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在現實中,與教書相比,育人更難。這是由育人的本質特征和教師角色的局限性決定的。一方面,育人的本質特征表現為:生命對生命的呵護,心靈對心靈的喚醒,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等詩一般的語言所述??梢?,扮演“呵護者”“喚醒者”“搖動者”“推動者”,其生命或心靈應強大而有力,且充滿正能量,如此才能實現有效的、令人期待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教師角色有著天然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僅表現在因年齡大小以及閱歷多寡造成對生命意義、對各共性成長課題(如友誼、婚姻、生育、死亡、喪失、成敗、壓力、合作、留學、投資、健康等)的體驗、領悟深度有限;同時還因為在教育現實中,大多數教師是以其有限的、單一的個體成長經驗,來解讀、應對來自學生及其家庭的具有無限可能的、復雜多樣的成長需求,包括從未經歷背叛與離異的教師,可能不得不去面對、呵護與喚醒一位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和一位經歷背叛的家長,包括一位學霸型教師必須面對、呵護與喚醒班級里的學業后進者,甚至是讀寫障礙兒童、注意力缺失兒童、孤獨癥兒童等。高標準的育人要求和難以克服的教師局限之間的距離,是育人難的核心原因,往往也是學校教育現實中引發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來,育人的重要性益發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由于“不輸在起跑線上”言論的引導,早教在祖國大江南北蓬勃發展。在幼兒或者小學階段,孩子那些超越父母自身兒時經驗的早慧表現,讓大多數父母感覺良好,并有著“家有天才兒童”的飄飄然。然而,隨著課業難度的加大及科目的增多,隨著考試的出現,不少父母心中“天才兒童”的粉紅泡泡遭到挑戰,不甘心者轉而投向更多更沉重的課外補習,以找回“名列前茅”的感覺;或者退而求其次,以追求“高于平均水平”的要求,來維系“俺家娃還不錯”的內心感受,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樣被迫加重。直至有一天,父母終于認識到“俺家娃就是一個普通娃,只要他能自食其力,不做米蟲就行”。遺憾的是,直到走到這一步時,很多父母才恍然發現,孩子的身心健康已然令人憂心忡忡了。除了近視、肥胖、駝背、體質狀況下降等常見的問題,沉迷網絡、游戲成癮、抑郁、攻擊父母、傷害同學、輕生等極端現象時有發生,還出現了名校大學生放棄學業,或者一畢業即遁入空門,或者堅決不再讀書、不再繼續走專業發展之路等令人扼腕嘆息的報道。至于成人世界中,家庭里的“啃老族”“媽寶”,一直借讀書之名的“延遲工作者”,單位里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憤青兒”,社會里的“仇富”“碰瓷兒”“我方便就好”的秩序破壞者,樁樁件件都在提醒學校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面對育人的難題與怪相,深入基礎教育界十年的我產生了兩點初步想法。
一是要加強道德認知的教育,助學生建立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在我看來,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慎獨,即“老師在和不在,一個樣”——有沒有旁人在身邊,都一樣要做“對”“好”“美”的事情。所以,關于“對”“好”“美”的認識要深刻,要深入骨髓、隨心而動,這樣才能在沒有榜樣、沒有提示的情況下,自覺自發地做出道德行為。所以,關于道德認知部分的教育,一定要先行于道德行為部分的教育,而且關于道德認知部分的教育要更加用心,不僅是時間比重的加大,選題、形式、過程都需要更具有藝術、更具有智慧。因此,我質疑“小學重在習慣培養”的說法。因為習慣培養多在“行為”塑造,而常常忽略了良好行為習慣背后的“理”之思考、分享與教育。長時間忽略了“講理”,使得教師、家長很多時候都已經忘掉,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一良好行為習慣背后的“理”是什么。有效的學習,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育人,也是如此。當學生只知道“應該”這么做、“必須”這么做,對于“為什么應該”“為什么必須”一問三不知時,或者并沒有心悅誠服時,育人的效果往往也就止步于“應景般”做做樣子的“表面習慣”罷了。有人說,中國德育的失敗就是因為“愛講大道理”。我同意,又不同意。我同意的部分是不該講以假大空為內容的“大”道理,我不同意的部分是“育人”真的離不開且必須“講道理”。至于講哪些道理、怎么講,如何避免假大空,這就是育人的精髓了。所以,我提出:育人先育知,后輔以行,知行合一,育人之根本也。
二是要以“類比思維”,構建模擬情境,助學生習得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真正有力量的成長,應具有可持續性,適用于終身發展之需。在育人實踐中,如果能突破一事一議,如果能基于但超越當下的、具體的教育事件,幫助學生建立使其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那么假以時日,慎獨自當成為必然?;诖?,無論教育對象年齡多大,面對具體的教育事件時,教師要善于以“類比”的方式,找到與該事件相似的其成年后可能會遇到的職場事件或家庭挑戰,然后思考成年后的他應如何認識、應對這些職場事件與家庭挑戰,然后將之梳理成為教育對象能聽得懂的“理”,再結合模擬情境進行教育。學生發現、理解并接受這個“理”的過程,就是其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的習得、構建過程。如結合職場中的評職評先、高校研究生面試,助學生正確理解“三好生”評選中的“成”與“敗”;如結合升學畢業,助學生理解“與同學分開”中“分離”的必然,且認識到“分離,也是一段新旅程、新友誼的開始”……
簡言之,在我看來,育人之精髓,即構建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道德行為系統”。
編輯 _ 王雪莉
蘆詠莉,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教育督導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聯合會副會長,第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2001年起作為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成為專家工作組成員,負責課堂教學改革、師資培訓與中考改革等項目。公開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合著或參與著作多部。榮獲2014、2017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年度優秀成果二等獎,2012、2015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年度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