,這些都是依高校體育師資力量,借助企業資金聯合共辦培養專業人才,促進校企共贏發展。
校企聯合定向培養是通過在高校培養人才再把人才輸送到固定的企業,以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同時又能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與輸出。其常見的有恒大足球青訓基地與高校的合作,如恒大足球青訓基地需要培養專業足球教練,通過高校聯合在高校熟悉基本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把學生送到基地實習并學習恒大內部訓練方案,最后輸出給恒大足球基地擔任教練。這一人才培養與定向輸出的過程就是校企聯合定向培養。
人才交流與合作模式可以共同育人、相互促進,在企業單位需求下以學生個人意愿為基礎,學生通過在不同單位或者企業學習獲得知識技術,達到學校專業培養的效果。其常見的形式有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到其他企業單位兼職、實習、培訓,或邀請企業單位人員到學校培訓,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雙方人力資源價值最大化的發揮。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與企業聯合培養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這是聯合培養必然存在的問題。合作方選擇的風險,一些項目合作是長期性項目,一屆畢業生的管理短則 3 年、長則 5 ~6年。因此,一方面,合作方的選擇尤其關鍵,如果因合作方選取不當,造成合作項目終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及其他選擇機會,也會因此引起其他不穩定因素的發生,同時校方為此項目的前期投入將無法回收,會直接影響高校名譽和學生就業。另一方面,學生安全也是聯合培養中存在的風險,由于高校體育訓練與比賽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一旦出現傷亡事故,會對高校產生重要影響,企業利益也必然受損。
產業人才需求從宏觀上是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的,在微觀上是隨企業自身發展需求而變化。由于企業自身擴大規模發展或自身發展遇到困難,使企業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包括專業方向人才需求的變化、人員需求數量變化、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的變化等,這一系列變化使其對高校體育專業人才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些動態性變化刺激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人才輸出相繼發生變化。在這些變化過程中,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如何確保質量等是尤為重要的。
從產教融合看,其實質是產業與教育的相互融合,實現互利共贏。產業若與教育融合,基本條件是高校人才輸出在一定程度上要滿足產業需求,因此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圍繞產業需求開展。在合作的基礎上,如果產業需求發生變化,高校體育專業人才輸出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便處于變化的動態過程,隨產業需求發生周期性變化?;诋a業需求的變化,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是一項大工程,關系到高校體育專業設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多種內容的修訂。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不斷地熟悉新的大綱并開展教學,難免影響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及經驗積累。由于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周期性,高校輸出一批體育專業人才需要3 ~4 年時間,所以產業需求的短期變化會給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帶有許多困難,影響整個教學環境。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為打造專業特色,提高學校的辦學規模,形成地方品牌專業,走校企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產教融合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雙主體”特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體,而產業是產品生產和技術應用的主體,因此產教融合是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的主體,所以高校和產業要相互合作,共同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的任務,不分主次。目前“產教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培養理念的偏差。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產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人文教育,急功近利。第二,企業參與度不高。企業從本質上是賺取利潤的經濟主體,并沒有培養人才的責任,而且培養人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導致在聯合培養過程中高校單邊承擔培養責任。第三,高校體育教學與企業之間的知識、技術交流不夠重視。產教融合本質就是知識、技術、人才在教育和產業之間的合理流動。當前,地方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主要是在高校內部培養,經過培養之后送到企業中,在人才培養過程體育專業學生在企業中得到的知識學習有限、經驗積累不夠。
針對當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研究發現,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過程反映的問題僅依靠學校和企業雙邊協同是難以解決的,中間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以及培養主體的介入,形成政府引導與監控、學生配合、學校與企業共建共產的多元協同才能更好地維系校企合作的關系。政府作為統治和社會管理機關對學校和產業有管理的權力,具有行政決策、行政法規、行政司法和行政監察等職能,能夠對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人才進行引導、約束與監控,促進學校和產業合作的進一步規范化;學生作為學校和產業聯合培養的對象,也是需求側和供給側的中間帶,學生需要對產業和學校的完全知情、自愿參與才能更好地確保學校和產業的順利合作;學校和產業是合作伙伴,需要共同為人才培養承擔責任,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做好相應的知識、技能傳授,才能立足于未來發展。(圖1)

圖1 政府-學校-企業-學生的多元協同
法律、企業法規及學校校規是構成產教融合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性文件,在行政職能上具有約束力。學校與產業合作培養體育專業人才應有規定性法律文件作為約束,這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向崗位的基礎,同時也是對學校和產業雙方的相關約束,要求雙方各司其職,在共同遵守法律法規條件下承擔相應的義務獲得自身的利益;企業法規條文也是對學校和學生的約束性文件,是為了自身義務與權利而做的規定;學校設置的法律法規條文則是對企業與學生相關的要求,對學校教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與產業的合作應充分運用法律、企業法規、學校校規三者的協同性文件進行約束與監控。這樣在涉及雙方產權利益問題要有章可循,就合作出現的問題能夠按照文件規定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