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昕
[摘 要] 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與魅力,這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帶來了重要機遇。而結合抗疫背景,采取為大學生對比中西抗疫實踐及成效,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闡明偉大“抗疫精神”,將抗疫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推進思政課創新,是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 新冠肺炎疫情;大學生;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 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項目“休閑學視域下陜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17JK0081)
[作者簡介] 范 昕(1980—),男,山西太原人,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生,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部主任,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9-0155-04? ? [收稿日期] 2021-01-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抗疫實踐,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向世界充分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極大提振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因此應當把握良好契機,使大學生真正將文化自信“入腦入心”。
一、對比抗疫成效,為大學生文化自信鼓足信心底氣
首先,西方思想文化滲透長期影響著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長久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先發優勢,不斷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以強大現代傳播技術手段主導西方對中國的信息流通優勢,以掌控話語權向中國輸出文化“標準”和敘事范式等。這些都在無形中弱化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認知,影響著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由于缺乏公平客觀、易被普遍接受的衡量尺度和比較平臺,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審視往往是基于現有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西方國家憑借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至今仍保持著優勢地位;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大的制度優勢、科學的理論體系,尤其是底蘊深厚的文化,使得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長期高速發展,至今活力滿滿,則易被忽略[1]。如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全球疫情蔓延正在加速這場變局,其中變局之一,正是通過一些西方國家在疫情中的不佳表現,反映出其制度、文化上的明顯缺陷,而中國則完全可以在現實檢驗過的充分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文化面前,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深入開展對中國和西方國家抗疫實踐的對比,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面對席卷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各國進行了抗疫實踐,取得的成效不只是孤立的“結果”,更是各自不同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精神文化、制度體制等的集中體現。因此,在疫情背景下為大學生對比中西抗疫的成效,能反映出各自的行動表現,不同表現又源于各自制度體制的差異,不同制度體制又源于各自思想文化的差異。中國上下齊心、各級聯動,政府奉行“人民至上”,人民甘愿顧全大局,開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很短的時間便恢復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經濟率先止跌回升;與此相較,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則出現疫情防控混亂、醫療設備短缺、人民拒絕隔離等欠佳表現,有些國家更出現了社會矛盾激化、人民游行示威、暴力沖突加劇,導致疫情進一步蔓延,形成惡性循環。中國的悠久歷史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講仁愛、重民本、求大同、尚和合,注重集體利益、崇尚良政善政、追求集中統一、講求同舟共濟等中國制度的文化根基,也貫穿于此次中國抗疫實踐中。西方則在文化中更崇尚個人,講求私人利益的實現和個性自由的保護,其宗教思想、資本主義文化和價值觀都對其抗疫成果有深層次的影響[2]。
二、講好抗疫故事,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現實依據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國抗疫的大量真實事例、感人故事,無疑是教育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好素材。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能更好地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現實依據。
(一)抗疫故事講什么
首先,要重點講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活故事。中醫專家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充分展現了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鐘南山院士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奔赴疫區,在抗疫斗爭中居功至偉,是革命文化“國難當頭、臨危受命、義不容辭”的黨性表現。陳薇帶領科研團隊爭分奪秒研發疫苗,取得重大醫學突破。年輕護士張麗芳在支援石家莊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檢測期間,得知母親亡故,在醫院樓下朝著家的方向鞠躬送別母親,道出了“我為國家盡忠,弟弟為母親盡孝”的感人話語。這些都是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事跡。講好這些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可作為鼓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
其次,要重點講好體現中國制度優勢的有說服力的故事。中國有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全國上下一盤棋,在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全國各地醫療隊集結出征,“逆行”支援武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很多廠家加班加點生產物資,有的果汁生產線改做了生產醫用殺毒劑,即使疫情過后此條果汁生產線將再不能生產果汁也在所不惜;交通運輸大軍聞令而動,全國高速公路在疫情最嚴峻階段全部免費通行;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從真實故事中理解中國制度的優勢,進而提升文化自信[3]。
再次,要重點講好體現中國物質生產能力、經濟發展水平的精彩故事。新時代的中國已今非昔比,面對疫情,中國展現了驚人的物質生產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用十幾天的時間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座現代化戰時醫院,并通過信息大數據技術,實現防疫“健康碼”全覆蓋,確保了社會秩序的快速恢復。中國的制造業能力強大到迅速滿足本國抗疫物資使用后,以大國擔當去支援世界各國。這些精彩故事,都可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現實依據。
(二)抗疫故事怎么講
首先,要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當代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五花八門,更加青睞感性化、娛樂化、信息化的呈現形式。因此,講好抗疫故事,可通過影視劇、歌曲、音樂會、文藝晚會、文學作品、繪畫等文藝形式,達到文化育人、寓教于樂的效果。疫情期間,許多抗疫故事是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門戶網站、微博、微信、抖音、手機客戶端、公眾號等電子信息化方式呈現的,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教育效果[4]。
其次,要有得體的表達方式。當代大學生不喜歡嚴肅的說教和通篇空泛的大道理。因此,講好抗疫故事,要注重情與理的結合,將深刻的價值觀念、思想理論、道德文化,融入滿含感情的事件、情景、話語當中,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點贊“90后”:“長輩們說:‘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簡單而飽含深情的話語,頓時將新時代青年擔負民族大任、共赴國難的深刻理念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最后,要有精湛的技術手段。當代大學生對信息時代的新技術手段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適應性。因此,講好抗疫故事,要充分利用融媒體,聯通電視、廣播、紙媒、手機終端將“好故事”全方位涵蓋,做到新科技的有效利用,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技術等,增強“好故事”的精準投送,提升大學生對文化信息的正確、全面、深度認知。
(三)抗疫故事誰來講
首先,要由官方權威的聲音來講。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離不開黨和政府、黨領導下的各個媒體,以及全國各高校的教育引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傳遞權威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中央電視臺等官方媒體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和手段,講好動人故事,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高校內外,師生講好抗疫故事,融入教學內容,都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要由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生、病患、志愿服務工作人員來講。這些身處抗疫一線風暴眼的親歷者,是講好抗疫故事最有發言權的人。他們講的故事,尤其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和期待。他們現身說法,用最鮮活的實例、最真實的細節、最切身的感受,講好各自在疫情期間的具體經歷、所見所聞、心路歷程等。
再次,要由廣大社會民眾來講。大學生身處人民群眾當中,耳濡目染民眾的評論與口碑。人民群眾是這場抗疫考驗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評判者。黨領導全國人民的抗疫斗爭是否是值得稱道的壯舉,中國表現如何、效率如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是否有強大優勢及是否值得自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閱卷人”。老百姓講身邊故事,分享遇到的新鮮事、感人事及多樣感悟,是大學生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的現實依據。
最后,要由國際人士公正、客觀地講。隨著中國不斷擴大開放,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中國、來到中國,有的甚至長時間住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種種來自外國人的公正、客觀講中國故事的聲音不斷出現。他們以不同價值立場、不同文化習慣、不同觀察角度,表達了國際人士對中國抗疫的看法。還有一些身處海外長期關注中國、研究中國的國際人士,以公正的態度審視中國抗疫的表現,講述中國故事,更能從某一側面為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支持。
三、闡釋“抗疫精神”,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揭示精神內蘊
黨領導人民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共同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闡明“抗疫精神”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意蘊,有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首先,為大學生闡明“抗疫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至上是中華文明“人命關天”道德觀念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最為重視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歷史傳承和發展;舉國同心,中國自古就有“尚和合、求大同”的觀念,有“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漢書·傳·王貢兩龔鮑傳》)的國家認同意識;舍生忘死,反映著中國綿延千年“舍生取義”的義利觀和“視死如歸”“精忠報國”的思想傳統;尊重科學是中華文明偉大創造精神、探索精神的傳承;命運與共體現了中華文化協和萬邦、多民族融合共建家園的生存智慧。大學生今天學習貫徹的“抗疫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實價值的鮮明體現[5]。
其次,為大學生闡明“抗疫精神”是革命文化譜系的延續。“抗疫精神”是黨領導人民在與疫情斗爭中形成的精神結晶,與同樣是黨領導著人民,在革命年代鑄就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等是一脈相承的文化譜系,同樣是舍生忘死、奮不顧身,同樣是為人民的利益和命運而戰斗,同樣是實事求是尊重科學規律,同樣是與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大學生應當將這些紅色精神不斷發揚、傳承下去,為前進的道路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最后,為大學生闡明“抗疫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更加需要舉國同心、精誠團結、科學理性的精神,更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環境下,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大學生理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融入抗疫內容,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優化思政課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重要作用無可替代。作為針對大學生系統、深入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要緊扣時代脈搏,適時改革創新,可嘗試探索以“專題化教學、項目化實踐、多元化考核”為路徑的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將抗疫內容融入課程,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首先,開展“專題化教學”。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抗疫話題是當今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可結合思政課的特點,開辟多角度的“抗疫專題”,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專題講授“抗疫精神”與黨史其他革命精神的傳承關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專題講解疫情中迥異價值觀造成的不同行為表現等[6]。同時,還可將“抗疫精神”、抗疫事跡等融入不同專題教學中作為案例或論據,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時代感和教育實效。這些最終都很好地起到了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效果。
其次,實施“項目化實踐”。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學生在校內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使所學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能力素質、價值認同和思想信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可實施“項目化實踐”,引導大學生建立實踐團隊,結合抗疫斗爭,通過表演抗疫情景話劇、拍攝抗疫微視頻、制作PPT課件記錄家鄉抗疫過程、繪畫抗疫題材作品、唱響抗疫主旋律等方式開展課堂“項目化實踐”[7]。同時,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組成服務團隊,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以“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的形式,走出課堂來到社會現實生活中,通過參加多種形式的抗疫志愿服務,親身參與到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實際工作中,為抗疫盡一份力,真正從“實戰”中獲得文化自信的提升,并通過具體工作,將受到的思想教育外化于行。
最后,采取“多元化考核”。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效果,思政課可探索打破傳統考試方式,加強平時考核的分值比重,采取“多元化考核”改革反向促使思政課教學創新。結合抗疫題材,考核可嘗試采取以大學生提交微視頻作品“拍著考”、表演情景話語“演著考”、繪畫美術作品“畫著考”、理論知識“軟件考”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實踐形式的考核可作為學期內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考試可有效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軟件,或專門制作計算機考試題庫系統,集合思政課教師團隊推敲試題內容,改革試題形式與占比,以多元素、多形式、多手段來綜合檢驗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五、結語
縱觀全球抗疫實踐,中國以實實在在的優異成績,在世界面前、在中國青年大學生面前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偉力。我們應該把握住這個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機遇,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抗疫精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契機,盡力扭轉大學生文化自信備受西方影響的不利格局,大力提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為國家培養更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4]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任成金,潘娜娜.西方文化輸出及其對我國文化自信的影響[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2):114-123.
[6]陳先達.文化自信的傳統與當代[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陳紅升,李心記.疫情防控視域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3):90-93.
Realization Path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nti-pandemic Situation
FAN Xin1,2
(1.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ategic achievements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value and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bring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anti-pandemic,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ompare the anti-pandemic practices and resul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tell the anti-pandemic stories in China, clarify the great anti-pandemic spirit, and integrate the anti-pandemic conten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se are effective realization path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vid-19 pandemic;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