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輝
基于“根品教育”的辦學理念,學校提出了“自由、善思、樂學、創生”的“根品課堂”教學文化。在數學課堂中巧設各種“活動場”,營造學生自由思考與表達、學思結合、注重創新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打造“善思”課堂。
1.創設“探究場”,關注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涉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根品課堂”理念下,數學學習不應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應是學生主動地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新問題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探究場”,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獨立思考、驗證結論,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學“探索規律”時,教師讓學生用彩色燈籠布置展板,擺出2組有規律的燈籠,讓學生探究:按照這樣的規律再擺下去,第13個燈籠是什么顏色?通過生生交流,不斷驗證,總結歸納,得出“余數是幾,最后一個燈籠的顏色就和每組中第幾個燈籠的顏色一樣”。學生在“探究場”中,經歷了猜想、驗證、總結的思維過程,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
2.搭建“實驗場”,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包括思維起點的靈活和思維過程的靈活。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實驗場”,在實驗過程中探索新知,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表達和交流,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且逐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進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搭建“實驗場”,提出實驗目標:“你能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嗎?”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交流,多角度探究問題的解決方式,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最終讓學生明確“只要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剪拼成長方形”,這樣就達到殊途同歸之效,同時提升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開設“辯論場”,發展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獨立發現和批判的程度,這是思維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品質。根據認知發展的規律,學生建立新的數學模型后,要對模型進行解釋應用與模型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開設供學生交流分享、質疑問難的“辯論場”,在一場場辯論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計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張圓形紙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占1/2。”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我開設“辯論場”組織雙方進行辯論。正方把一張圓紙片平均分成兩份,說明其中一份占1/2;反方把圓紙片撕成大小不等的兩片,拿出一小片,說明這一小片不是1/2。通過辯論,雙方最終達成共識:正方在操作中關注了“平均分”,但是沒有關注到題目中缺少“平均分”。“辯論場”以嘗試為起點,讓學生抓住關鍵,獨立思考,提出質疑,辯出結論,從而提升思維的批判性。